林黛玉的悲剧源于原生家庭残缺及其负性人格。人生早期心理阴影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性格、气质、思想和行为选择,甚至导致人格缺陷和人生悲剧,林黛玉唯一心理支撑是逼仄人生路上形成乃至固化的对贾宝玉的爱情希望。这是由林黛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心理范式建构的必然结果。一旦希望破灭,其人生之路也就走到尽头,悲剧就此诞生。
一、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心理基础
林黛玉的原生家庭凄凉,弟、母、父相继去世。在成长关键期,她的心理受到重击。虽有外婆家可依靠,但三次大变故使林黛玉形成基于悲剧底色的性格和思维定式,最终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走进外婆家,这是林黛玉人生的新起点。外婆呵护她,贾宝玉关心她,其他姐妹迁就她,丫鬟细心服侍她,她理应生活得幸福美满。然而内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定式和思维逻辑,决定了她敏感多疑及对外在一切可能对自身带来任何伤害的联想、设防,决定了她始终走不出自我,只能囿于自我逼仄且多想象的负性心理空间。
第一次去外婆家,常人都会兴奋、激动,林黛玉却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害怕被他人嘲笑。首次相见,因林黛玉无玉引发贾宝玉的病莫名其妙地发作,这次波折给敏感多疑的林黛玉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所以她有些伤心,但这才是开始。
二、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身心相互影响,长期疾病和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心理疾病。林黛玉从小生病且失眠,一年大概只能睡十几晚好觉,其痛苦不言而喻。这是林黛玉性格特质及缺陷的身体基础。本身就是孤儿,加上身体虚弱,难免忧虑伤身伤神。身心双重摧残叠加,最终形成林黛玉自我保护、敏感多愁、性格偏狭等负性心理特质和思维模式。
(一)自我保护,敏感多疑
敏感多疑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特殊家庭和人生境遇导致林黛玉对一切可能损害自身的要素都异常敏感,且作出不合理的应激反应。这是自我保护需要,更是原生家庭缺失所致的人格缺陷表征及其常态现象,是其基于悲剧底色的性格乃至思维定式决定的。
林黛玉到贾府,贾母万般怜爱,饮食起居等待遇一如贾宝玉,甚至超过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贾宝玉也待她极好。林黛玉理应心态平和,然现实生活变化是常态。暂时的平静,因薛宝钗到来而被打破。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大得人心。这和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刺痛了她敏感多疑之心,悒郁不忿之意油然而生。
薛宝钗和薛姨妈到潇湘馆看林黛玉。临走时,薛宝钗伏在母亲怀里不经意地撒娇,林黛玉便偏狭地认为薛宝钗知道她丧母后,故意来刺激她的。林黛玉幼丧父母,造成心理创伤;居外婆家,外表热闹,内心孤独。
林黛玉敏感多疑,隐含着纯粹性和唯一性,是自我严密包裹下安全稳定心性的需要和表征。两件事最能体现这种性格:一是宝玉将北静王赠的鹡鸰香串转赠林黛玉,她却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二是贾宝玉被贾政的小厮讨赏,将他所佩之物尽行解去,林黛玉就疑心自己送他的荷包也被拿走,便发脾气,剪破了贾宝玉要她新做的香袋。事情没弄清楚就鲁莽行事,错在自己,不认错,不反思,倒是贾宝玉反过来赔不是。林黛玉有感泪先流,无助泪不断,眼泪既是其敏感多疑的应激反应,更成其人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贾宝玉和林黛玉因缘份心意相通,关爱互联:林黛玉从不劝说贾宝玉为官当宰、仕途经济,而在贾宝玉身处窘境时,她总是给予他异乎常人的关切。无论是替贾宝玉作“杏帘在望”题对,还是贾宝玉着魔,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救醒,别人未开口时,林黛玉就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就是典型的表现。而贾宝玉是林黛玉的唯一:只有贾宝玉真正地理解她、包容她、顺随她、忍让她、维护她。林黛玉可以随时随地发脾气、给脸色,却不用担心贾宝玉变脸、冷淡、疏远乃至变心。在林黛玉面前,贾宝玉总是谨慎陪伴,以至于只要林黛玉不悦,贾宝玉便急忙认错并给其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贾宝玉始终无法帮助林黛玉克服敏感多疑及应激心理反应。
(二)性格偏狭,不能容人
林黛玉性格偏狭深入骨髓,常于无意之处显现出来。常人难理解,对于林黛玉来说却是心理常态。比如,薛姨妈偶尔拿宫里的时新纱花送给大家,其他人或道谢,或取笑,或随意拿取。送给林黛玉,她却多心。她认为别人都有,而自己的又是最后才送来,于是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一句话噎死人!
第八回,贾宝玉探望薛宝钗,正说些闲话时,林黛玉也来了。一见到贾宝玉,便笑道:“我来的不巧了!”接着说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大家都明白林黛玉语涵偏狭讥讽。接着,紫鹃让雪雁送手炉,黛玉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林黛玉明说丫鬟,实责贾宝玉,充分表露出其情思狭隘、多心多感,因为她已将薛宝钗当成现实威胁和对手。因此,林黛玉尤其在意贾宝玉对薛宝钗的一举一动,甚至不惜常拿话讽刺贾宝玉。贾宝玉要上学,来跟林黛玉告别,她却道:“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看似不经意一问,用意昭然若揭。
林黛玉偏狭,并非恶意为之。观其一生,无任何害人之心,是极为纯粹之人,心无城府,口说我心。这与薛宝钗形成鲜明对比。薛宝钗沉稳持重、思考周全、八面玲珑,符合社会人的各种规定,脱离不了实际势利羁绊。林黛玉如一张白纸,其人生经历不足。纯任性情,自然应激,不顾及他人感受,有感即发,往往话刚出口就后悔不迭,过后依然如此。无论性格如何偏狭、言语怎样尖酸刻薄,其实都是林黛玉内心焦思苦虑的外在表征而已。
(三)负性联想,自我毁伤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憧憬未来,思考出路,人所不免。残缺悲伤的成长历程,塑造出林黛玉敏感多疑的偏狭性格,折射的是其内心弱势和不自信。由此,她凡事总是习惯于从负性方面联想与解读。
最能引起林黛玉负性情绪的是薛宝钗。薛宝钗是其未来情感和生命依归的最大障碍。平时亲热姐妹相称,但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敌意和防范无处不在。比如,有一次贾宝玉和薛宝钗同到贾母处,正值林黛玉在旁,因问贾宝玉打哪里来,他道:“打宝姐姐那里来。”林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来了。”贾宝玉还没分辩,林黛玉就赌气回房,坐在窗前流泪。而贾宝玉对于林黛玉的多心多疑及由此而疾病日趋沉重,了然于心。然而,除了哄劝认错和赌咒发誓之外,也别无他法。
林黛玉凡事总往坏处想。这深刻揭示出林黛玉的内心孱弱、孤寂和不自信。除了贾宝玉和紫鹃,林黛玉没有可交心的朋友。根本原因在于林黛玉不能敞开心扉,不能容人容物。凡事独自面对,易感易愁,心思沉沉,负性多多。就像林黛玉葬花,因家戏班子演习戏文,传出唱词:“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就勾起林黛玉对自身的负性联想,不觉眼中落泪。对林黛玉来说,他人的无心之语可以产生直接刺激,外在风花雪月乃至一切自然现象的变换都随时可能引发其负性心理体验。
三、结语
林黛玉的人生之路,深刻折射出原生家庭残缺所造成的人生悲劇。至今,原生家庭仍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而由原生家庭所导致的各种心理乃至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负性影响,构建健康的个体心理及正确的情感和理性认知模式,从而自主掌控自身命运,这也是当代社会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作者简介:吕明(1964-),男,安徽六安人,本科,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