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晓锋
【摘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这里产生了5位中共一大代表,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这里唱遍全中国。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明确指出了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大别山是我国中部自西向东、蜿蜒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一条重要山脉,横亘于鄂豫皖三省相连的边界地区。大别山区主要包括河南信阳,湖北黄冈、孝感、随州,安徽六安、安庆等地。大别山不仅是一座绿色的山,更是一座红色的山、英雄的山。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大别山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英勇斗争,创造了大别山的四度辉煌,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出壮丽的篇章。
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革命斗争孕育了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3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在不懈的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内涵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其中,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证,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品质保证。
(一)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
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百折不挠、坚贞不渝,坚持28年红旗不倒,靠的是坚守信念。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始终怀着对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一批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实现理想信念,牺牲一切、奉献一切。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大别山曾经历人民军队几进几出,而每一次主力离开后仍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守大别山。为了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大别山区英雄儿女们矢志不渝、革命到底,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以悲壮牺牲造就苦难辉煌,让中国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上空高高飘扬。
(二)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
革命紧要关头,大别山军民总能从全局出发,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牺牲自我,甘于奉献,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顾全大局。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疯狂“围剿”,鄂豫皖红军在自身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多次南下策应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解放战争初期,中原解放军坚守反内战前线,用自己巨大的牺牲,为党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国共决战关头,刘邓大军主动站位全局,历经险阻千里跃进大别山,为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创造了条件,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进程。正是大别山军民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和全局意识,保证了在革命斗争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
(三)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证
在开创和坚守大别山的斗争中,大别山军民始终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为扩大人民军队、保证战争胜利和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红军时期,黄安战役历时43天,数万群众组成的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送饭队、洗衣队,不分昼夜地为红军进行战地服务,各地捐赠的粮食、衣服和慰问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上。当时流行的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生动地再现了这种军民齐上阵的情景。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党和军队始终充分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革命的红旗才能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四)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品质保证
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中,大别山军民勇字当头、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始终敢为人先、冲鋒在前。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全体将士作为“北上先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孤军北上,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无数次恶战血战,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北。先锋固然光荣,却也意味着更大的牺牲。作为一支孤军,红二十五军几次陷入绝境,伤亡惨重,很多红军战士倒在长征路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红二十五军勇当前锋的壮举,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陕北立下了特殊的功勋,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二、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大别山人民革命斗争史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大别山人民革命斗争史,高扬大别山精神旗帜,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头脑,增强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助于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大别山革命旗帜是许许多多革命先烈和前辈用鲜血和生命高举起来的。大别山人民革命斗争史是一部浴血奋斗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品格和优良的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利用大别山革命斗争史这部独特的教科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公民思想道德境界,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加快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和早日实现“两个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两个更好”,需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奋发作为的锐气、百折不挠的斗志。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可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两个更好”提供精神动力。
三、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的路径
鄂豫皖三省是大别山精神的诞生地,更有责任、更有义务、更有使命,带头当好大别山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广泛宣传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努力推动大别山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第一方阵,大力实施“红色文化+”工程,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
(一)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加大内涵研究
多年来,受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虽然豫鄂皖三省都围绕大别山精神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力量分散、合力不够,研究大别山精神的深度、厚度、系统性不强,尚未达成一致共识,始终制约着这一精神的传承弘扬。我们应继续坚持从基础理论研究做起,整合各方力量,联动起来、系统研究,努力将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研究透、定性准、解读好,尽快形成统一表述,夯实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是建立协同机制。打破行政条块分割的界限,建立健全协同研究机制,加强大别山区域省市之间的沟通联络,推动大别山精神研究一体化,协力攻坚,互通有无,做到资源互利、成果共享。
二是搭建研究平台。统筹兄弟省市和研究机构力量,在全国层面联合成立大别山精神研究机构,举办大别山精神研讨会,设立大别山精神论坛,开展经常性研讨交流活动;创办研究刊物,出版研究成果,编辑普及读物。要充分发挥现有的鄂豫皖三省大别山精神研究联席会作用,加強研讨交流,推动建党基地和大别山精神研究系统化、科学化。
三是拓展研究领域。在深入挖掘大别山革命史料、全面研究大别山革命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大别山地域传统文化,深挖大别山精神的文化渊源及特征。同时,加强大别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凸显大别山精神的独特价值。
(二)着眼于凝聚思想共识,强化宣传引导
大别山精神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后,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大别山精神被纳入。我们必须抓住当前这一难得契机,深入宣传大别山革命的光辉历史和重要地位,以及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深全党全社会对大别山精神的思想认同,真正形成长期自觉、凝聚合力共识,在抓常抓长中多积尺寸之功,实现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加大媒体推介力度。坚持上下联动、多层发力,组织和邀请各级媒体特别是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走进老区开展采访活动,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策划重大报道等方式,推出一批反映大别山精神的系列报道、评论、访谈和理论文章,扩大大别山精神的影响力。要创作一批精品佳作,研究开发红色文创产品,谋划建设红色影视剧实景演出场所,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打造薪火不息、永放光芒的红色精神家园。
二是广泛开展宣讲活动。统筹大别山区各地力量,组建由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党史专家等为主体的大别山精神宣讲团,开展对内、对外宣讲活动,讲好“四个故事”,推动大别山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基层,增强宣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要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提炼成文字,编辑成家书、诗抄、小唱、影视剧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党员学习和党性教育,并将红色精神弘扬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先进事迹引人向前,让红色基因流入人们的血脉中,形成“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新时代精神。
三是强化日常学习教育。从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将大别山精神列入党性教育重要内容,通过干部集中培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途径,开展经常性红色传统教育;将学习大别山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集中学、研讨学,推动大别山精神融入干部日常学习教育,深切体悟大别山精神的价值内涵。
(三)着眼于丰富实践载体,建好红色阵地
红色阵地是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铭刻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递着大别山军民的革命精神,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建好用好这些红色阵地,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点串线、以线成面,在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中激活红色基因。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科学编制红色阵地保护开发规划,做到地理位置分布科学、时间脉络完整清晰、还原现场真实感人。同时,加快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和遗存遗迹保护修缮提升工程,实施红色标语、红色故事的抢救整理,为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提供实物和史料支撑。要建好一座红色基因库,全面普查红色资源,建立大数据库,高质量保护利用好革命遗址,守护传承好红色根脉,让红色基因库发挥最大效应。要建设一个国家公园,以“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之一”为主线,聚焦“一府三地”,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点、线、面贯通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信阳段)。
二是注重系统建设。坚持软硬件设施同等重视、同时谋划、同步配套,统筹推进各个阵地的场馆建设、信息化建设、讲解员队伍建设、科研力量建设、交通设施配套建设等各项建设,实现红色阵地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要建成一批教育基地,以干部学院、党校等为依托,发挥革命旧址、红色纪念馆作用,讲好“四个故事”,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是打造多元阵地。探索运用网络和新媒体,依托建成的大别山精神研究机构、红色教育阵地等实体,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学习交流网站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网上宣讲、网络议题、融媒体精品展示等形式宣传大别山精神。同时,依托党校、干部学院、高校等,打造一批集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传承大别山精神教育阵地。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并让其“动”起来,激活大别山红色文化,使党员干部将红色基因转化成不懈进取、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
(四)着眼于放大时代价值,注重结合转化
一是加强红色教育。中国革命历史作为共产党员的营养剂,能够凝聚党员思想,提高党性修养,激发党员活力,激励后来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使正能量得到传递,就必须加强红色教育。充分发挥党史“营养剂”的作用,注重普及和传播党史知识,让广大群众对大别山革命历史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党员干部对大别山老区人民的伟大历史贡献和革命精神有一个系统掌握,通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警示和激励后来人,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是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能够带动老区振兴发展,改善老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红色旅游要突出红色文化基调,在红色文化遗址建立研学室、纪念馆、历史墙等红色文化景点,并将其与绿色旅游和古文化旅游结合起来,绘就“红绿金”蓝图,形成游玩和教育相融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红色旅游景區成为先进文化的指向标。
三是实现“两个更好”。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抢抓“一山一河”两大国家战略规划机遇,注重结合转化,做好弘扬大别山精神的下半篇文章,把大别山精神融入到老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建设中去,坚定不移朝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引的前进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为新时代实现“两个更好”而努力奋斗。
四、结语
总之,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利用好这笔财富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大别山革命史中感悟坚守信念的初心、学习胸怀全局的境界、塑造团结奋进的品格、汲取勇当前锋的力量,把大别山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担当起践行大别山精神的政治责任,奋力实现“两个更好”,让大别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参考文献:
[1]大别山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陈爽.弘扬大别山精神 打造红色教育高地[N].学习时报,2020-6-19.
[5]李宁,王树林.伟大的中国革命锻造崇高的大别山精神[N].光明日报,2021-3-24.
[6]王东伟.加快老区振兴 加速绿色崛起 为新时代实现“两个更好”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信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信阳日报,2021-10-8.
[7]大别山革命风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本文系信阳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弘扬践行大别山精神研究”(2020004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