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2021-12-21 14:08:32张峰贵学芳朱辉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年龄组感染率耐药性

张峰,贵学芳,朱辉

(1.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3;2.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延津县中医院,河南 新乡 453200)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能体外培养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因组较小。目前在人类身上已经分离出17种不同的支原体[1]。从泌尿生殖道分离出的数种支原体是男性尿道的自然居住者,在射精时污染精液。这些支原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故而称为性传播支原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据报道,由于支原体存在于健康人的生殖道中,因此,很难证明其致病作用[2]。然而,已有足够证据表明支原体可导致男性和女性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它们还与肾盂肾炎、盆腔炎、产后发热、前列腺炎以及附睾炎有关。支原体的致病性与其黏附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精子和红细胞的能力有关[3]。由于UU和MH缺乏肽聚糖,一些干扰支原体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和作用于拓扑异构酶靶点的药物可用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然而,支原体的耐药性正在增加,如tetM基因的传播,导致支原体对四环素产生了耐药性,而且支原体对这一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还在增加[4]。与此同时,支原体耐药性的程度也因地域而异。男性患者支原体监测数据相对较少,故本研究旨在探讨本地区男性患者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和药敏情况,从而为当地男性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等。收集资料均为匿名收集,不对患者造成任何影响,故可豁免患者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怀疑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前列腺炎;(2)沙眼衣原体和真菌学检测为阴性。排除标准: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影响免疫功能的基础疾病者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根据支原体检测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

1.2 样本采集标本采集前均碘伏消毒阴茎包皮、龟头及尿道外口,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用尿道拭子插入尿道2~3 cm处收集尿道分泌物标本;收集精液前,嘱咐患者清洗双手,避免污染尿道口,自行采集;经前列腺按摩法收集前列腺液;均采集中段尿液。所有标本均置于无菌杯中,30 min内送到实验室检测。

1.3 UU和MH的培养及药敏试验UU和MH的培养及药敏试验均严格按照UU和MH分离鉴定、计数、药敏检测试剂盒(郑州人福博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说明书进行试验操作,操作流程如下。(1)取培养基1瓶,恢复至室温(本试验为液体型,混匀即可)。(2)取药敏板1条,取出100 μL培养基加入C-阴性对照孔。(3)将采集标本后的拭子插入培养基,搅动几次,在靠近液面上方的瓶壁挤压旋转数次,尽量使拭子中样本渗出,丢掉拭子,充分混匀培养基。(4)中段尿10 mL,2 000 r·min-1,离心半径5 cm,离心10 min。取沉渣100 μL加入培养基中。精液接种量25 μL或用男性拭子蘸取。(5)充分混匀接种后的培养基,分别取100 μL加入药敏板上的每一孔(除C-孔),稍稍摇动药敏板后,再在每孔加入1~2滴无菌矿物油(使矿物油覆盖液面,否则培养液蒸发,结果不准)。(6)盖上药敏板盖子,剩余的培养基盖上瓶盖和药敏板一起置于35~37 ℃温箱培养。(7)培养24~48 h,培养基有橙黄色变为清亮的红色或桃红色,可初步判断为阳性,有UU或/和MH生长。同时,判读药敏板结果;培养48 h培养基颜色保持不变,可判断为阴性,即无支原体生长。药敏试验可检测支原体对以下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包括四环素(tetracycline,TET)、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OX)、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LA)、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OX)、美满霉素(minocycline,MIN)、交沙霉素(josamycin,JOS)、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I)、司帕沙星(sparfloxacin,SPA)、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EV)、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和加替沙星(gatifloxacin,GAT)。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共纳入276例男性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61例检出了UU或MH,为阳性组,215例未检出UU或MH,为阴性组,两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虽然两组在支原体分离的标本类型分布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3),但是尿道分泌物标本的比例在所有标本类型中居首位,且在阳性组中,尿道分泌物标本支原体的检出比例达到了68.8%,远远高于其他类型标本的检出比例。此外,阳性组中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的患者比例为80.3%,高于阴性组(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分布特征

2.2 UU和MH感染的年度分布情况纳入的276例研究对象中,共检出支原体61例,检出率为22.1%,其中UU 40例,MH 6例,UU和MH共感染15例,分别占比为14.5%、2.2%和5.4%。尽管支原体感染比例在2019年和2020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38),但是仍然可以看出UU感染的比例依然最高。见表2。

表2 UU和MH感染的年度分布情况[n(%)]

2.3 不同年龄组UU和MH感染情况不同年龄组间支原体感染率有所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20岁、>20~30岁、>30~40岁、>40岁男性人群中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2.2%、22.0%、28.2%和8.7%,其中>30~40岁年龄组男性群体的支原体感染率最高,其次是≤20岁年龄组和>20~30岁年龄组,>40岁年龄组男性群体支原体感染率最低。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UU和MH感染情况(n,%)

2.4 UU和MH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本研究共分析了61例患者的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总体看来,支原体对ROX、AZI和CIP的耐药率超过了50%,DOX的耐药率最低。2019年,支原体对CIP的耐药率高达90.6%,耐药率较低的是DOX、TET和MIN。2020年,支原体对CIP的耐药率为86.2%,耐药率较低的是DOX、JOS和TET。2019年和2020年CIP和ROX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OX的耐药率还是有所上升,CIP的耐药率则保持相对平稳。AZI在2019年的耐药率为40.6%,2020年升至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药物,除JOS外,2020年的耐药率均较2019年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UU和MH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n(%)]

3 讨论

虽然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可作为共生微生物在健康成年人中发现,但它们是众所周知的非淋菌性生殖器感染的病原体。尤其是在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染色涂片中存在10个或10个以上的白细胞,培养时生长的支原体超过104CFU,则可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支持共生支原体感染的诊断[5]。目前对于支原体的感染,实验室可采用一系列方法进行筛查,例如传统的分离培养、抗体的检测以及核酸的检测等,尽管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但是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不仅可靠性较高,而且能为临床提供药敏报告[6]。鉴于此,本研究中支原体的检测中,均采用传统分离培养的方法,并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集不同类型的标本。本研究结果显示,尿道分泌物仍然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用于诊断男性支原体感染的标本,其他标本如精液、前列腺液和尿液也可以用于支原体的检测。此外,本研究也发现,支原体感染的男性患者中,80.3%的患者有相应的泌尿生殖系统的临床症状,仅有19.7%的患者无相应的临床症状。这进一步证实,支原体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即便对一些无症状的患者,也要进行支原体的筛查[1]。

本研究显示,男性患者的支原体感染率为22.1%,这与国内外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6-8],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参与者所处的身体状态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异;参与者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样本类型和样本量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支原体的感染还与年龄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31~40岁年龄组男性群体的支原体感染率最高,其次是≤20岁年龄组和21~30岁年龄组,≥41岁年龄组男性群体支原体感染率最低,这可能与≥41岁年龄组男性人群性活动下降、其他群体性活跃有关[3]。此外,支原体在女性的感染率和定植率均较高[9],支原体可通过性接触途径在人群之间传播。本研究中未发现男性支原体感染率较2019年有明显上升的情况,这也可能与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有关。支原体感染多为慢性感染,有的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出于疫情防控意识,均未到医院就诊。即便如此,2020年的男性支原体检测数虽较2019年有所降低,但是阳性率却比2019年略有升高,可见支原体的感染在男性群体中还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相关研究结果[10]一致。

支原体属于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不敏感,不宜选用此类药物治疗,因此,临床主要选用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和阻止DNA复制的药物。从药敏数据来看,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特别是CIP,耐药率高达88.5%,这可能与喹诺酮类药物在尿路感染中的广泛应用和支原体易于对此类药物产生耐药基因有关[11],因此,支原体感染时,经验使用此类药物往往导致治疗失败,最好要结合药敏结果规范应用喹诺酮类药物,避免滥用。大环内酯类也被广泛应用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包括儿童,但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迅速增加,特别是AZI的耐药率在2020年达到了79.3%,可能与此类药物在本地区的滥用、患者未正规治疗以及支原体的23S核糖体RNA发生突变有关[12]。本研究显示,支原体对TET、 DOX、MIN和JOS的耐药性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可作为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总之,男性支原体对CIP、LEV、SPA、AZI和ROX的耐药性较高,而对TET、DOX、MIN和JOS的耐药性相对较低,这一趋势与国内多数研究结果[9,13]一致。

综上所述,支原体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多数有临床症状,以UU感染率最高,且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不同,以31~40岁人群感染居多;支原体对CIP、LEV、SPA、AZI和ROX的耐药性较高,TET、DOX、MIN和JOS可作为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这一发现补充了当地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知识,并将有助于制定支原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猜你喜欢
年龄组感染率耐药性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环球时报(2022-04-07)2022-04-07 19:30:02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54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10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