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杨 瑶 冯 健 吴传云
花生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油料作物,作为耐旱、耐瘠的豆科作物,生产投入相对比较低,出油高、品质好,对于旱土比重大、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山区,是一种十分高效的经济作物。且花生属于常规非杂交作物,抗逆性好,良种可以留种,在保障我国食用油料安全、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花生播种面积为4633.48千公顷,根据最新数据推算,2020年达到4730.82千公顷;2019年全国花生产量1752万吨,2020年达到1799.3万吨。近几年,花生比较效益总体较高,面积持续稳中有增,产量持续提高,如图表1、2所示。
图表1 我国历年花生播种面积情况(单位:千公顷)
图表2 我国历年花生产量情况(单位:万吨)
从各省情况来看,我国花生种植区域进一步向黄淮海主产区集中,河南、山东继续保持全国花生第一和第二大省,2019年花生播种面积分别为1223.11千公顷、666.49千公顷,产量分别为576.72万吨、284.76万吨,两省合计花生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0%、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8%。如图表3、4所示。
图表3 近5年全国花生主产省份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单位:千公顷)
图表4 近5年花生主产省份产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另外,根据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的调研,预估2021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约为5112千公顷,总产约1815.56万吨,与2020年调研统计与预估的种植面积5226千公顷、产量1903.57万吨相比,面积缩减114千公顷,减少约2.18%,产量减少88.01万吨,减产约4.62%。总体来看,2021年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小双减”态势。主要原因,一是2021年黄淮海地区受水灾影响,其中河南减产12.28%,受灾面积100多万亩,河北减产3.85%,山东减产3.7%;二是长江流域地区受旱灾影响,其中江西省减产15.8%,湖南减产9.75%。
我国花生种植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所有省份都种植花生,如图表5所示。受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各地花生种植品种繁杂、模式多样,以小农户种植为主,机械化程度差异较大,南方产区在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很低,有的甚至是空白,如图表6所示。如何挖掘各地花生增产潜力、扩大规模效益、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优势油料作物地位、花生产业健康发展和食用油有效供应,是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图表5 2020-2030全国花生产区
图表6 2019年全国花生主产省份机械化水平情况
根据农业农村部花生全程机械化专家组分析,我国花生生产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农艺制度不宜机。我国花生种植模式多样,包括平作、垄作和间套作,以及春播、夏播等,且种植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以小农户生产为主,农机农艺融合难度大,机具的效能难以有效发挥。
2.品种不宜机。一方面花生自留种较为普遍,种子纯度净度不高、发芽率低、含杂率较高,不利于花生机械化精量播种;另一方面各地花生品种繁杂多样,但宜机化品种少,植株形状、结果范围、果柄强度、适收期长短等品种特性与适宜的机械化收获目标不吻合,含杂率、损失率、裂荚率较高。
3.南方产区田间条件不宜机。南方花生产区多为丘陵山区,田块分散且细碎,机耕道路况差导致机具下田难,有机难用。同时,花生适宜种植在质地较为松散的沙壤土,南方粘性土质不利于机械播种和收获,播种合格率低、出苗率不高,收获时果土分离难、损失率高,机械作业效率难以发挥。
4.机收、烘干和秧蔓利用难以兼顾。花生收获后干燥不及时极易导致霉变,造成黄曲霉素超标;花生荚果难以快速烘干的瓶颈问题限制了高效、省工、利于秧蔓青贮利用的机械联合收获方式的应用,特别是在油用花生的收获上,只能选择机械挖掘、人工翻晒、机械捡拾收获的分段收获方式,需要机具多进一次地、多费一道人工,且受土质、降水影响较大,同时带来秧蔓废弃、含杂率高、损失率高、扬尘污染严重的问题。
5.春花生覆膜种植带到的残膜污染问题。在我国一熟制地区以种植春花生为主,两熟制地区也有小麦套种春花生。春花生需要覆膜种植,机械化收获时秧膜分离难以解决,影响了花生秧蔓的饲料化利用,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农田残膜污染问题。
以上因素导致我国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种植成本高、比较效益不显著。根据农机化统计年报,2020年花生生产机耕率77.4%、机播率52.9%、机收率46.1%,综合机械化率60.6%,各项指标呈缓慢增长态势,如图表7所示,但远低于谷物80%以上的综合机械化率,机播率、机收率离国务院提出的2025年分别达到65%、55%的目标还有差距。我国花生平均单产250公斤/亩左右,与美国接近,但机械化程度远低于美国。我国花生种植成本高、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产地烘干缺乏,花生种植户扩大生产规模存在一定风险,且秧蔓综合利用率低,效益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体上,我国花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经济效益还处于较低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大对优势产区油用花生规模化种植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力度,加强种植制度、栽培技术、机具装备等全过程技术集成与配套,不断遴选提炼适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集中打造一批高产优质高效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扶持花生机械化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提高对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拉动农机企业装备供给积极性。
2.推行宜机化农艺制度。
逐步淘汰不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人工套种和平作种植模式,在适宜地区改春花生为夏花生。大力推广夏花生免膜机播绿色生产模式,减少地膜污染。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宜花生生产的残膜回收机械,逐步解决深膜碎膜回收、脱膜卸膜、膜土分离、膜杂分离、收集处理等技术难题。
3.加快宜机化品种选育。选育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中早熟大果花生品种。对于半喂入联合收获方式宜选育推广株型直立型、适收期长、结果范围集中、结果深度浅、抗倒伏能力强、果柄强度大的花生品种;对于分段收获方式宜选育推广株型匍匐型、生育期短、适收期长、结果深度浅、果柄强度小的花生品种。
4.着力突破花生烘干、机收、秧蔓利用等瓶颈。研发生产适宜花生荚果的烘干设备,解决花生机械化烘干的难题,助力花生联合收获的实现;进一步完善、优化和提升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性能,提高机械的适用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降低含杂率、损失率,减少扬尘。大力推广具有果秧兼收功能的花生收获机械,减少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花生秧蔓的饲料化利用,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