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群“1+N”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021-12-21 06:35张宁新
江苏教育 2021年8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护理专业

赵 萍 张宁新 尹 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大健康服务人才已经成为卫生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南京市江北新区建设“国际化健康服务社区”的规划为南京卫生分院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分院于2015年和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合作开发了课程项目、专本衔接“5+1”项目,为探索护理专业群“五方协同”“1+N”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

一、搭建“五方协同”平台,深化校企(院)合作

五方协同指的是由“南京市政府、江苏省护理学会、KCL、合作医院、南京卫生分院”五个主体协同深化校企(院)合作(见下页图1)。由南京市政府投资打造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这个实体产业学院,明确其国际化教育定位;护理学会明晰护理行业人才需求;KCL提供英方课程资源及“5+1”项目平台,参与国际视野下的课程融合;合作医院与南京卫生分院为育人双主体,按照“优势互补、共用资源、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享利益、共赢成果、共谋发展”的原则深化校企(院)合作模式。五方联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共同建立岗位群、制定专业群规划、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编制特色教材、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实训实习、履行教学评价及参与科研课题等。

图1 “五方协同”平台运作模式

二、构建护理专业群“1+N”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一)构建护理专业群“1+N”人才培养模式

在“五方协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成护理专业群“1+N”人才培养模式,其中,“1”是指护理专业(我校重点核心专业),“N”是指特色专业与专门化方向(满足大健康产业需求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或方向)。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群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一体两翼”式复合型护理人才,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N”含有儿科、助产、康复、老年、危重症、麻醉及涉外护理(如天仕宸日语护理班、中英课程班)等特色专业与专门化方向。护理专业群“1+N”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满足国际化、大健康“防、护、康、养”人才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辟了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新局面。[2]

(二)围绕大健康护理服务需求,融合重组课程体系

在对企业、医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英方结合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我校专门制定了12门课程(见下页表1)。南京卫生分院在引入课程时做出了以下调整:

1.融合重建课程体系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

护理专业群应以护士的核心素养、知识与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及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特色,[3]凸显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护理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满足大健康护理服务需求。南京卫生分院逐渐渗透英方课程,在保留我国“专精”护理理念与方式的同时,引入英方“广博”护理的理念与方式,挖掘资源优势,参考借鉴国际前沿知识和案例进行新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等。

2.融合重建课程体系框架内容。

护理专业群课程体系由三平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群平台、专业平台)、三模块(人文模块、素质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构成(见下页图2)。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英语的学习及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等;在“人文+素质”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素养等;在专业方向模块凸显特色化专业发展,满足多元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中英合作将专业群平台与专业平台中12门课程进行融合(见下页表1),其中第1~8门课程的融合以我国课程为主,第9~12门课程的融合以英方课程为主。为了加强对学生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护理专业群直接引入7门课程(Academic Practice学术实践、Student Led Project学生主导项目、Research Methods科研方法、Global Health全球健康、Clinical Practice Portfolio临床实践、Dissertation in Healthcare学术论文、Evidence Based Practice for Nursing循证护理)为专门化方向“5+1”项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强调通用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以实现早临床及反复临床。

图2 护理专业群课程体系

表1 护理专业群中12门融合的专业课程

(三)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学理念上: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护士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法律与伦理实践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教育咨询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4]

在教学模式上:实施“任务引领、项目承载、人文渗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见图3),即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进行项目化、理实一体教学。在项目任务中渗透人文、体现课程思政,学生在完成计划任务时需要进行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反复实践、自评互评等,从而能够有效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坚定的理想信念等,成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3 “任务引领、项目承载、人文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借鉴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探究式学习(Enquiry-Based Learning,EBL)、小组合作式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案例导向式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方法,侧重护理实践,体现教育的前瞻性和社会责任,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院校应设计适合各学科和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南京卫生分院护理专业群积极创建江苏省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其信息化实训中心教学平台与网络课程、视频教材、国家及省护理技能大赛优质操作视频等资源,开启“标准引领、平台承载、实时反馈”的技能实训模式。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成长建立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现“七合一”(教室与病室合一、学生与护生合一、教师与护师合一、学生与病员合一、护病与护人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服务合一)原则。

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爱岗敬业和劳动态度及身心健康、沟通交际能力和健康教育等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加大课堂提问、作业练习、学习总结、调查报告、论文撰写等成绩评价比重,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校内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的课程评价制度。

南京卫生分院护理专业群“1+N”人才培养模式实施5年来,直接受益学生有2300余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近100%,对口就业率高达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96.8%。此外,学校专转本人数逐年递增,2021年护理专业专转本录取96人,录取率超50%,录取人数占全省护理专业招生计划的1/3。在满足国内大健康需求的护理、康复、养老、母婴等急需的护理人员外,学校还开辟了培养国际化高端护理人才的路径,为南京中考成绩排名在3万名之后、梦想步入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弯道超车”与“借船出海”的机会。[5]目前我们已有30名学生被伦敦国王学院录取,第一批同学已高质量就业,并有部分同学继续在英读研,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

三、建设“六化合一”护理实训基地

南京卫生分院基于“五方协同”校院(企)合作模式,紧紧围绕专业技能提升,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此外,南京卫生分院注重全方位发展,秉承“一专多能”的教学理念,力争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满足大健康服务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重点建设智慧病区、母婴护理单元、手术护理单元、重症监护单元及临床专科护士客观结构化考核(OSCE)站点,建成具有国际先进理念、多元文化融合、专业设备先进、信息技术凸显、教育培训共举、创新创业孵化、交流研究一体化的“六化合一”(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护理实训基地;建成“三基地”(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康复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临床专家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三中心”(国际护理科学与教育研究交流中心、中英护理院校合作交流中心、现代康复养老产业研发中心),为南京建设国际健康服务社区、打造国际健康名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文化支撑。

目前,基地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孵化项目6个:康复杏林社服务、生态农庄、快乐宝贝洗浴抚触店、南京天璞产后康复中心、学生自主管理中心、生命教育之行。其中,“生命教育之行”“杏林社”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社会福利院、中小学等单位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服务人次达300余人次/年。创业孵化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基地已连续6年承办护理国赛,接待100余名江苏省队选手及教练进行集训;同时,每年举办省骨干教师技能培训班,已有70余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受到行业与社会的一致好评;开展养老护理员、育婴师、保健按摩师等工种培训及鉴定,近5年来培训及鉴定合格约2000余人。基地和江苏省护理学会共建“江苏省在职护士培训研究中心”,承办省内外OSCE考核,为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教培一体化培养。

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南京卫生分院采用“五位一体”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培训、实践、听课、参赛、科研”一体化)。教师通过培训提升育人理念,通过实践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听课互相借鉴与提高,通过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通过主持及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学校立足于现有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借助KCL的专业学术指导和国内临床医院专家的指导,对护理专业教师采取“双导师制”(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导师与医院临床高水平的实践导师)培养方式,从而建立一支“师德与医德并举、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共进、双语能力与科研能力齐驱”的精英教师队伍,以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及专业内涵的发展。自开展KCL项目以来,我校已有4批次共48人次赴英国伦敦参加为期三周的契约式培训;30名专业骨干教师在和原有临床导师结对的基础上,与12名英方课程负责人对接,形成“双师多能”的教学团队;教师参加省市、国家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获奖50余项,建有省市护理专业名师工作室7个。

本研究的实践改革成效显著,建设成果获得同领域学校与专家的关注和认可。改革经验在省市相关护理专业院(校)学会论坛、护理骨干师资培训会上进行相关交流汇报,被省市多家媒体进行多次相关报道,并承接教育部怒江地区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建设精准扶贫项目,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但在该模式实践过程中,师资力量仍是挑战,且缺乏对实施此培养模式后学生实际临床工作能力的追踪评价,后期须增加中长期的跟踪随访,并根据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做进一步的完善,以期推动护理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护理专业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部分专业介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