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康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改革部署和重大制度创新,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1+X证书制度致力于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进行了区分。该项制度的实施要求职业教育在教授学生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让学生符合生产一线和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在毕业之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分院(以下简称“常州铁道分院”)既是职业学校,担负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又是中国中车集团的企业大学,肩负着企业人才开发与培训、培育更多“大国工匠”“高铁工匠”、助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职责。学校作为全国焊接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智能化钣金制造职教集团常任理事单位、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在试行轨道交通装备焊接职业技术等级标准的过程中,依托企业办学优势,秉承“两一体两统筹”总体思路,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开展焊接专业群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将1+X证书制度和焊接专业群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对焊接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及畅通焊接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等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和借鉴意义。
随着轨道车辆行业的深入发展,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构建和完善焊接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确定合理的焊接职业发展途径。焊接职业体系构建必须以人为本,既要让企业满意,又要让个人得到发展,让人才获得充分自信。常州铁道分院作为轨道交通装备焊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试点院校,为了将1+X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焊接专业群已有的学历证书专业课程体系对照该证书(初级、中级)的职业标准要求进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评价考核的重新梳理、融合,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更完善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岗位实际需求为依托,根据轨道交通装备焊接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及职责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应知应会的内容和要求选取相应课程。对标1+X证书制度要求,采用镶嵌法,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既要保证“1”的学历教育要求,又要兼顾“X”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将每门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内容、教学目标、学时重新进行整体镶嵌式安排。将X证书的培训内容和要求镶嵌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在某些专业课程中安排1~2个项目对接课程体系设计,避免机械化地将“X”培训内容取代原有专业课程。“1”与“X”有机融合的同时还要满足课时约束条件,即书证融通重构后的专业课程学时数与原学时数相比不超过0.5学分。[1]
轨道交通装备焊接职业技术等级标准主要针对铁路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磁悬浮列车、轨道工程机械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及维修,以及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通信信号工程建设与安装等,同时也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安装、工程机械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建筑钢结构制造等行业或技术领域,确定目标岗位为:铁路装备制造业焊接生产操作员、焊接工艺技术员、焊接自动化设备操作员、焊接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技术员。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常州铁道分院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标准融通。
1.课程思政标准校企融通。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该专业课程思政标准设定对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中车人才标准体系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要求,在原有课程思政标准中融入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劳模工匠精神与员工职业规范、基本素养,建立“立德树人”校企融通层面的课程标准。
2.通用课程标准校企融通。
将专业课程分为跨专业通用课程和焊接专业群特定课程,以方便教学管理(如图1所示)。通用课程引入“铁道概论、中车企业精益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等课程,凸显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同时,对工作任务与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将其与通用课程标准进行匹配。比如,通过“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通用课程,培养学生完成识读与绘制典型钢结构件焊接工程图样等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达到铁路装备制造业焊接生产操作员这个岗位的通用要求。
图1 专业课程一览表
3.专业课程标准校企融通。
将专业课程按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分类,学校教学中重视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企业实施教学环节。将1+X证书要求的知识、技能、素养与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逐项对比,在课程的对比梳理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避免出现偏离甚至脱离标准的情况。将轨道交通装备焊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初级、中级)融入部分专业课程(比如“焊接生产管理、焊接结构生产、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自动化及应用、机器人焊接技术”等),设计1~2个与之对接的项目进行企业实训。企业实训方法可以是大师进课堂、企业项目进课堂、学生进企业等方式。项目设计过程中坚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工艺流程和真实产品引入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法,重构实践内容,将1+X考证项目分模块融入其中,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上,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标准要求的融合。[2]将各项实践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模式合理地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强化以项目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3]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加入焊接仿真技术,围绕企业产品设计、制造、试验全过程,搭建涵盖结构验证、变形预测、应力分析、离线编程、寿命预测以及焊工操作的虚拟验证平台,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情景再现和仿真验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又如,在教材版式上采取活页式模式,适应立体化教学需求,便于根据技术发展和工艺创新及时更换教学内容。根据书证融通的教学需求,将原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轨道交通装备焊接职业技术等级标准要求通过镶嵌法进行融合。与中国中车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先进性的教材,解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新技术新技能的强化、补充或者拓展问题。概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融通。
1.知识点整合。
将原教材中必要的基础知识归类到相应的职业技能中去,删减部分理论性强、难以理解或者不实用的知识点,降低教材的理论知识难度。整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避免相同知识点的重复出现。
2.项目化转变。
将原教材中的板件、管件、传统焊接方法等向一般零部件、智能装备、智能焊接转变,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融入课程内容。以能力为基本单位,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教学项目,将教材内容与技术发展和市场产品同步,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课程。变“章节式”为“项目化”,在典型工作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4]
3.信息化融入。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企业大师实作过程制作成微课,生成二维码印刷到教材中,规范学生操作步骤的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环节。将数字化资源与纸质课本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材内容。
这些融通途径不是单一的,还可以进行有机组合。比如“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的内容,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拓展教学空间,以虚拟焊接综合仿真实训系统为工具改善学生实作环境,以中车企业为实训基地拓展学生实训场所,以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教学活动。每个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通过原理与特点、设备与工具、焊接工艺制定、典型接头焊接、焊后检验与处理、质量控制等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将焊接方法分为电弧焊基础、手工焊接方法、自动焊方法、先进焊接技术4个学习模块,共10个学习情境。在教学内容上紧紧扣住现场工艺实施,强调重要的概念,降低理论深度、难度,注重分析使用结果,重新确定适合五年制高职特色的教学内容。
将专业课程的考核要求加入轨道交通装备焊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技能的考核中,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及功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两坚持一突出”的评价模式。
1.坚持标准引领。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将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标准有机结合,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学习质量评价。
2.坚持多方评价。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校企合作企业等多方、多视角学习评价机制。学校选择本专业相应课程进行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监测。
3.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价。
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采用过程方法模式,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评价和控制。有效运用《学生实习管理及评价制度》,即“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学生实习指导书、学生实习鉴定表、实习工作记录表等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5]
比如在“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考核评价中,考试评价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的占50%,教师(企业导师)评价占20%,以《学生实习管理及评价制度》的操作标准为依据的占10%,自我评价占10%,学生小组评价占10%,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X证书制度是一项全新的、系统性的改革。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高职焊接专业群学生技能水平的凭证,将技能等级考证融入专业课程中,调动了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拓展了焊接专业群就业创业本领,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焊接装备将面临从手动、半自动到自动化和智能型的升级趋势。在企业生产中,传统焊接技术由于难以满足质量、效率、成本的要求,已逐渐被智能化焊接技术、优质焊接工艺技术取代。现代焊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书证融通的不断完善、“三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焊接技术门类的不断拓展,校企进一步合作融通,从根本上加快产业更新、技术升级的步伐,培养符合生产一线和现代企业技术进步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