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花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健全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导向,以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为基础,以打造文化浸润育人环境为依托,进行途径探析,总体规划设计。
关键词:新媒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途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自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当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
当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高职学生上网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大,传统教育方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同样,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旨在探析新媒体环境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健全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发挥教学实践育人功能
在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融入到第一课堂理论、实践教学中,从文学知识积累到文化实践两个层次深入挖掘育人功能,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完善学生人格修养,将个人梦与家国梦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通识课程
早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通识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的分析,科学地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充盈的精神,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点碎片化的特点,通过浸润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开设人文类讲座或者线上微课视频讲解。运用图片、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灵活生动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健全公选课课程体系
在高校多元化、多学科之间的碰撞,可以开设纯人文类、艺术类公选课,也可以与学科类交叉开设公选课,并且规定在校生必须修满一定的人文类、艺术类学分,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人文艺术类课程,实现公选课作为一种辅助性课程体系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合理性效应。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更加精准地开设相关公选课,为高职学生量身打造“文化大餐”。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淑女学院设计了“内修·外塑·才技”三大教学模块,并分“春意·夏趣·秋思·冬悟”四季开设。通过网络课堂、实体公选课、项目活动来实施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实体课堂中,内修模块开设了国学经典、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家训与家风传承等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内在修养。
3.组织开展课程研学实践教学活动
研学实践教学是当下教育教学的热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也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紧密结合“课程思政”的现实需要,又能很好地补充课堂教学。开展人文类课程研学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制定研学实践教学目标:积极立德树人,提升人文素养;掌握基本的分析、调研、观察等技能与方法,学习和讲述各地人文历史;欣赏特色自然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乡土、家国情怀;以团队体验学习的形式,学会团结协作等精神。其次是根据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特点,选定研学地点和研学专题,确定研学任务。最后是及时总结实践教学成果与不足,按照課程过程性考核要求给予相应学分。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完全为数字化世界包围,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是“数字土著”的一代。QQ、微信、微博、抖音等已经是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急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方式寻找突破口。
1.搭建便捷化网络宣传平台
通过微信公众号、APP等网络平台,用简洁明了的图文形式,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的阅读学习方式,精准滴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效性。以移动设备为载体,解码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高职学生更好接受的文化内容和目前标题式、跳跃式、碎片化阅读方式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更多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满足学生群里自主性、探索性强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内在需求。
2.开展情景体验式教育
新媒体时代,学生不再愿意接受正统、刻板、单一的文化信息,转而更加追求一种互动体验式的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物体、事件中恰当地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例如参与古代拜师礼,体验传统文化礼仪展示和传统汉服汉风演绎。
三、做到润物细无声,打造文化浸润育人环境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内涵的深厚底蕴就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一个固化的结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校园文化、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育人效果。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从硬件设施而言,可以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文化景观、文化长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刻在这些硬件设施上,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软件设施而言,可以开展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例如通过“非遗进校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通过扎染、茶艺、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非遗文化保护意识,推动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一味的人文素养知识倒灌未必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打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发挥协同育人功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习载体中,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借助新媒体加以呈现。具体开展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时,一是要突出主体性。不断丰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满足高职学生的成才需求,贴近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要强调使命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当代高职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优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与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9 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9YB68
(责任编辑:姜秀靓)
参考文献:
[1]郭建平.人文素养培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运行-基于理工课大学人才成长的视阈..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2
[2]候雨乐.中国地理课程开展研学实践教学的探索地理教育..2020年第12期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新华社.2019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