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的方法与路径

2021-12-20 00:35凌云徐永华
成功密码 2021年3期
关键词:本土化教师队伍培育

凌云 徐永华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培养。目前,很多地方出现了乡村教师思想不稳定、业务不精湛、人才留不住、外人进不来等现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本文以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铺前中心小学为例,对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培养的方法与路径。

一、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的概念及意义

1. 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的概念

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和单向的流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过程。本土化既包括了对当地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包含了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对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需要从当地实际需求出发,充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借鉴外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经过职业培训之后,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育塑造,打造出一支规模大、留得住、能战斗的“本土化”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乡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

本土化培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土教职人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师资的本土培育等。

2.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教师作为本土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土化培养有助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有助于为乡村振兴积淀人力资源。

一是有助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众所周知,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目前,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人数不足,导致大部分乡村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二是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与城市学校教师差距越来越大。加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主要是从本土教师中培养自带乡土气息、富有乡土情结的乡村教育人才,同时吸引本土大学生返乡从教,这既可充实壮大教师队伍力量,又能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执教水平,从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二是有助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相比于农民和进城务工者,乡村教师具有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加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的力度,能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只要正确引导、组织,鼓励乡村教师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潮,在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把乡村教师培育成致富带头人、党的理论宣传员、精神文明领头人、先进技能传播人等,就能从乡村内部激发乡村振兴的发展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三是有助于为乡村振兴积淀丰厚的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堅实的人力基础。对中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人生中树立理想、启迪智慧、传授文化、端正品行的重要引导者和指路人。目前,很多乡村,常住人口主要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培育一支热爱家乡、热衷教育、热心乡村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让乡村教师将现代知识、先进技能、道德规范、精神文明等带入乡村,植入乡村,在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中小学生从小陶冶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培养认真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习惯,为乡村振兴锻造一支不可估量的巨大人才力量。

二、铺前中心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育的现状

1. 铺前中心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育的做法及成效

铺前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小学,始建于1936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铺前小学。目前学校坐落在横峰县北部,离县城8千米,东临205省道,南依岑阳镇,西畔铺溪河,北靠月伦山。新时代以来,铺前小学多次获得省、市、县级荣誉,获得过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乡村学校少年宫”援建项目。

近五年来,由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铺前小学进入发展快速道。为了适应学校发展和学生需求,铺前小学加强了对教师的本土化培育工作。

一是持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教师本土培育创造良好环境。2014年,积极争取爱心企业捐款40万元,横峰县政府配套50万元,新建了铺前中心小学综合楼。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0815平方米,建筑面积3586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290平方米,办公楼638平方米,综合楼669平方米,生活用房989平方米);运动场面积3745平方米,其中足球场面积3150平方米,篮球场面积480平方米,健身器材场地115平方米。

二是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积极吸引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来校任教。近五年来,学校共招聘录用、调入年轻教师、骨干教师11名,补充了新鲜血液,壮大教师队伍力量。

三是认真开展教师的职前教育、职业培训,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能力水平。每学期定期开展多次网络远程教育。认真开展“青蓝工程”,着力培养学校教育后备力量。以教师结对的形式,组成师徒互助二人小组,一方面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向“徒弟”传授教育教学实战技巧,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以实现“以老带新”的目标;另一方面,“徒弟”们将学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与“师傅”原有的观念和手段进行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获得双赢收获。

四是开展红色教育、乡土教育,提升教师爱家乡爱教育的意识。紧抓横峰“全红县”的宣传教育契机,近年来,铺前中心小学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班学习,重点开展了“四史”、地方历史、红色文化、“五项”管理、“双减”文件、学校管理等培训。

五是在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教学中加入横峰当地的相关知识,努力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可爱的中国摇篮”课程,打造精品课程。

六是努力保障和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对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挤出周转住房,解决异地年轻教师的住宿和用餐难题。

2. 铺前中心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育的不足及起因

近五年来,尽管铺前中心小学对教师队伍进行过本土化培育实践,但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学校发展仍然不相匹配,本土化培育的方向需要改变,培育质量还有待提升。

一是教师总体数量基本停滞不前。从近五年来教师数量来看,2018年、2019年与2016年总人数持平,但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铺前中心小学教师数量统计表”可以看出,五年来,调入的教师总计为11人,调出、外借和退休的教师总数却达到17人,出进比例高达155%。值得庆幸的是,五年来没有一人主动离职。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因年龄老化而政策性退休;二是因与城市学校相比的待遇差别而通过考试调离。

二是教师的学历缺乏提升。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招聘的有关规定,2016年至2020年,铺前中心小学共调入11名教师。进校时,这11名教师的学历都是本科,但至今这11名教师的学历仍然是本科。从“2021~2022学年上学期铺前小学教师职称结构表”可以看出,目前,铺前中心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呈橄榄形。由于高级职称的数量有限,大多数人遭遇职称晋升的“瓶颈”。调查发现,教师学历缺乏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职称晋升和发展空间不足,缺乏内在动力。

三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性别比失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铺前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表”中,20~40岁的17名教师中有14名女性,其中20~30岁有7名教师且全部为女性,而41~60岁的14名教师全部为男性。调查发现,乡村教师呈现出两个极端现象:年龄越小,女性教师越多;年龄越大,男性教师越多。这主要原因是未形成培育的长效机制,导致教师性别断层。

三、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的方法路径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更加有力的措施。要从总体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视察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广大基层教师,落实好工资、社保、医疗、继续培训等各项政策。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要“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统筹,提高乡村教师学历水平、整体素质和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真正推动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工作,必须坚持多元主体,分类施策,高效用才,完善机制,政府、学校、社会、教师四驱联动,构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育体系,培树一支心系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

1.政府要构建持续性操作性的保障制度

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必须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准入、培训、激励的政策体系。在准入制度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公费师范教育等方式,扩大“三支一扶”广度,与有意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大学生签订合约,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鼓励大学生“从故乡来、回故乡去”。在招聘、分配教师时,要注意各个乡村学校的男女教师比例搭配,避免性别失衡。在身份制度方面,认真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既符合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规定,又给予相应的经济生活待遇,让乡村教师“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在培训制度方面,改革完善“国培计划”,深入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采取“线上+线下”“外请专家授课+内部交流讨论”“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传授”等多种形式,制定结合当地实情、符合教师需求的培训计划和制定。在职称制度方面,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职称评审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受所在学校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开辟优秀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

2.学校要搭建全方位全天候的关爱体系

由于所处地方的客观情况,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乡村教师缺乏精神文化生活,长此以往容易出现视野变窄、能力落后、精神空虚、内心寂寞的状态,因此,乡村学校要积极构建教师关爱体系,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存需求和情感需求,激发教师扎根乡村的内生动力。一是学校要通过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送教下乡、访名校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由学校出面,与社区、村落联合建设文化活动场所,组建活动队伍,实行“场地共建、资源共享、队伍共组、活动共开”。三是激励教师发挥兴趣爱好,组建各类文艺队伍和运动队伍,鼓励乡村教师展示个人才艺特长。四是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五是搭建联谊交友平台,积极与当地驻军、有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妇联团委等社会团体沟通,解决乡村教师的“终身大事”。六是对乡村教师的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给予帮助,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乡村教师安心工作、幸福生活。

3.社会要培树尊重它羡慕它的认同意识

长期以来,受乡村教师所处工作环境和职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社会对乡村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缺少职业荣誉感。有的农村家长甚至认为全家人辛辛苦苦供孩子读大学,最后又让孩子回到农村教书,是一种失败,会遭到他人嘲笑“孩子没有出息”。要让乡村教师安心扎根乡村,必须在全社会创设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党委政府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师需求,帮助教师解决各位实际困难;教育部门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要对长期扎根乡村、潜心教学、师德师风良好的乡村教师给予职业荣耀和社会荣誉,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要加强典型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乡村教师队伍,形成梯队良性循环,真正让乡村教师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

4.教师要培育筑灵魂融血液的乡土情结

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乡土情结是指一个人出生的乡村不仅孕育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熏陶。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首先,教师要积极参加职前培训和在職培训,认真学习当地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积淀乡土文化知识,把优秀的乡土文化融入自己的灵魂,培育文化自信,培养教育情结,厚植乡土情怀。二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乡土文化的教育背景,主动融入乡土文化的内容。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提升家长或学生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家庭教育”“老师+家长”对学生乡土文化教育的“双循环”,把对故乡深沉的爱厚植于学生的血脉当中。三是教师要积极融入当地乡村振兴的战略大局,注重发掘、整理、研究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主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村规民约制定、精神文明创建、生态环境提升、产业振兴发展等事务,把自己从乡村文化的学习者、接受者变为传承者、创新者,真正把乡村教师的乡土情结激发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总之,通过本土化培育,可以凝聚乡村教师立足乡村、扎根乡村,汇聚起乡村教师的强大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1 凌云,1978年生,江西省妇女儿童中心副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江西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妇女研究会秘书长,江西省社会学学会理事,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2 徐永华,1977年生,横峰县岑阳镇铺前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本土化教师队伍培育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