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荣萍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西南昌330003)
大便失禁是排便功能紊乱的表现之一,因肛管括约肌不能有效控制气体及粪便的排出,导致患者肛门不能自控的溢出大便,易造成肛门周围皮肤溃烂、压力性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1-2]。目前,临床采用多种大便失禁的用具以降低压疮、大便污染被褥及便湿床单等问题发生,包括一次性肛门袋、气管插管行大便引流术、卫生棉条等,各有优缺点,因此,如何提高长期卧床大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近年来护理研究的重点[3-4]。2014版国际《压疮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纺织物及纤维织物可作为新的压疮预防方法,依据其推荐制作新型收集器,可为大便失禁的用具提供新的研究方向[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制收集器在长期卧床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长期卧床大便失禁患者90例,根据盲抽法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30例。甲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75±5.42)岁。乙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0~87岁,平均年龄(63.91±5.51)岁。丙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6~88岁,平均年龄(64.15±5.08)岁。3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大便失禁≥5 d者;无严重精神系统疾病者;意识清醒且能正常交流沟通者。排除标准:骶尾部已有压疮者;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急性胃肠疾病引起的大便失禁者;不能配合治疗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甲组使用自制新型收集器,对折一次性包布并裁剪成两份,取底部,在一次性包布的开口上缝合长23 cm、宽10 cm的双层治疗巾,并在包布开口的两端缝合两条寸带,以便根据患者身形调整松紧度。患者取30°侧卧位,保持骶尾部清洁干燥,以肛门为中心,在患者骶尾部放置新型自制收集器,并在臀部调整寸带松紧度。当患者肛门溢出大便时,使用新型自制收集器口上的棉布由外向内擦拭后更换。
乙组使用一次性肛门袋(衡水哈讯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患者取30°侧卧位,用75%酒精擦拭肛周,依据肛门大小,标记肛袋底板,在标记边缘1~2 cm处开口,同时剪开肛袋底盘边缘,撕去肛袋底板上的粘贴纸,由内向外将其按压粘贴于肛门处,并扣紧排放口。待达到1/3肛袋内大便量时,可排放,并冲洗、清洁。在出现渗漏时立即更换肛袋,或3~7 d更换。
丙组使用气管插管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持续引流。患者取30°侧卧位,在气管导管前端用石蜡油润滑,并缓慢置入肛门,深度约15~20 cm。向囊内充气,通过注射器注入10~15 mL气体,并维持<40 mmHg的压力,待管道有阻力后固定,将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扬州市康润医疗器械有限,型号:250ML)连接尾端,持续引流,维持40~80 mmHg的负压。待达到1/3负压器内大便量时,可排放,并冲洗、清洁。在出现堵塞时立即更换负压器,或3~7 d更换。
1.4 观察指标比较3组护理成本、护理时间、护理人力及骶尾部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3组骶尾部水肿、湿疹、皮肤溃烂、失禁性皮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 组护理成本、护理时间及护理人力比较甲组护理成本低于乙组、丙组,护理时间短于乙组、丙组,护理人力少于乙组、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护理成本、护理时间及护理人力比较(±s)
表1 3组护理成本、护理时间及护理人力比较(±s)
注:与乙组比较,aP<0.05;与丙组比较,bP<0.05
组别甲组(n=30)乙组(n=30)丙组(n=30)F值P值护理成本(元/d)2.63±0.51ab 2.95±0.64b 4.35±1.05 42.496<0.01护理时间(min/d)6.80±1.36ab 8.22±1.92b 9.42±2.14 15.304<0.01护理人力(人/d)1.31±0.25ab 1.46±0.30b 1.69±0.41 10.284<0.01
2.2 3 组骶尾部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甲组骶尾部皮肤损伤发生率为0.00%(0/30),乙组骶尾部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0.00%(3/30),丙组骶尾部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3.33%(7/30)。3组骶尾部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5,P=0.016)。
2.3 3 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甲组湿疹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乙组骶尾部水肿1例,湿疹1例,皮肤溃烂1例,失禁性皮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丙组骶尾部水肿2例,湿疹3例,皮肤溃烂1例,失禁性皮炎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8/30)。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3,P=0.036)。
大便失禁是瘫痪及危重症等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症状,患者常伴有气体和粪便不自控制的排泄现象,易污染衣物,造成会阴部潮湿,严重者出现失禁性皮炎、皮肤溃烂、湿疹等炎症反应,甚至造成压力性损伤,不仅影响患者康复效果,更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6-7]。因此,为减少长期卧床大便失禁患者并发症,提高医疗质量及安全性,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常采用一次性肛门袋、气管插管行大便引流术等方式辅助大便失禁患者,其中一次性肛门袋法是在患者肛门处粘贴肛袋,可有效收集大便,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及安全性,同时,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工作量,但该方法仅适用于骶尾部、肛周皮肤无异常的患者[8-9]。气管插管行大便引流术,需在患者的肛门内置入气管插管,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后可持续引流,但会损伤肛管黏膜,且易出现导管阻塞,护理成本较高,同时,不利于患者翻身,会降低舒适度[10]。本研究中,甲组护理成本低于乙组、丙组,护理时间短于乙组、丙组,护理人力少于乙组、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骶尾部皮肤损伤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长期卧床大便失禁患者应用自制收集器,可有效降低护理时间成本,减少护理人力需求,并减少并发症。分析原因为,本研究依据相关推荐采用纺织物及纤维织物制作新型收集器,透气性、舒适性及柔韧性均较好,且具有无毒无刺激性、防潮的特点,有助于缓解肛周皮肤溃烂、水肿等问题,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循环再用,价格低廉,医疗成本较低,患者接受度高。此外,相较于一次性肛门袋粘贴法及气管插管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持续引流法,本研究采用的自制收集器更利于收集患者排出的粪便,一次性肛袋的更换无需多人搬动,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缩短护理次数,降低护理成本,并提高患者护理的依从性;同时,外层包裹棉布,利于及时清洁患者肛周,可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自制收集器取材方便,制作简单,造价低廉,且使用、撤除和处置便捷,实用性较强,可提高大便失禁患者舒适度,并改善护理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长期卧床大便失禁患者应用自制收集器,可有效降低护理时间成本,减少护理人力需求,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