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输血与积极输血治疗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

2021-12-20 02:57宋宇亮邓婉婷
当代医学 2021年35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容量发生率

宋宇亮,邓婉婷

(1.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输血科,广东广州511300;2.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输血科,广东广州510507)

近年来,急性上消化出血(ΑUGB)发生率呈逐渐增长趋势,主要治疗措施为止血及补充血容量,防止患者因血容量降低而引起失血性休克。输血是补充血容量最简单有效的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个体不同,其血液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输血风险,若应用不当还会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合理规范的用血及选择输血方式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ΑUGB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限制输血与积极输血治疗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ΑUGB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限制输血组(n=31)和积极输血组(n=32)。限制输血组男25例,女6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8.66±12.45)岁;病因: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溃疡11例,肝硬化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积极输血组男27例,女5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9.12±12.68)岁;病因:十二指肠溃疡11例,胃溃疡12例,肝硬化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ΑUGB;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具备输血指征;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非首次出血患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两组入院后均清除患者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呕吐出血时头偏向一侧,运用心电监护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进行救治,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注生长抑素及质子泵抑制剂以抑制胃酸分泌[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补充血容量。限制输血组:密切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含量<70 g/L时,开始输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输血量应为失血量的1/3~1/2,输血的目标是调整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至70~90 g/L,同时,晶体液输入量为失血量的1/3~1/2[3]。积极输血组补充血容量:当患者体内血红蛋白含量<90 g/L时输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输血目标是将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调整至90~110 g/L,晶体液每天输注4 000 mL。若输血后再次出现出血症状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止血率,输血后24、48、72 h,通过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当患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呕血、黑便等情况消失则提示止血成功;或通过观察患者胃内引流液颜色,若有混浊变清则提示止血成功;还可直接通过胃镜检查是否停止出血。②输血后3 d,采用消化道再出血危险性评分[4](Blatchford)评估两组再出血危险性,评分≥6分提示中高危,<6分提示低危。③比较两组输血前后24 h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Α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ΑPTT及PT降低说明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凝血功能增高,可有效止血。④比较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发热、细菌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止血率比较输血后24、48、72 h,限制输血组止血率均高于积极输血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止血率比较[n(%)]

2.2两组Blatchford评分比较输血后3 d,限制输血组Blatchford评分为(2.89±0.41)分,低于积极输血组的(4.28±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68,P<0.05)。

2.3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输血前,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24 h,限制输血组ΑPTT及PT均短于输血前,且短于积极输血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注:Α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与输血前比较,aP<0.05

组别限制输血组(n=31)积极输血组(n=32)t值P值ΑPTT(s)输血前33.45±9.86 33.58±9.79 0.053 0.958输血后24 h 28.56±6.59a 37.98±10.02 3.062<0.001 PT(s)输血前13.45±3.48 13.62±3.65 0.189 0.851输血后24 h 11.24±2.68a 15.24±3.99 3.899<0.001 FIB(g/L)输血前3.45±0.30 3.36±0.33 1.132 0.262输血后24 h 3.12±0.24 3.15±0.31 0.429 0.670 TT(s)输血前13.12±1.56 13.45±1.47 0.864 0.391输血后24 h 13.45±1.66 13.55±1.61 0.243 0.809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限制输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低于积极输血组的31.25%(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ΑUGB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死率较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5]。ΑUGB主要病因为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肝硬化[6],与人们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近年来,ΑUGB发生率呈增长趋势并趋于年轻化。ΑUGB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呕血与黑便,由于血容量减少会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有时也会有发热的症状。止血和补充血容量是ΑUGB的主要治疗方法,可纠正患者贫血和休克,改善周围循环衰竭症状。有研究[7]表明,当人体失血量<1 000 mL时,血容量可在24~48 h内自行恢复,这是因体内的组织间液在人体血容量减少时可迅速转移至血管以补充血容量,此时,无需输血治疗。但大部分ΑUBG患者出血量较大,需补充血容量进行治疗,因此,临床上目前有限制输血和积极输血两种补充血容量的方式。

有研究[8]表明,ΑUGB止血与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有关,凝血因子的凝血功能是止血的关键。当积极输血时,因输血量大,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被输入的血液稀释,导致患者止血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出血倾向。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前,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24 h,限制输血组ΑPTT及PT均短于输血前,且短于积极输血组(P<0.05)。输血后24、48、72 h,限制输血组止血率均高于积极输血组(P<0.05)。表明大量的输血会稀释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下降。ΑUGB患者在止血后易发生再出血现象,且会加重病情,增加止血难度。有研究[9]表明,输血量达到失血量的2/3时,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量已恢复至失血前水平,此时,若输血过多则会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增加再次出血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后3 d,限制输血组Blatchford评分为(2.89±0.41)分,低于积极输血组的(4.28±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限制输血患者再出血危险性低于积极输血。随着现代医疗用血量的增加,我国的医疗用血资源较为紧缺,而限制输血则可更好的做到开源节流,从源头上减少血液的使用,缓解血源短缺的情况,同时,也可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限制输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低于积极输血组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限制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积极输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限制输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优于积极输血,不良反应率更低,止血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容量发生率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水瓶的容量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IQ下午茶,给脑容量加点料
小桶装水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