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 分类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以《使至塞上》为例

2021-12-20 03:36吕媛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王维理论结构

吕媛

(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20 世纪80 年代,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Biggs 在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对数百名小学生、中学生、大学预科生关于历史、数学、写作、阅读、地理、外语等学科回答问题的组织方式进行了调查,提出了SOLO 分 类 理 论。SOLO 即,英 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也就是说,这种理论可区分个人在回答某个具体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并且使得这种思维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在此之前,已经有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用来评价学习质量,但是布鲁姆的分类基本上只适用于评价封闭式的试题或问题的回答,而SOLO 分类理论是不单可以评价开放试题的回答,还可以衡量回答的质量。Biggs 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回答层次描述[1]

这一理论从五个结构、四个维度(工作记忆容量、思维操作、回答一致性和收敛程度、回答结构)来区分学生的回答。

一、SOLO 分类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一)诗歌教学中运用SOLO 理论的必要性

诗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以上的要求中都提到了对于作品的“感悟”“体验”“领悟”,关注到了学生学习诗歌时的思维层面。当下,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确立了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逐步形成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简而言之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任务。此外,部编版语文初中教材在编排时,也关注到了思维发展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相较于以往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式体验,如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后思考探究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鉴于此,把SOLO 分类理论应用于语文诗歌教学势在必行,这也将推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感受和提思维水平的发展。

(二)SOLO 分类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2 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时所作。王维在诗歌中表现了他在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成为千古佳句。本文以此诗为例,尝试探讨SOLO 分类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如表2)

表2 SOLO 理论量化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的是,一节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或者说是受教者应当掌握的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服从于总的课程目标,这个总的目标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学科教学目标,它既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同时兼顾了国家教育政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目标。[2]我们用SOLO 分类理论来分析“三维目标”,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层次化,以此更清晰地指导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到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通用编码”,它们是构成一个学科的最基本的过程和结构。[1]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这个“通用编码”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常说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可依据SOLO 分类理对核心素养进行结构划分,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思维的可视化,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表3)。

表3 SOLO 分类理论量化核心素养

以《使至塞上》一诗为例,基于SOLO 理论对“三维目标”以及核心素养的层次划分,我们确定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掌握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3)领略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能够鉴赏颈联的绝妙处。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首先带领同学们回忆七年级学习过的《竹里馆》,然后引出关于王维的文学常识和诗歌特点,最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至塞上》。

[二、诵读诗味]

1.自由诵读,感受诗歌音韵、节奏的韵律美。

2.集体诵读,交流诗歌的情感基调。

3.默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情感。

4.学生个人诵读,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三、赏读诗情]

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假如你是王维的朋友,随同他一起赴边慰问。你从王维吟诵的诗句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诗句或词语表现的?

2.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诗人出行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出使途中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诗人情感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理解它的绝妙处。

[四、品读诗人]

1.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生平,走进文本深处。

2.比较阅读:结合王维其他诗歌,拓展延伸了解王维诗歌的基本特色。

[五、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三。

运用SOLO 理论制定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结构,以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为起点,通过具体的环节,搭设台阶,一步步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达成学习目标。在制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顺序

教学过程是有逻辑发展的一个过程,而教学顺序是连接教学起点和终点的桥梁。合理的教学顺序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学生情况来制定。在运用SOLO 理论制定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应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首先,从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入手,继而进入课堂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情境中生发问题;其次,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和教师的点拨展开讨论;最后,对争论作出结论。这个教学过程展现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一步步提升与发展,从最初的对于这首诗歌零星的感知到对于某一方面的简单认识,再到对于几个层面孤立的认识,继而能够从多方面综合赏析这首诗歌,最后达到从这首诗歌拓展延伸到新的诗歌的目标。

(2)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学习规律,并且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一致。运用SOLO 理论制定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有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首先,对于低阶思维的教学内容应多采用具体、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如朗读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丰富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对于高阶思维的教学内容则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到这一具体的情景之中,并通过讨论、争辩、思考得出结论,如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3)教学提问设置

所谓提问,由“提”和“问”这两个部分组成,所谓“提”指的是提出问题,所谓“问”就是以学习者能够理解的语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想问的问题。[3]课堂中我们需要的是有条理性、生活性、多样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有效提问。

合理、有效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提升思维的发展。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我们也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进行设置。首先,课堂提问要形成梯度或是层次,问题的导向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阶到高阶。既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结构发问,也要有指向学习内容、技巧的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还要有综合性强、灵活性高、启发性深入的多角度发问;其次,课堂提问的设置要关注到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这样回答才是有意义的;最后,整个课堂提问要形成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完成从部分到整体再到部分的动态渐进式学习过程。从而到达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叩其两端”“不愤不启”。

3.教学评价

在教学之后,我们要对教学工作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定。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导教学。而SOLO 理论在这一领域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价学生所处的思维层级和能力,并使得思维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在《使至塞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后习题三来检测、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1)前结构

学生1 答案:烟是直的,太阳是圆的。

学生2 答案:这两个字简单、凝练,很自然。

分析:学生1 依据自己的感觉和生活经验来判断,答案脱口而出,没有逻辑;学生2 只是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同义反复,并未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以上两个同学并未读懂诗歌,没有理解题目。

(2)单点结构

学生3 答案:这两句写出了笔直的烽烟和浑圆的落日,很美。

学生4 答案:大漠中孤烟和落日是我们生活中不常见的,看得少所以就有新鲜感。

学生5 答案:沙漠是黄色的,烽烟是黑色的,落日是红色的,颜色很美。

评价:学生3 关注到了这两处景物的美;学生4 关注到了景物的独特之处;学生5 关注到了景物的色彩美。以上三位同学都只联系到单一的要素回答,对诗歌的理解是单一、片面的。

(3)多点结构

学生6 答案:这两句诗画面美,写出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笔直的烽烟和圆圆的落日。还有,颜色也很美,有黄色的沙漠,黑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

学生7 答案:“直”是向上的直线,“圆”是闭合的圆圈,“大漠”是无边无际的平面,很壮阔。

分析:学生6 关注到了图画美和色彩美;学生7 关注到了线条和构图。以上两位同学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列出了几个相关的点,但是并没有把他们联系起来。他们可以做到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但是理解还局限于一些孤立的点。

(4)关联结构

学生8 答案:这两句诗歌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有直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寥寥几笔,线条简约。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分析:学生8 关注到了诗歌的构图美、线条美以及色彩美,并且与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结合起来,注意到了这首诗歌和诗歌特点的关联。

(5)抽象拓展结构

学生10:虽然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处景物的描摹,但是这里的景物又带我们进入到其他事物和历史的联想里。首先,沙漠虽然广阔,但它是空旷的,除了烽烟以外,别无他物。其次,“孤”不只是“单一”表达数量,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孤寂”“死寂”。然而,“烟”因为“直”字有了具体的形态,有了物的实。在一片空旷死寂之中,因为有了“烟”的活动,跟随着它,我们可以感受到眼前景物之外的活动:边塞的苦寒、征夫戍卒的血泪、烽火狼烟的战场、马革裹尸的壮烈……以静衬动,正如王维《鹿柴》里所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文字的凝缩和简略而使读者突感景外之景,具有空间的外延作用。

分析:学生10 不单理解了诗歌中“直”和“圆”的精妙之处,而且感受到了诗歌颈联独有的壮阔画面。更为重要的是,由这首诗歌的理解迁移拓展到其他诗歌事物的理解中。

通过对以上学生学习成果的分析,我们即可清晰、直观地了解学生思维所处的阶段。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或下一步的教学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二、反思与启示

SOLO 分类理论作为一种引进的西方教育理念,我们在引入和吸收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SOLO 理论要与我国的学科教学情况相结合,切忌生搬硬套。SOLO 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引入我国后,引起了学习研究的浪潮。但是,SOLO 理论是在国外的学科及学生学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我国的教学实践还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根据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科内容特色、学生情况等内容做适当研究调整,以达到所学、为我所用的目的。

2.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SOLO 分层时要有切实可行的分层要素。要素分析是使用SOLO的关键。[1]它决定着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是否正确,评价是否有意义。学科SOLO 分层要素表的制作,首先,要清楚学科的核心要素,其次,要清楚每个等级层次中学生达标的要求以及各层次之间的跨度是否合理,接下来还要检验这个要素表是否能达成一致,其他教师是否认可。

3.教师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SOLO 分类理论的实施涉及众多知识领域,既要对教学学、心理学有所了解,同时要对当前的最新教育成果进行学习研究。对于这些理论知识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断章取义,而是要深入研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相结合,不断思考,“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系统地刻苦钻研,才能掌握这一理论,用好教好这一理论。

猜你喜欢
王维理论结构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坚持理论创新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论结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