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
一千个人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的观点不同,得出的体会就不同。主人翁是有魅力的,读者也是有个性的人。当然,我们的学生更是独一无二的,包括他们的思维更是具有特有的个性。因此,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凡是总是说得容易做着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犯着这样的错误。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孔子拜師》一课时,我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找出课文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学习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例如在第一段我指导学生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精益求精的精神,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等词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说到孔子为了求学步行几个月才到达目的地时,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大家都被孔子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打动。抓住这个契机,我对孔子这种高尚的求学精神加以了渲染总结,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我想此时孩子们的情感已经被激发,这时候指导他们朗读这一段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正当我准备让大家好好的品读这一段时,我突然听到前排的一个学生在小声嘀咕着:“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好”。听到这种评论我震惊了一下: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是不是故意捣乱。我走到这位同学身边,轻声地问他:“能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吗?”这位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他可能觉得自己说错话了,望着我不敢开口。我当时也以为他是随口说说,又怕耽误课堂上的时间,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原本认为这是在课堂上出现的极平常的事情,所以一直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我在批改作业时,他的一则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上了《孔子拜师》这一课,课文里说孔子为了求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用了几个月步行找到老子,老师说我们要学习他这种艰苦学习的精神,可我觉得,孔子为什么要步行浪费那么多的时间,他这么好学,完全可以坐马车快点找到老师,这样争取了时间,不是可以学得更多吗?何等独特的见解啊!我陷入了深思中,虽然这不是我心里,也不是课文中所要得出了答案,但这样的一种认识也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啊。这也不正好暴露了我在教育上存在的漏洞吗?只重视书本上知识内涵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其他思想方面的培养。如果当时在课堂上能赋予这个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也许能开发孩子们更多的思维潜能。别看孩子们小,其实他们的感情比大人还敏感,还丰富。是的,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融入童心,聆听童声。挖掘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这才是教育的实质。
因为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无意中看到的一则教育故事:一位老师提问:“玩玩的月牙儿像什么?”一学生答:“像眉毛”老师摇摇头。一学生又回答:“像笑起来时张开的嘴巴”老师有点想发怒了,正在这时又一学生回答:“像小船”老师终于满意地点点头。于是没被认可的学生脸上一片茫然,被老师表扬的同学一片欣欣然。原来老师要的答案是“小船!”。语文课堂应该是有是灵性、有创意的,学生的答案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面对这样的答案,语文老师应该是热情赞赏,而不是大小学生的积极性,抹杀学生的个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本是一桩十分个性化的事情,离开个性体验也就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了。阅读教学如果缺失了学生的情感与思维,以老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文学的再创空间就会消失殆尽,文字的感染力量就会荡然无存,语文的诗意就会完全失落。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引入作品创设的情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品尝体味获得直接真切的感受,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接受者,我们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而不是让他们带着我们为他们编制好的思想镣铐呆板的舞动。这样,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有独树一帜的见解。我们的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