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保
摘要:内向的性格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这一类人有着很大的共同点就是在平时比较安静且不善言语,但是内向性格的人却不会因此而无所作为。而性格也是可以适当被影响、转化和改变的,特别是社会大融合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对于内向的人来说,适当激发其交流表达的能力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内向学生表达意愿的激发方面一直是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们困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激发内向学生的表达意愿应该成为学生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师生交流就是捷径。
关键词:内向性格;交流;家庭;鼓励;陪伴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对于教育者来说,了解学生的性格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目标之一,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现,但也有着共性和规律。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1]对班主任来说,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应该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前提,而人格心理学家荣格的内向、外向人格理论可以成为我们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不仅让班主任能有基本的外像判断能力,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这引发我们去思考,班主任可否通过师生交流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来转化内向学生向外向性格发展呢?下文就以师生交流对内向学生表达意愿的激发做法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
一、了解家庭情况基础上开展师生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性格养成与家庭有着很大的联系。家庭影响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要求的人。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性格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父母对工作的态度、与同事的交往,都影响子女的个性。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国外对此研究得很多,如美国的波德温把教育方式分成民主与权威两种。后来列维又研究了母亲过分纵容和过分支配这两种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分纵容方式,儿童多为不听话、易发脾气、不能克制自己,但达不到要求时又会退缩;采用过分支配方式,则儿童比较顺从、有礼貌,但比较软弱。[2]
很多时候我们也发现一向比较活泼开朗的学生突然就变得内向而沉闷,我们要留意首先从家庭方面去思考原因,包括家庭的变故,父母的离异,家庭矛盾等方面都可以导致学生会转变成内向的表现。当然很多学生的内向可能是持续性的,这也不能忽略学生早期在家庭的影响。总体分析,我们要能进一步从内向学生身上获得重要信息,能与他开展深入的交流,我们要以了解学生的家庭作为提前。在了解家庭背景、家庭成员情况、经济状况、最近家庭信息等方面后,明确学生的主要后天影响因素。有准备的交流,可以让班主任更为全面的把握好教育内向学生的方向和对策。在交流中,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对他的家庭了解拉近了距离,增加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
二、在激励中开展师生交流
在心理学中非常重视鼓励和激励的作用,这追求的不是结果而更重在对象开展教育实践的过程。类似的,对于内向学生不善交流的特点也是多方面的,而不少学生是因为缺乏自信。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对激励的定义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我们可以适当地对内向学生进行鼓励,包括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让内向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存在感,这对内向学生的性格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也会在获得感中留下感恩的种子,师生关系也将跟进一步。
三、在陪伴中开展师生交流
对于集群性生活的人类来说,陪伴使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药,没有谁能在孤独中度过。对于陪伴对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学者也通过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来强化陪伴教育的重要性。陪伴教育关系到孩子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亲子亲密关系的确定和孩子后天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陪伴教育的重要性。[3]
对于内向的学生,他们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本身就有着一点防卫的心理,再加上缺少一些自信以及家庭因素等影响,最后的现象是内向学生不喜欢集体性交流或活动,但是在与身边熟悉的人或者性格同向的人却能敞开心扉并乐于交流。作为班主任,要融入内向学生的小圈子需要拉近两者的熟悉度,而陪伴就是最快的熟方式悉。隔阂在陪伴中消除,情感在陪伴中深化,伴随老师陪伴中的内向学生会让他们感觉多了支持和依靠。因为陪伴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陪伴的持续可以增加信任度,让内向学生在有问题时也敢于向你求助,向你倾述。而在陪伴中的师生交流也更为自然和随和,内向学生也能把你当成小圈子的一员,敞开心扉的交流。有了交流也就为教育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所以说陪伴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之一,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四、结语
总体上,就人的性格而言,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我教育等)。由于性格的可塑性和可变性,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性格进行干预,使之能符合身体的发展规律,比如在内向学生性格的干预方面,我们以师生交流来激发内向学生表达的意愿增加学生外向性格的比例。对于内向学生人格我们只能适当地干预而不能过度地干预,因为人格的形成源于多因素的综合,在干预内向学生人格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协调学生本身的内向、外向性格的比例,实现符合学生本人特点的中间人格体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5:88-89.
[2]綦乐乐.基于“80后”员工个性特质的赏识管理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3]盛慧琳.幼儿时期父母陪伴教育的内涵及其心理健康意义探析[J].考试周刊, 2014(60):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