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真美
摘要:教育事业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高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生态文明教育从幼儿园教育抓起。受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提出全新的目标和策略。本着环境情感、环境技能、环境认知入手,创新出全新的幼儿园环境教育策略,引领幼儿感知不同的环境知识,同时也构建了全新的幼儿园环境课程,培养幼儿对保护环境的认知。
关键词: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引言
近期,我国当前生态系统承受了严重的毁坏,如环境资源的欠缺、新兴能源的单一、空气的污染等,教育部门和政府阶层都深刻注意着我国的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幼儿园环境教育基于生态文明思想背景的解读
(一)幼儿园环境教育目标
教育工作是一切以起始点和归结点为目的,目前我国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没有准确的目标,幼儿教育的思想构造是对幼儿教育的深入与发展。所以,幼儿环境教育要有准确合理的教育方针。要想实现幼儿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中包括知识、行为技能以及价值观。
(二) 幼儿园环境教育内容
通过环境知识和技巧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去感知周围环境深刻体会到我国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去真正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与影响,激发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最重要,明白一些环保的重要性。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来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可以安排多种合作环节去让孩子乐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同时,也要多培养孩子去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之情,可以通过坐缆车或爬山去了解大自然美好的事物,家长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小家务来培养孩子对环境的责任感。
(三)幼儿园环境教育方法
实现幼儿教育目的最重要的手段是教育方法的创新,适度的教育手段是能够使教学活动达到一定有效成果,在学前教育的阶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渗透融合法、情境教学法、户外活动法、合作法。
二、 生态文明环境下幼儿园环境教育实施策略
纵观世界各国的环境教育发展下,英国是实行环境教育成效最有优势的,某一国外学者环境教育模式是目前对英国环境教育影响最大。“在环境中教育”是利用现实环境的资源进行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涉及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和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并且也对我国幼儿园环境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一)带领幼儿感知环境知识的方式
将生态环境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如在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进行与自然环境有關的儿歌或故事去传播给孩子。比如在开展《空气变新鲜了》 的语言教学中,可以让孩子去知道空气可以净化的知识,也是激发孩子想保护环境的欲望,以及知道新鲜空气的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通过一些艺术活动,可以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幼师去教孩子制作一些手工、剪纸之类的小物品,这样大大提升了孩子对于环境的了解与运用,幼儿园里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动植物等的环境教育方式来教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在参与保护环境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孩子对环境的环保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去有效参与处理问题。
例如:表演《噪声对人类的危害》《垃圾箱的谈话》等,利用表演形式去对生态环境教育展开,对于孩子积极参与可以得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把孩子带入到角色当中,从抽象化变为具体化,充分展现作品当中想要表达出的意境,从而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寄托,语言受到感化,进而深化了对保护环境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二)建设与实施环境园本课程
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去创建园本特色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环境去激发孩子对自然环境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能力,能够深入明确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成为自身的了解和体会。创建园本特色的自然环境是在创造出种美好的意境,对于情境当中充分包裹着美妙的感受。美好的情境会引起孩子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热爱与关注环境的情感。校园应认真利用周围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去为孩子提供美好的校园环境。如,如同有山有水的校园可以充分使用自然资源去打造出完美的自然幼儿园,使孩子在园中充分感受到自然环境带来的情境。孩子在情境中去真真切切地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了解与认知,真正培养幼儿对环境的责任感以及对热爱之情。
结束语
因此,幼儿的生态环境极其重要,采取各种方式带领幼儿,足可以让幼儿感知到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深刻,有效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丰富自然的生态环境才能够激起孩子想要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以及热爱大自然,可以使孩子产生出对环境的道德心、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题纲[J]. 北京: 北京朝阳区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吴建铭. 加强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 黑龙江农业学院学报: 综合版, 2019,18(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