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牛伍支 巴久阿沙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条件。小学数学本就理论性较强,知识琐碎,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因此会出现一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数学能力差的情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是如今教师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通过教师很好地课程设计,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知识、认真听讲。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余比赛等娱乐方式的选择,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兴趣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数学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巧妙地运用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进行环境的创设,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之结合运用,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内容。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语言、姿态、动作的选择,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一、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对于数学教学拥有了兴趣,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和讨论,能够很好的完成课堂任务和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对于不懂的问题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下与教师进行交流,不会对教师产生抗拒,有利于师生关系友好。同时,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以后,能够锻炼学生的思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有利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数学问题。对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有促进作用,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创设环境,导入内容。
学生可以在创设环境中,将数学知识与环境进行联系和运用,在课程导入时用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始课堂教学。通过在环境中设置悬念,巧妙的运用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导入和开展。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这一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和特点以及原因的思考,通过教室中的物体,与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四边形的概念进行理解。在学习四边形的概念之后,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故事情节,将学生代入到情境中去,解决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在生活中又怎样的应用;你还能举出怎样的例子等问题,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
2.2游戏教学,加强记忆。
受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对于游戏更加的感兴趣,更具有参与性和实际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和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增强解决问题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游戏中品尝到知识成果的乐趣和喜悦,进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满足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的时间和效率。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提出各种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各自所拥有的书本,铅笔的数量以及班级人数的数量,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考虑各国家的人数有多少,男女比例又有多少,通过学生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评价语的运用,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提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给予相应地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对教学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在游戏过程中研究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对大数的认识能更加深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实际应用。
2.3课堂总结,鼓励学习。
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表现和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对于学生的个人表现情况给予批评和鼓励,对于学习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反之予以批评,评价性语言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教師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以促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提出和解决。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性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才不会对数学知识感到厌烦,进而激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结束语
总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都要做出相应的努力。教师要保持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给予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拥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数学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兴趣引导。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讲座和调研活动,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新课标中对数学学科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教师通过语言等方式鼓励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也可以开设数学社团,举办相关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 [J].田娇玲;. 教师教育论坛 2020(12)
[2]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策略例谈 [J].钱志华;.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