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林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課改强调师生的交往互动,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致力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体关注,这是新课程、新课堂的新向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胜任新课程,教师需要面对更多、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投身更有成效、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所有工作中最为日常、最为重要、最为本位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教案”如何更有效地把促进“教”这是一个亟待探求索的课题。改革备课管理机制,让备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体制使备课一味流于形式,忽视了备课的内质,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机械地依赖教参,缺乏创新,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平时忙于上课、批改作业,根本无精力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及业务水平,特别是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抄教案、补教案,这种无效的劳动浪费了教师的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这样的备课方式没有研究成分,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提出了集体备课,旨在“减负增效”,即在适当减少机械无效的摘抄的同时,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放到教材的把握、学情的调研、教法的教进、教学的反思上来。去除陈旧的东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自己,在教案的编码过程中,不求合平规范,但求创新实用,不求形式完美、但求操作性强。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为此、我校在备课上提出了六项要求:独立钻研,集体交流,取长补短,张扬个性,反思总结,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合作精神。可以分工协作完成,如同头课教师共同商讨、切磋教学的步骤、教具准备、教学方法、反馈练习等,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然后由一人执笔书写,其余教师准备小黑板等。备课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备学生上,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体现出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另外,同一个教案,在不同的班级,随着环境和学生的不同,实施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所以课后反思是教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改进,才能不断创新。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自己教学的实施情况,写出具有实效性、主动性的教后反思。主要是教师施教后对教学效果做自我评价,分析学生反馈情况,依据教学理论对自己施教过程进行体会和感悟,便于教师在进行类似授课时,能更好地组织教学,逐步提升自己的备课能力,上课技巧和反思水平。
以上我校课改中备课中的一点尝试,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不断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