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凤仙
摘要: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集中自身学习注意力,同时也能更好地起到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是各个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用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性提问,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在问题的引导下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文本阅读,同时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结合多个角度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手段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利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当切实注意一定的技巧,以更好的保证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阅读教学;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教育体系改革优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切实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身心特点,为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材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活动,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标注出问题,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身阅读学习的实效性。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提出较为单一枯燥,为了能够确保课堂节奏的有效进行,往往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强加给学生。为此,在未来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对问题积极进行思考呢?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阅读学习技巧。
一、强化提问目的性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当首先保证问题内容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不能随意向学生提问,打乱学生的学习节奏。具体原因主要为随意的提问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使阅读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提问过于频繁则会产生负面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懈怠的情绪,不愿意主动跟随教师进行问题的思考,导致提问教学失去其本来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强化自身提问的目的性,結合实际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问题导入,尽可能的发挥问题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作用。若想确保问题提出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当对问题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不仅要寻找切合教材内容的问题形式,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进行调整,使提问效果能够进一步得到提升。在进行阅读教学工作以前,教师应当切实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性了解,并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反馈对问题内容进行巧妙地设计。
二、提高提问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阶段,教师还可以利用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导入,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索,进而增强阅读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趣味性主要展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科学为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探索欲望,尤其适合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本内容。其次,问题的设置可以围绕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来开展,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引入到课堂阅读学习当中,可以适用于一些散文、诗歌等文本内容的使用。为此,教师应当切实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科学设计问题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三、确保提问进阶性
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性的引导,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克服阅读困境,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进阶性的问题,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开展文章的阅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教师在为学生设置进阶性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倘若学生想象能力较强,教师可以适当的弱化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在一些情况下还可以删减一些牵引过渡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自行思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如果在学生理解认知能力较为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则应当重点强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看到这个问题以后自然而然的能够联想到上一个问题,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学习工作。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联想能力,长久以往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对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要而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性,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体现阅读教学的价值,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强化提问的目的性,利用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进阶性的问题突出知识重点,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感知问题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及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陆娟.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课外语文(下),2018(9):118.
[2]宋丹,祝利群.思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中外交流,2018(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