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张蓉 毛广雄 申大魁
[摘 要]动态思维是人们追踪事物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运动的、调整性的和不断择优化的思维。高考地理试题万变不离其宗,但命题方式灵活,考察角度多元化,将动态思维运用到高考地理解题中,能够让难题迎刃而解。高中地理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
[关键词]高考;地理;动态思维;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4-0094-03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旨在选拔优秀人才。在新高考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考地理命题基础性增强,考查考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综合性增强,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应用性增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探究性和开放性增强,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创新能力。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动态问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蕴含着运动与变化的观点,集多个知识点、多个解题思路于一道题中。这类试题灵活性强、区分度及能力要求高,综合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若想在高考地理科目上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在平时地理学习过程中积极培养动态思维,这样才能如虎添翼。
一、动态思维的概念界定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所谓动态思维,就是把抽象的知识以动态变化的形式浮现于脑海中,把割裂的知识整合成一部完整的影像或一个立体的模型,做到依托头脑中的影像或模型动态地分析问题。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动态思维的运用,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影像或模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动态思维的必要性
1.化静为动,拓宽解题思路
地理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动态等,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发展变化规律,探求进行调节和控制的途径,预测其演化趋势,研究对象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高考中自然地理类题目的解答大多离不开动态分析。下面通过一道2015年江苏高考真题来看看高考地理题是怎样考查考生动态思维的:
图1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见图2)相符的是( ; )
(1)常规思维的考查
仔细观察图1,可知是冷锋过境。根据“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容易确定冷锋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的“气温变化曲线”如B或D图所呈现的。
(2)动态思维的考查
确定了“气温变化曲线”,那么如何分析出“气压变化曲线”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第一,明确图中的各天气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结合图中冷锋的位置,根据冷锋的概念,可以判断此时我国的冷锋天气系统大致是向东偏南方向移动。
第二,明确冷锋到来之前江苏省的气压值。
第三,观察冷锋锋后气压值,即高压区的气压值。
第四,图1中冷锋当前所在位置处于低压槽中,气压值小于1007.5hPa。
第五,当冷锋向东偏南的方向移动逼近江苏省时,就可对江苏省的气压值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综合分析结论作出归纳,即江苏省的气压值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特征,因此便可以绘制出如B图所示的抛物线,从而得到正确答案——B。
这道高考试题将锋面系统、高低气压和锋面气旋等结合在一起考查,不仅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而且也考查地理动态思维。学生应能够动态考虑地理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对常见天气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拓宽地理解题思路。
2.突破难点,将知识融会贯通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贴近实际生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考常考的考点。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十分吃力,如地方时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地球运动在高考中的考查更是多元化。笔者认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感到困难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学生没有牢牢掌握地球运动基础知识,而在面对地球运动相关试题时,少考虑一个知识点,都会影响解题的正确率,所以学生要重视对地球特征、时间计算方法、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核心知识与原理的掌握。其次在于学生学习方式不灵活,不能用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对于点、线、角等知识难以掌握。所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加强典型题目训练,强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球运动规律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此外,因为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十分烦琐,只有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总结彼此之间的关系,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轻松自如地面对考试。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态思维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把动态思维模式带到课堂上。
1.利用图形变化揭示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材给出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晝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分a、b、c三幅图)。根据这三幅图,首先,笔者在黑板上画出光线的侧视图,用尺子和三角形来反映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垂直关系。然后,笔者向学生展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是如何移动的,晨昏线是如何变化的。最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正午太阳高度和全球昼长变化规律,让学生展开思考,在昼夜变化中找到“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动态规律,比如: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做周年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夜长)等于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各地的夜长(昼长)。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2.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蕴含在生活中。一般学生都了解关于地理的生活常识,例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但不少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与课本理论知识的链接,不能学以致用,认为地理是无用无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变化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天气系统——锋面”时,刚好那几天天气变化比较明显且正是处于冷锋作用下,因此笔者就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解释为何这几天气温明显变化。这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解释锋面变化规律,解决了教学难点。大气是不断运动的,天气是不断变化的,让学生自己感悟生活中的地理,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就感,让学生爱上地理。
3.动态演示,解释地理原理
教师运用手势演示地理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过程、原理、发生机制等的印象,将知识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记忆,进而能够在解题时快速、准确地作答。
以气旋与反气旋的教学为例,我们知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如图3所示,假设左手代表南半球,右手代表北半球,大拇指的指向代表气旋与反气旋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的方向,四指弯曲的方向就是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方向上气流运动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旋与反气旋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气流的运动情况、旋转方向。教师通过手势的动态演示与气压系统的水平和垂直气流的运动状况的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关系,加深记忆,进而将其内化成稳定的地理动态思维。
四、结束语
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質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是以运动着的方式存在的。地理就是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抽象出来,进行概括总结。用僵化的思维模式去学地理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动态思维是打破定式的思维,它依据问题本身提供的信息,运用化归策略和运动观点等让所要研究的问题“动起来”,通过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去寻求有利于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转化、一种创造,运用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心理学理论,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活的印象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最终让学生能够在解答高考地理题时快速破解难题,获得好成绩。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