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林
教师在对初中语文的名著进行教学时,可以在课堂设计多样化的导读组织环节,激发出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对探究性知识的導读环节,通过对可探究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对难懂的古代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具有延伸思维的导读环节,可以通过对名著中逻辑思维进行梳理以及延伸性的思考,借此丰富学生的逻辑结构。
一、课堂探究性知识导读环节,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针对于名著中所存在的特殊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对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知识的导读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探究性知识的导读与自身的理解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探求的心理。无论是从名著的作者生平,还是名著内容的时代背景。教师都可以通过这些进行探究性的导读,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红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红岩这本名著的作者经历入手,向学生讲述作者在重庆监狱中与那个年代与战争斗争的事情。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当时时代背景产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真实目的。借此引发学生对名著进行探究性的理解,通过设计名著的导读,可以更加深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比如文章中介绍了三条线索的故事发展,无论是地下党的运动或者根据地的农民运动,教师可以通过把握三条线索的解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理解名著的内涵。同时作者通过对三条线索的整体描写,更是为了突出中国民族在战斗时的艰巨性,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探究,最终得出作者想歌颂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烈士。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导入,激发了思考的深度及广度,更加训练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二、课堂延伸性思维导读环节,丰富学生逻辑结构。教师对名著的导读还可以体现在通过课堂来延伸学生的思维,通过名著的导读环节,让学生迅速地建立起名著的内容结构,从而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让学生在大段的名著文字中抽取到关键信息点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结构,对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教师可以通过对朝花夕拾的导读来引入对文章的教学。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怀念阿长,怀念自己童年时,陪伴自己成长的那位保姆。但教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入到作者的散文集中,比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所写下的文集。朝花夕拾这本名著中包括了十个故事。而这十个故事都是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想法以及感受。教师可以先在课前给学生讲一讲这十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也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延伸性学习。通过对大量文章进行阅读,可以训练丰富其学生的语文逻辑结构,通过阅读让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针对性的梳理,以及结构上的划分。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继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