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莲
(青海省黄南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海 同仁 811399)
近年来,黄南州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立了以蔬菜、中藏药材、黄果、核桃为主导的“四大产业”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蔬菜、中藏药材、黄果梨、核桃”的特色种植,培育地方特色经济,紧抓特色产业,坚持特色助农、绿色兴农,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黄南州紧紧抓住全省菜篮子工程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沿黄河流域和隆务河流域,水、光、热、土的地区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土地流转,逐步扩大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截至2020年,尖扎、同仁两县(市)共修建日光节能温室1866栋(尖扎1120栋,同仁746栋),全州设施和露天种植面积达到805hm2。其中,温室种植125hm2;露天358hm2(尖扎274hm2,同仁84hm2);复种322hm2。温室以种植茄果类、豆类、瓜类、菌类为主,露天以种植叶菜类、根茎类、葱蒜类为主,复种区主要在尖扎县以大白菜、萝卜为主。蔬菜种植面积和蔬菜产量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全年蔬菜总产量1.9×104t左右,蔬菜总产值达到2560万元。全州蔬菜自给率20%左右。对稳定全州蔬菜市场的供应起到关键作用,为平抑市场物价,丰富群众的“菜篮子”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解决周边2万人(次)的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黄南州的蔬菜种植方式、区域布局、技术模式、品种结构及管理机制都跃上了新台阶。蔬菜种植从零星到集中连片,由露天到设施化,由单一叶菜类到品种多样化,从粗放到精细,由自我消化到进入市场销售领域。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资源,土地的利用率在30%以上,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程度有所提高,丰富了居民餐桌,增加种植户的收入,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在设施农业建设中,突出产业园、合作社发展,通过招商引资、资金倾斜等措施,先后扶持壮大了在黄南本土发展的青海圣航科技示范园、青海恒泽农业有限公司、青海润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润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海第三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带动效益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合作社。各企业积极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省农科院、天津设施农业研究所合作,成功引进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育苗技术、高效栽培技术、越冬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生物菌生根等技术,并组建专家指导团进行专业指导,使多项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品种优化方面,逐步实现品种高端化。2019~2020年,羊肚菌、芦笋、毛豆、红薯、花生等高附加值蔬菜品种引种成功逐步进入市场。青海恒泽农业有限公司率先引进仿野生羊肚菌试种,并喜获成功。纯收益30~45万元/hm2。青海第三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尖扎县康杨镇露天种植“蔬菜之王”芦笋67hm2。芦笋种植进入丰产期后,年产值可达12~15万元/hm2。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羊肚菌和芦笋的试种成功,为进一步带动周边农牧民脱贫致富、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更好的条件。
位于黄南州北部的同仁、尖扎浅脑山区大气洁净、水源纯净、土壤无污染,是仿野生种植中藏药材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黄南州相继成立尖扎县成来中藏药材营销合作社、尖扎县当顺福昌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同仁市阿妈曼日中藏药材种销专业合作社、黄南州归香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同仁市阿吾乎村中藏药材专业合作社、同仁市绿燃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家中藏药材合作社的成立,加快黄南州中藏药材发展的进程,药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成立的药材专业合作社有8家(尖扎县3家,同仁市5家)。
2020年黄南州中藏药材面积为651hm2,即将突破万亩。同仁市合理利用轮歇地、撂荒地,加大中藏药材的种植面积,种植499hm2,涉及六个乡镇,11个村。主要以在浅山地区种植黄芪、当归、党参、柴胡、赤芍等中药材为主。尖扎县中藏药材种植总面积152hm2,涉及6个乡镇,7个村。以种植黄芪、羌活、当归、唐古特、大黄等为主。
种植的药材以当年种植当年采挖为主,少量药材如大黄生育期较长,栽植4年后采挖。经过几年运作,药材销路呈现多元化:部分合作社直接出售,销往青海省互助县、大通县、甘肃岷县、陇西等地区;也有用于自制藏药销往本县;部分产品与黄南热贡旦正公司、黄南州梅朵格更商贸有限公司合作,销往外地。同仁市阿吾乎村中藏药材专业合作社与天津荣成药业签订协议,所种药材全部回收;黄南州归香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药材初加工成半成品销往甘肃。2020年全州药材价格总体较好,平均产值在7.5~12万元/hm2,明显高于大田作物。
同仁市被誉为“黄果之乡”,独特的海拔、气候、土质及温度等自然因素形成独特的同仁黄果梨品种。同仁市黄果梨种植历史悠久,是同仁特有的乡土树种。是同仁市唯一取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其鲜果色泽金黄、酸味独特,皮薄松软、经后熟自然冷冻后呈黑褐色,出汁率高,口味酸甜适中是黄果梨的特有性状。境内保安镇、隆务镇、年都乎乡是黄果梨主产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庭院均有栽植。经过多年精心培育,黄果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适宜种植黄果梨的区域逐渐扩大,加之同仁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现黄果梨适宜种植区域已扩展到兰采乡土房、黄乃亥乡羊直沟和曲库乎乡江什加等在内的六个乡镇29个行政村。同仁市的黄果梨产业发展历经3个历史段:2005年以前,为零星种植阶段,主要为农民自发种植于房前屋后,有54hm2,主要以满足家庭日常需要;2005~2011年,同仁市启动建设万亩黄果梨种植基地项目,结合扶贫开发项目及小杂果种植等项目,政府通过提供苗木、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充分利用耕地、荒山荒坡建园积极发展黄果梨种植,全县黄果种植面积达402hm2,黄果梨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实施同仁市黄果梨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为政府主导的规模化发展阶段,重点在2018年、2019年、2020年规模化种植417hm2。有力的促进和推动同仁市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和生产。截至2020年,全市黄果梨种植面积为873hm2。其中,挂果面积为450hm2,不挂果面积423hm2。大部分果树进入盛果期,黄果梨年总产量达4032t,总产值达到1612万元。随着树龄的增长和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高,黄果梨产量近几年有望突破6000t。
同仁市现有同仁市晶黄果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和同仁隆务庄仁青农畜产品有限公司两家黄果梨饮品加工企业,年生产量500t。先后开发了黄果饮料、黄果醋、黄果酒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目前,各类产品十分畅销,供不应求。黄果梨的深加工,推动了同仁黄果梨规模化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提高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了区域品牌。
2005年以来,尖扎县利用良好的气候特点和无污染的环境优势在坎布拉镇、康杨镇、马克唐镇、昂拉乡川水地区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针对尖扎县原“百里万亩”果树林带“三红”苹果品种已老化,果品品质退化等实际情况,经过州委、州政府和尖扎县委、县政府认真调查研究和省内外农业专家论证,从2006年开始启动,历经5年时间,先后从陕西果树研究所引进香玲系列核桃优良品种51万株,在坎布拉镇、康杨镇、马克唐镇、昂拉乡三镇一乡实施核桃建设。主要在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采用果粮间作形式进行栽植,五年共栽植核桃苗766hm2,到2010年已形成尖扎黄河灌区“百里万亩”核桃林经济带,目前核桃总面积为964hm2。核桃产业投资大、见效慢、受益期长,是“当前栽树,几代受益”的农业长效产业。历经15年的核桃建设,目前所有栽植的核桃进入结果期,每株可产果10kg(600株/hm2),产量6000kg/hm2,产值在9.6万元/hm2左右(以16元/kg计算)。盛果期核桃总产量8000t,总产值64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随着尖扎县周边核桃加工产业纵深发展,核桃茶、核桃含片、核桃粉、核桃油等休闲和保健食品不断推出并取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也成为使核桃产业发展的凸显出扩大种植,增效增收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快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融合发展的农业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2.1.1优化布局结构
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4020hm2,蔬菜、中藏药材、黄果梨、核桃“四个万亩”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初具规模,种植蔬菜805hm2、中藏药材651hm2,黄果梨873hm2、核桃964hm2。
2.1.2提升规模经营
尖扎县、同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势头强劲,产业园主导产业覆盖率达57.8%,适度规模经营率84%,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71.8%,拓展了绿色农业多种服务功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648家,创建国家、省、州三级合作社示范社数量分别达到6家、41家和131家,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主力军。
2.1.3促进产业融合
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尖扎县德吉村、同仁市下庄村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成为引领产业融合和群众持续增收的引领标杆。大力实施“互联网+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建成县级电商物流中心2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94个,农产品交易额上仟万元。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指示精神,坚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2.1强化监管
依托黄南州智慧农牧业平台,将26家种植基地纳入质量监管追溯平台。举办了“黄南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启动仪式”,标志着全州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逐步实现“带证上市”,开启农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
2.2.2健全标准
认真落实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绿色食品地方标准,制订完善黄果梨、芦笋、草莓等技术规程、规范,实现种植全过程有标可循。全域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机生物农药用量同比增长65%。
2.2.3打造品牌
实施“山水黄南、绿色农牧”品牌强农战略,在CCTV-7国防军事(原农业)频道播出了以“山水黄南、绿色农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宣传片,提升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稳步推进农畜产品品牌目录和评价体系建设,目前已获证绿色有机认证产品23个。
按照“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的要求,着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促进农业产地环境明显改善。
2.3.1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出台黄南州2020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工作机制,大力普及粮油作物田间试验指导、有机肥精准施肥试验、新型肥料品种筛选及肥效提升田间试验等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增施叶面肥,基本实现化肥农药零使用。
2.3.2实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行动
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青贮等技术,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8.83%,地膜回收率87%。
2.3.3实施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在农区大力实施“粮改饲”面积2867hm2,仅2020年产饲草量达到3×105t。实现黄南“北部种植饲草供应南部畜牧养殖;南部储备有机粪肥促进北部绿色种植”的绿色农业的良性循环。
着力培育产业、生产、技术、建设“四大模式”,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绿色生态循环、产品质量安全、共享富民增收“四个示范”样板,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保险“四个全覆盖”。
全力完成好有机肥替代化肥及绿色防控实施任务。依法加强对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管理,全面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确保“双减”行动取得实效。
全面完成各县农产品产地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任务,培育“四大产业”重点县、重点镇、重点村产业联合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信息可查询、可追踪全覆盖。
建立《完善黄南州农产品品牌目录》,聚焦品牌策划、产地追溯、农产品加工提升等关键要素,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提振蔬菜、中藏药材、黄果梨、核桃等传统特色产业和黑青稞、蕨麻、芦笋、生姜、红薯、花生、毛豆等高附加值的新型种植产业,打造一批绿色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肥料有效成分不足、种子侵权假冒等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确保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突出黄南州南牧北农、南繁北育的特点,统筹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推行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