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万花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上五庄国营林场,青海 湟中 811603)
林下种植主要指以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作物种植业,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随着中医药产业发展,青海省中药材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尤其在2020年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显著作用后,人们对中药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如何既保证粮食生产,又抓好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是现阶段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利用青海省冷凉山区丰富的人工林草地,因地制宜、适度保护性发展中药材种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探索途径。
湟中区位于青海省东部,隶属西宁市,总面积2700km2,土地总面积2.69×105hm2,其中耕地面积6.99×104hm2,林业用地2.81×104hm2,牧草地9.65×104hm2,未利用土地4.98×104hm2。全区常住人口46.01万人。湟中区属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海拔2225~4488m。近年来,湟中区的中药材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但种植主体大多是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种植不规范、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中药材品质良莠不齐,如何提高种植效率,获得更多利益,成为发展中药材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湟中区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山区撂荒闲置土地极适宜当归、大黄、黄芪等药材的生长发育。同时,山区环境无污染,种植的当归、大黄、黄芪品质一流,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指标。
当归、黄芪属药食两用大宗药材,产品广泛用于保健、养生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加之种植技术易掌握,当年即可采收,收益快,群众种植积极性较高。据调查,湟中区2015年黄芪种植纯收入达3万~9万元/hm2,药材种植收益的增加使当地土地流转率快速增长,同时留守老人和妇女还可利用冬闲时间参与药材产后加工增加收入。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当归、黄芪平均产量达12t/hm2,纯收入4.5万元/hm2以上,经济效益普遍高于种植农作物,因此引发药材种植热潮。2020年湟中区共和镇通过将土地流转、承包给合作社、公司的方式,连片种植中药材166.67hm2,农民则以出租土地、劳动的方式获得了稳定收入。2017年湟中区李家山镇汉水村种植当归4.8hm2,收获药材400t,产值近40万元。2020年湟中区上五庄镇普崖村在林区试种当归1.07hm2,产量11.98t/hm2,纯收入5万元/hm2,计划2021年扩大种植到2.67hm2。
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林业等部门精准扶贫的新措施。湟中区林业和草原局自2014年以来安排省财政支农资金,扶持中药材基地建设;湟中区扶贫开发局在多巴镇投资5663万元建立了中药材种植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了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中心、药材零售和初加工车间;农业部门免费为种植户提供地膜、有机肥等农用物资。通过各部门协作,形成了合力推进林下经济作物种植。
中药材种植技术包括选种、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涉及到多学科知识,但当地农民依旧采用种植粮食、蔬菜作用的方式来种植中药材,没有针对其生长环境、习性以及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进行合理规划种植。加之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的种植技术难以推广,制约了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发展[1]。农户种植技术亟待提高,特别是种苗基地建设滞后,本地种苗繁育技术缺乏,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化育苗基地,主要依赖甘肃等地供应,种苗质量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中药材产量和品质。
本地尚无中药材销售平台,主要依靠外省收购商收购,加之当归、黄芪等药材加工企业较少,农户多在田间地头以鲜品形式直接售给外省药商贩,价格受制于人。
据了解全区药材种植所需种苗多依赖外省。因2017年当归、黄芪市场价格较好,2018年栽植面积增长较大,种苗需求量大,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当归种苗成本增长到1500元/666.7m2左右,大大增加了药材种植总成本。同时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产业聚集度低,不能形成发展格局,难以发挥规模化产业带动效应。另外,对中药材需求市场的分析、预测不够,有盲目发展现象。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投入林下种植,并派专业人员对种植户进行科学指导。
3.1.1成立林下种植经济领导小组,对各个部门以及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为地区林下种植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3.1.2为广大种植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3.1.3加强宣传工作,经常举办讲座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林下中药材种植需要做到与生态相适宜,做到二者平衡,既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2]。因此,政府必须确保本地的种植与环境地形相契合,突出区域特色,使之成为当地的特色;结合当地优势,进行特色经济种植的试验和开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试验和环境测算后逐步进行推广和种植,创造绿水青山,真正实现绿色、无公害、无污染,达到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
统筹整合农牧业、林业、扶贫、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综合效益。
3.3.1把林下种植中药材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森林抚育、林木良种补贴试点、特色经济林产业等重点工程相结合,利用重点生态工程项目资金补贴,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林下种植中药材、保护生态的积极性[4]。
3.3.2在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整合部门资源,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牲畜养殖、科技推广等项目有机结合,配套出台地方扶持政策,采取多渠道融资的办法,支持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发展。
3.3.3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精准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建档立卡户为主要扶持对象,在财政支农资金、林下经济、良种繁育、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中,采取以奖代补、定额补助、先建后补等形式给予支持,提高生产水平,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湟中区中药材发展刚刚起步,要注重品质及信誉,挖掘高原山区气候、环境等自然优势,制定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严格控制杀虫剂、膨大剂的使用,严禁使用剧毒农药,确保产品质量经得起检测。研究制定育苗栽培、除草施肥、采挖处理等实用技术规范,打造药材高品质形象。同时,抓好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建立人工培育种植基地,重点支持良种选育、新技术推广。加大科技推广及培训投入,加强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将生产管理技术教授给一线农民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提高农民种植、田间管理及药材粗加工等技能,增加产业综合效益。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本土野生药材繁殖的研究,加快本土药材的生产利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加快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种植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3]。
3.5.1扶持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开办电商交易平台,支持网上交易功能等现代流通手段向林下经济产品延伸。通过信息平台强化山区中药材种植户的市场化导向意识,使其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市场运行规律,更好地与市场需求进行匹配。
3.5.2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的联系,积极推广各种中药材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及市场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服务。
3.5.3“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在中药材销售方面,实行统一购销,避免恶性竞争,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药材的价格,有效规避一切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中药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湟中区冷凉山区林下种植中药材要利用现有条件,通过政府扶持,并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建立一个信息管理资料库,方便各部门之间进行交流。同时规范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及基地建设,合理规划中药材种植比例,打造一个良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为湟中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