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清
摘 要:国家级非遗蒙古族皮艺是游牧文明的缩影,充分体现了草原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当代趋势。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与实践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探讨如何利用院校传承发挥数字化的作用,文章认为建设融媒体数字博物馆,对挖掘蒙古族皮艺历史文化底蕴,使民族技艺和草原文化得到传播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皮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院校传承
中图分类号:TP399-C1;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1-0149-03
蒙古族皮雕是具有代表性的內蒙古传统的手工艺品,从游牧时期草原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蕴含着丰富的草原民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人文精神,承载了草原游牧文化,对挖掘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提出要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或传承体验中心等,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要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等有利的非遗保护及传承指导方针。国家的非遗数字化工程列入发展规划,给蒙古族皮艺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在科技快速发展和融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对蒙古族皮艺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蒙古族皮艺概述
蒙古族皮雕(皮艺范围广,可以指塑型,造型,也可以指其艺术化。包括皮雕,皮画,皮革艺术造型等。皮雕——皮革材料上应用印花或专用工具雕刻而成的立体效果。皮画——皮革材质上平面绘制而成的绘画一种方式。有时皮雕也称皮画,是一种代称,没有细分具体工艺。。)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牛皮或其他动物皮进行创作,经过传统工匠的手工雕刻、彩绘而成,其技艺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世纪末至5世纪初的柔然时代即已产生[2]。到了辽代和蒙古汗国时期,生活于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能够自己熟皮、加工皮革、做皮衣、做皮靴、做皮囊、制作鞍具等。流行于辽和蒙古汗国时期的“革囊盛乳”习俗,以皮革为材料,运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制成造型独特的皮囊,用以盛乳及酒等饮品,皮囊上常常用剪皮贴花来装饰,极富美感。蒙古族的“皮囊壶”的造型曾被宋辽时期瓷器造型所采用,可以看出皮革艺术在当时已相当成熟[3]。《元史·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就有这样的记载:“武弁,制以皮,加漆。甲骑冠,制以皮,加黑漆,雌黄为缘……”[4]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皮革加工技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壶、马鞍这些生活用品都体现着精致的皮雕工艺,蒙古族皮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反映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是展示草原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载体。
二、蒙古族皮艺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蒙古族皮艺数字化建设为多元化的互动提供了方便,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蒙古族皮艺的历史和文化,对蒙古族皮艺内涵进行阐释。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蒙古族皮艺的融合,将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这个行业学习,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会提高蒙古族皮艺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承,进而推动蒙古族皮艺传统技艺的发展,增强蒙古族皮艺的传承感召力。数字化为非遗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在内蒙古约有十几家高校开设皮雕技艺专业,引进了不同类型的皮雕大师工作室,也在中小学开展了不同的非遗体验课,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和了解皮雕发展的历史渊源,造型特色,反映民族文化的图案纹样等设计理念,拓展思维、开阔眼界。皮艺的保护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让传承之路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政府、企业、高校联动为技艺数字化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从收集资料,申遗,办皮雕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支持高校从企业聘请大师开展皮雕工作室。有的成立了专门学科,创新开拓高校的皮雕专业学习课程,为保护和传承皮雕技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在知网等学术平台,鲜有蒙古族皮艺数字化的相关研究,当前数字化非遗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建设成为保护蒙古族皮艺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蒙古族皮艺的对外宣传推广,因此对蒙古族皮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三、院校传承成为蒙古族皮艺非遗数字化应用的重要手段
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5],明确指出民族传统工艺要“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为依托的创意设计和产品研发中心”的要求。2021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也提出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国家倡导民族工艺、传统技艺的发展,高校通过开展“大师进校园”等等活动,为蒙古族皮艺院校传承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内蒙古从2005年就在高校成立了皮革造型艺术研究所,随后十几所高校相继开设了蒙古族皮艺课,开展皮雕技艺教育。蒙古族皮艺在高校开设课程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高校开设蒙古族皮艺课程可以把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延伸,并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时代和艺术的双重需要[6]。蒙古族皮艺的传承,一是对技艺的学习,二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审美和精神的深入领会。近几年高校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引入皮雕传承人进校,培养行业新人。皮雕大师工作室是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协同发展,通过典型引领、高端带动,把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展示交流提升的重要平台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助推器,院校传承成为蒙古族皮艺非遗数字化应用的重要手段,尤其高校的教学成果数字化成为发展皮雕技艺的助力引擎,为保护和传承皮雕技艺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蒙古族皮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通过蒙古族皮艺历史文化的数字化呈现,对其追踪溯源,阐释蒙古族皮艺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从而全面了解皮雕技艺的呈现方式和文化内涵,让更多受众了解皮雕技艺。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国家软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皮雕创作主题中反映了蒙古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从造型上、纹饰图案上、色彩搭配上充分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特点,这些取材于大自然、原生态的创作无不蕴含着草原文化独特的魅力,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如今,在新技术催生下,新题材、新形式的皮雕创作层出不穷。皮雕上所反映的文化成为研究蒙古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再者,对传承人谱系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每一代传承人的姓名、性别、称谓、民族等基本信息,发展路径、传承关系,参与的非遗活动及与之相关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很多年龄较大的传承人掌握着精湛的手工技艺,但因语言表达文字书面能力较弱,使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相当匮乏,只有通过访谈,影像记录才能留住这些宝贵财富;二是研究传承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数字化,利用这些数字化信息不仅可以对传承人及其所从事的非遗项目进行立体化展示,还可以通过传承人的生平、经历、思想、作品、技艺技法以及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探寻技艺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通过传承人作品来品味其中的动人故事,解读与传承历史留下的文明,挖掘文化底蕴,用心传承传统文化和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
五、融媒体数字博物馆建设成为必然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7],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要融通多媒体资源,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为建立融媒体技术支撑下的非遗展示平台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各类非遗数字博物馆、云平台的创立为蒙古族皮艺非遗数字博物馆提供了借鉴经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为下一步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体现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利用融媒体技术对制作技艺进行全程记录,非遗技艺的影像化、信息化、虚拟化,将非遗展示的实体平台向数字化演绎发展,还可以制成不同的数字化宣传片,用以展示、展演。配合人机互动技术、虚拟技术,增强学生与观众的体验效果,不受时空限制,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对外宣传角度都是更好的传承手段。以融媒体创新传播的方式,可以让更多受众共享非遗资源,宣传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在当前疫情特殊情况下,草原云非遗的展示更体现数字文化的魅力。“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带动直播、线上展览、无人机航拍、短视频等传播方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现在蒙古族皮艺非遗博物馆已经成立,坐落在莫尼山非遗小镇,由国家级非遗蒙古族皮艺传承人——贾宏伟2017年创立,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段家窑村。创始人贾宏伟从一名“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到身体力行宣传内蒙古非遗文化、内蒙古本土非遗项目,推进内蒙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产业转化,与他作为一名草原匠人的初心是不可分割的。贾宏伟说:“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愿皮雕画走出草原,走出青城,走向世界,让非遗文化之花绽放出美丽的色彩。”从蒙古族皮艺非遗创作到了解非遗、走进非遗、发展非遗,这就是传承人贾宏伟的初心。
莫尼山非遗小镇致力于打造一个内蒙古民族地域文化非遗活态展示平台,传承非遗,挖掘非遗技艺,为广大非遗传承人提供面向大众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传承非遗的场所和舞台,展示蒙古族特色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目前,小镇成立了蒙古族皮艺传习基地,多年来共培养出600多位学生,在非遗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大量的皮雕作品。在一带一路的传承路上,莫尼山非遗小镇从蒙古族皮艺的传习,发展到现在80余项非遗项目、传承人入驻特色小镇,已经成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内蒙古独特魅力的文化高地和重要窗口,在传承中发展繁荣。蒙古族皮艺技艺的传承保护需要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产出文创产品,让停留在历史中、项目申报书上的非遗技艺“活”起来。现在,莫尼山非遗小镇正在整理的草原非遗技艺的大数据系统,为下一步融媒体数字博物馆建设准备,这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融媒体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真正开展需要政校企多方合作,多渠道、多维度、全方位开展战略联合共建。一政府要有相关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好顶层设计,推广非遗数字化建设和项目合作运营等措施;二要校方结合企业培养掌握融媒体技术的各方面的人才,在数据信息采集的质量和准确性上进行严格把握;三是学者要在理论研究上的支持,避免数据简单堆集,而没有关联数据的分析、应用,挖掘其文化价值。
六、结语
皮艺是内蒙古文化产业地方特色,作为记录和传播草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代表,在当前国家重视非遗这一大好契机下,应抓住机遇,打造自身特色,在当前的数字技术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从当前的简单数字化存档向大数据驱动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发展,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再到“智慧化”,让非遗的“活态”价值和“动态”保护本质得到充分体现。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使得蒙古族皮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变得更加系统化,動态化,全面化,多样化,使民族技艺和草原文化得到传播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21-08-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3] 王鹏瑞. 日本现代皮革工艺与蒙古族皮革艺术的结合探索——以八尾绿先生指导作品展为例[J]. 民族艺术研究,2006(05):68-70.
[4] 李钰. 皮雕个性皮具的正确打开方式[J]. 中国新时代,2017(03):82-87.
[5] 文化部、财政部. 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4-08-0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826/ c70731-25540073.html.
[6] 包格日乐吐. 蒙古族皮艺艺术对内蒙古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1):115-118.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 https://www.sohu.com/a/125488225_488939.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