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数据下高等院校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思政探讨

2021-12-18 02:32:11郝永花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  要:目前,在教育大数据的支持和影响下,如何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变得尤为重要。高校的各科教学迫切需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高等院校本科生的数学类基础课程也不例外。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在数学类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更好地提升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该课程适应时代的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数学类基础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119-03

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高校各学科的课程建设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因此,数学类基础课程应积极思考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深入利用大数据,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发挥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及优势。王鑫指出,对同时出现的大数据与教育大数据来说,后者是前者在教育中的具体呈现,教学改革在教育大数据基础上,应以教学现象和学习行为为研究内容,从根本上认识学生,对其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教学[1]。陈曦指出,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改革,可以使高校的教学发生深远的变革,为优化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应该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理念进行数字化的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应依托大数据,遵循科学决策、精细管理、个性化学习和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取向,发展教师的多方面素养,利用数据管理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精细化水平,塑造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数据管理平台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2]。赵星宇等指出,在分析个体数据的基础上,应建立教育大数据,分析不同学生的数据,因材施教,发现教育教学的新动向[3]。杨威等分析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大学数学类课程的优缺点,并对大学数学类课程,给出了五条“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4]。

基于以上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本文在教育大数据环境下,探讨高等院校数学类基础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不足之处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思政理念,对适应新时代下的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数学类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一大体系就是“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基本任务是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6]。数学课程作为自然科学课程,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中[7]。课程思政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还要体现教育理念,提升从课程教学到课程育人的课程价值取向,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每位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应加强学习,认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关注时政热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课程为载体,针对性地加强思政教育,给予不同专业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价值引领,传递正能量,将德育意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以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等,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统一[8]。高等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主旨,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高校各科教学,数学类基础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从进入大学的最初学习阶段就能体会到思政要素在各科的渗透,让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充分认识思政教育,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二、数学类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课程思政”在高等院校数学类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中,还只是探索阶段。虽然有的高校已将一些“思政理念”融入了数学类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中,但也只是简单地将“思政理念”加入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思政教學”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数学类基础课程的实践中,“思政教学”环节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高等院校对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推行“思政教学”的师资结构配置上还以传统教学为主,未形成“思政+教学”的教师团队。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量太大,难以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思政”的内涵尚不明确,实际操作时针对性不强。目前,“思政”还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实际操作时针对性不强。“思政”的横向覆盖内容或范围,纵向的每个要素该辐射到什么程度,相关内容在不同年级中如何设置等方面需进一步明确。实践中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参考或应用,导致实际操作时的针对性不强。

实践中思政和教学还是“两张皮”,两者并未真正融合于一体。思政要素多为生硬嵌入,教学过程中较少体现思政要素。在高等院校数学类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将“课程思政”生硬地加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在讲述思政的过程中与数学联系不紧密,原本是一堂融入思政元素的生动数学课,硬生生变成了“思政+数学”的课程,不但起不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还会使学生听起来感觉突兀,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概念变得更加难以理解,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枯燥。

三、“课程思政”融入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路径

在教育大数据的环境下,将“课程思政”真正有机地融入数学类基础课程中,真正体现思政理论在数学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有效性、统一性,这是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很多学生对数学甚至是各科教学的重新定位与认识,使其更加深入了解其重要性与深奥性,唤醒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真正感受数学之美。

(一)探讨“课程思政”和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崭新的起步阶段,该过程不是简单地融入思政理念,而是应该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科学地、有效地和自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思政内容和数学知识两方面都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并找到二者的交集,深入挖掘与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规律,自然而然地融汇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将思政理念和教学目的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目的是将所学能够所用,所以本研究认为,教学的重点应该定格在应用检验教学质量,而非应试检验教学质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为目的,就需要非思政专业的教师对思政领域的知识理解透彻。否则,思政教学无法真正落地,更不能有显著效果。关于如何提高非思政专业教师对思政领域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非思政专业老师可以和思政专业老师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学习机制,取长补短,在专业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上予以普及和补充,深入地理解思政概念的真正内涵和精髓,最终在数学类基础课程中发挥出更好的效用。

(三)将“课程思政”深入课程实践中,提升课程建设

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类基础课程教学,已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或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简单地以枯燥的理论教学形式出现。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停留在各个专业知识点上,对其来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甚至有学生只局限于重复做题上。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好教育大数据,通过科学、系统、精益的分析,高等院校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具体矛盾,明确有哪些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认识、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因此,随着“课程思政”的引入,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革显得很有必要,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1. 适当增加数学史的教学。增加数学史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有很大帮助,适当穿插讲解一些大数学家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就能了解到曲折的数学发展是数学家们辛苦努力的结果,由此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提升信心,激发出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怀,传承科学家们的崇高品质,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数学类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发现该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随着对“课程思政”的透彻理解,教师应进一步挖掘各个小知识点的“思政”元素,使数学类基础课程融入哲学、辩证思维等方法论,激发科学创新精神。

3. 积极提升教师的教学潜能。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提升实践中,教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在教育大数据环境下,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已是发展的关键力量,提升“思政课程”建设已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指导,依靠团队的力量,更深更广地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在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时,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的思政理念,深刻而又充分地理解课程的内涵,自然而然地引入“课程思政”,实现有机统一,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不是简单的数字计算,不是为解一个方程或统计一组数据,而应将数学运用到实践中。数学问题的根本是实践,反过来要将数学应用于实践。哪里应用了数学,哪里就得到了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教、学、用、学、教”形成循环作业,即教基础、学基础、用基础、用中学、学中教,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以驾驶员学习机动车驾驶证为例,就是典型的在应用中学习,学会就能拿来用。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也类似,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好“课程思政”的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实践中用知识指导行动,为社会输出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干型人才,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总结

“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已成趋势。在教育大数据环境下,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类基础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课程思政”和课程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专业教师应积极结合“课程思政”,逐步树立融合理念,发挥思政元素在数学类基础课程中的有效性,以此提升课堂质量;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实践,提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质量,为课程发展做出贡献。教师应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与育人并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从思想上清晰地认识到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没有过硬的思想素养,再高的能力也可能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让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蕴含的丰富哲理,通过实践,集思想、知识与能力为一体,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献:

[1] 王鑫.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5):54-58.

[2] 陈曦. 高校数据驱动教学改革的发展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52-55.

[3] 赵星宇,侯玉秀.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学改革探析——以东北地区为例[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1):134-138+144.

[4] 杨威,陈怀琛,刘三阳,等. 大学数学类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线性代数教学为例[J]. 大学教育,2020(03):77-79.

[5] 黄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6] 中共教育部党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 (2017-12-04)[2018-12-07]. http://education.news.cn/201712/06/c_129758619.htm.

[7] 张威. 高校自然科学课程体现思政价值的意蕴及路径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6):56-61.

[8] 王翠芳. 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析[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05):68-71.

(荐稿人:牛丽芳,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无限维系统上的压缩自由度及其在新一代量子通信理论上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01D121016)。

作者简介:郝永花(1980—),女,博士,太原理工大学数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教育大数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教育大数据”视角下的精准教学的研究
教育大数据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教育大数据研究综述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