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萍 何丹 王玮康
[摘要]图书版权输出贸易具有重要的对外文化传播内涵,是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国际化优势的上海,凭借得天独厚的经济、文化条件,其版权贸易事业发展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在全国图书版权贸易事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基于国家版权局与《中国出版年鉴》历年来统计的全国与上海版权贸易数据,引入SWOT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力求深度剖析上海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内外部机遇与挑战,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做好铺垫,进而为促进全国图书版权贸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上海图书版权贸易;SWOT模型;引进;输出
关于版权贸易的定义,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版权贸易是指以版权为标的的交易活动[1],是版权的有关经济权利的转让与许可[2-3],即贸易双方通过跨国或跨地区转让目标出版物的版权来从中获取经济效益。版权引进与输出的主要出版物形式包括图书、录音录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软件、电影电视节目以及其他形式的版权。其中,就我国现阶段的版权贸易发展情况来看,图书版权贸易仍是其主要形式。图书版权贸易的双方不断引进与输出版权的过程实则是促进贸易双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不断进行贸易行为的过程,也是促进本国文化输出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图书版权贸易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对外文化输出行为,是向外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我国自1992年加入《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以来,图书版权对外贸易事业开始逐渐受到广泛重视,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取得长足发展。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图书版权贸易事业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即便如此,就全球图书版权贸易发展态势来看,上海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梳理上海的图书版权贸易发展概况,综合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对后续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促进该地区的图书版权贸易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能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图书版权输出事业提供借鉴。
一、上海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在全国图书版权贸易中占比较大
上海图书版权贸易事业在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事业中一直居于较为领先的地位。2000年,上海图书版权贸易总量占全国图书版权贸易总量的7%,此后占比偶有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上海图书版权贸易总量在全国图书版权贸易总量中的占比为7.6%。2000年到2018年,上海图书版权贸易总量在全国图书版权贸易总量中的平均占比为8.3%。同时,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版权引进排名前三的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版权输出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北京、上海、安徽[4]。上海图书版权无论是输出还是引进,均稳居全国前三,在我国版权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
(二)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增速快,总量波动上升
国家版权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上海图书版权贸易总量为564种,2018年图书版权贸易总量为2055种,增长3.6倍,平均增速为6%。同期,全国图书版权贸易总量为7981种,2018年为26944种,增长3.4倍,平均增速为4%。这说明上海的图书版权贸易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发展势头强劲。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在全国图书版权贸易事业版图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引领作用。
二、基于SWOT模型的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分析
上海图书版权贸易事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虽然上海具有独特的经济优势、地域优势以及国际知名度,但图书版权贸易事业的发展仍受国内整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上海版权贸易事业的外部优劣势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文化贸易的全局环境,单独对其进行剖析。此外,上海作为世界公认的五大国际都市之一,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名片,携带丰厚的中国文化基因,它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因而我们不能脱离国际环境来谈上海的图书版权贸易事业。
(一)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s)
1.丰富的图书出版资源和人才储备
上海是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发源地,其出版产业发展起步早,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出版资源充足。此外,上海名校汇聚,不仅学术资源丰富,而且培育了大量学术人才,为上海的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和地区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丰富的版权贸易产业载体
上海图书版权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还得益于上海地区一系列的版权贸易产业载体。2008年,上海张江获准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上海政府全力支持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设,基地入驻了包括喜马拉雅、阅文集团、B站、盛大游戏等知名数字出版企业,促进了上海数字出版的发展。同时,上海积极打造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绿色印刷、創意印刷、数字化印刷,并针对其“按需印刷”平台提供专项扶持资金,促进上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此外,上海还建成首个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重点建设音乐人版权交易平台,促进数字音乐出版产业落地发展。与此同时,上海还积极扶持与出版产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园区,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发展环境。一系列涵盖数字出版、创意印刷、音乐产业的版权贸易产业载体的建立与发展,为上海版权对外输出事业提供了坚强后盾,同时也为全方位地促进上海地区版权对外输出贸易事业提供了有效支撑。
3.具备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平台
良好的地域、经济、文化条件为上海地区各大出版社、出版集团与国际出版集团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例如,上海国际童书展每年都会吸引包括企鹅兰登、麦格劳希尔、英国沃克出版社、瑞典邦尼集团等众多国际知名出版商和版权代理机构参展。该书展不仅展示国内外精品童书和畅销图书,还开展童书版权交易活动,并于2018年与创办于1963年的全球知名童书展—博洛尼亚童书展达成合作,进一步扩大了上海国际童书展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也使其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成为上海图书版权“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内部劣势(Weakness)
1.图书版权引进远超输出,贸易逆差长期存在
国家版权局和《中国出版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上海2000年引进图书551种,输出13种,引进量是输出量的42倍。2018年,上海引进图书1683种,输出372种,引进量是输出量的4.5倍,逆差大幅度减小,但仍是引进量远超输出量。上海地区虽然图书版权贸易总量上升,但贸易逆差仍然存在,按照当前的发展形势推算,贸易逆差还会持续存在。此外,就引进输出比和贸易逆差情况来看,全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较之上海更小,全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2000年为11.5∶1,2018年为1.48∶1,趋近1∶1,贸易逆差得到大大缓解。由此可见,贸易逆差严重是当前上海图书版权贸易事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2.图书版权输出地与引进地分布不均衡
上海2000年到2018年的图书版权贸易量呈波动上升,增幅较大,但是输出地与引进地分布不均衡。国家版权局的相关数据显示,上海图书版权引进地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等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输出地主要集中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和韩国。针对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引进量远超输出量,图书版权贸易逆差比较严重。上海图书版权贸易面临外部失衡,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这种外部失衡的局面不仅是上海图书版权贸易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全国图书版权贸易事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1.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众多对外出版工程的实施成为促进我国版权输出贸易事业发展的有效助推力。2017年,原文化部颁布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更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提供了支撑。为了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除了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上海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3年,上海市设立上海版权“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支持优秀版权项目走向国际,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出版物通过该项资金的支持走进国际版权贸易市场;2014年,在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上,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上海)挂牌成立,成为促进中国版权及交易跨境进入国际市场的强劲跳板[5]。2015年,上海市版权局又推出了“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扶持外籍翻译人士将中国文化作品翻译成目标语言向国际受众传播;201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促进版权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着力构建上海出版产业新格局。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一系列利好地区图书版权输出贸易发展的扶持政策的提出,为发展上海图书版权对外输出事业提供良好环境,也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注入强劲动力。
2.包容多元的“海派文化”更易被外國读者接受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由当初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如今扬名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历经岁月的风雨洗礼,逐渐形成以古典、雅致的江南文化作为底蕴,并融入了近现代工业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包容多元而又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自成一派的建筑、绘画、剪纸艺术等为图书版权贸易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图书版权贸易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虽然文化差异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较大壁垒,但是由于“海派文化”是在融入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以“海派文化”为基底的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就图书题材和内容而言,相比其他内陆城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更易于被外国读者接受。
(四)上海版权贸易发展的外部威胁(Threats)
1.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导致文化传播格局不对等
近年来,虽然上海图书版权贸易总量上升快,增速快,然而贸易逆差却始终存在,从侧面说明上海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文化引进大于文化输出的局面。同时,图书版权引进地多集中于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受其文化影响较大,导致其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国际话语权不足,与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传播实力存在差距。
2.“海派文化”品牌国际代表性不足
“海派文化”底蕴丰富,开放包容,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国际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不管是“海派建筑”,还是绘画艺术,都处于小范围传播,未能形成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动漫产业那样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即便是约占全国市场份额90%的上海网络文学产业,也只是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6],尚未对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造成深刻影响。
三、结语
上海的图书版权贸易事业发展领跑全国,一方面得益于它自身的文化、经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离不开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本文通过梳理上海版权贸易发展现状,总结了其面临的内外部发展机遇与挑战。就上海版权贸易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上海图书版权贸易总量上升,增速加快,离不开丰富的图书出版资源、人才储备、版权产业载体和国际化贸易平台的有效支撑。然而,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和图书版权引进地、输出地的不均衡却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阻力。就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基于良好的国家性和区域性利好政策,上海的图书版权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而多元化、包容性的“海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上海图书跨文化传播的难度。不容忽视的是,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导致的文化传播格局不对等和缺乏国际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也成为上海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可以说,上海图书版权贸易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未来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针对上海图书版权贸易事业提出切实可行、科学高效的发展策略,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韦之.著作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郑成思.版权公约、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陈昌柏.国际知识产权贸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4]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5]程娟娟.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落上海[EB/OL].(2014-11-14)[2021-09-11].http://www.vos.com.cn/news/2014-11/14/cms841808article.shtml.
[6]何向莲.上海数字内容产业贸易竞争力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刊,2018(0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