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君 苏皓男
[摘要]近年来,随着外来节目的引入与网络节目的冲击,观众流失成为电视节目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而非遗类电视纪录片因受众群体狭小更是需要直面这一问题。与此同时,真人秀类电视节目风靡一时,其虽然与纪录片有着不可忽视的共通点,但是节目形态却完全不同,将两种创作方式相结合,进行可行性分析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两种节目形态融合为切入点,分析其内容表达及创新性的传播优势,以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真人秀;非遗传播;融合传播
纪录片强调真实,记录客观世界的真人真事,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引发人们思考。真人秀类节目也强调真实,在拍摄过程中注重嘉宾真实的反应与感受,力求尽量排除摄像机的干扰,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生活环境。对“真实”有一定的要求是二者之间的共通点,但两种节目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部分电视纪录片借鉴了真人秀的表达形式,促进了一种新的电视纪录片发展形态的出现。
一、非遗类电视纪录片的现状及困境
非遗类电视节目是一类以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以多元化的视听语言艺术表现形式为手段,将非遗精神内涵形象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最终实现教育功能与认知功能的电视节目形态[1]。我国非遗类电视节目按节目类型主要分为竞技类、真人秀、表演类、科普类等。而非遗类电视纪录片是以纪实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类节目。随着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众多领域都对非遗保护的研究贡献了一份力量。而电视媒体由于自身优越的传播性,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政府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传播工程[2]。一时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节目纷纷涌现,非遗类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数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在注重挖掘现存非遗形态的同时,让传统手工艺重获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保证持续感的同时彰显其更大的文化传承价值。目前,有关非遗保护的纪录片拍摄内容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仅靠拍摄非遗传承人进行内容普及等,节目形式过于传统,出现“有口碑,但低收视”的窘态,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整个社会进入了数字化发展轨道。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广大观众对传统的节目形式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诉求,对节目类型的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电视媒介在不断进步,节目形式在不断翻新,如何让根植于傳统文化的电视纪录片吸引更多的观众,实现其传播效果,是目前非遗类电视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纪录片与真人秀的融合传播
早在2000年,广东电视台推出了我国第一个真人秀类节目《生存大挑战》,由此真人秀进入我国观众视野。真人秀独特的节目形式有效地吸引了观众,并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真人秀包含“真人”和“秀”两部分内容,“真人”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素人”。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都可以迎合普通观众的心理,利用观众的好奇心来吸引观众,这正是其他节目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秀”实际是一种虚构的事件、精心的策划抑或是编排,这种“秀”的存在由于有了一定的约束性,保障了节目的流程与娱乐性所必备的戏剧冲突。这种包含表演成分的手法可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弥补纪录片在此项的不足。纪录片旨在呈现客观世界的真实。这与真人秀中的“真人”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纪录片因真实性而被观众信任,但真人秀中的“秀”由于具有策划性,所以有人认为其与纪录片的真实性相悖,实则不然。《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一书中指出,如果目的是提供影片的信息,纪录片工作者和观众认为,一些事件安排也是可以接受的。有时候,事件的安排可以增加影片的价值[3]。
真人秀的事件虽然可以遵循脚本,但是嘉宾的行为、感受都是真实的,都是其对节目内容的真实反应。这并非完全是表演和作秀。非遗类电视纪录片本身的节目文化属性也必然使其对故事脚本的编排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侧重点。弱化明星个人身份,精确把控节目侧重点是此类节目尤其注重的问题。将纪录片与真人秀相结合,可以融合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真人秀的戏剧性,为传统电视纪录片带来一定的活力,使其传播模式更加丰富、多元。
(一)真人秀使传播主体多元化
真人秀介入电视纪录片可以使传播主体多元化。由于真人秀类节目可以邀请不同的嘉宾共同完成节目创作,这在无形之中丰富了电视纪录片的传播主体,使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纪录片本身。
《百心百匠》节目组邀请多位明星、业界精英向匠人学习传统技艺,通过名人深度体验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传统技艺传承的意义与价值。明星效应是当今时代被大众所熟知的一种现象,名人嘉宾利用粉丝流量可以提升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度,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以名人作为特定人群的传播主体优势明显。
《老艺新生》是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乡土》栏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民族非遗研究院联合打造的一档文化创新类真人秀纪录片。在传统非遗类电视纪录片以传承人为拍摄主体的基础之上,《老艺新生》将8所高校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导师请到现场参与实地拍摄。邀请当代大学生参与实地体验与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学生“学徒”零距离接触是在纪录片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创新。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将高校学生引荐给非遗传承人,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直观地感受非遗技艺与工匠精神,而且还在节目外实现了一种“连带传播”效应。身为“素人”的普通学生,参与了一档电视节目后,对身边群体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一位学生参与了电视节目的拍摄,会引发整个班级、整个系,甚至是全校师生的关注。而一所学校的相关新闻可以引发相关同类院校的关注,这种类似于蝴蝶效应的高校“连带传播”优势,是其他参与者所不可比拟的。
高校学生直接参与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实践,也为高校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思路。我国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不同专业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根据行业发展特点与高校自身需要,构建个性化的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块,是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不可规避的重点。《老艺新生》的拍摄内容涵盖了8种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8所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依托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传承特点,学生们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与创新,提升了高校实践教学应用的效果,形成了多个层次的研究与创作,为高校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思路。
(二)节目内容从单一输出转为双向交互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主要是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以及对非遗类产品的科普。从传播与传承的角度来看,其属于单向输出,即由非遗传承人介绍非遗文化与制作工艺等内容,电视观众接收相关文化内涵,抑或是师傅教、徒弟学这种类似的内容构建。这种拍摄内容的构建较为传统,对非遗传承人本身的帮助仅局限于传播与宣传上。而真人秀的介入可以使纪录片的拍摄内容更加丰富,使原来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单项内容输出变成传承人与真人秀嘉宾思想碰撞的双向交互,观众在嘉宾与传承人的对话中更乐于思考,参与感与体验感更强。如在纪录片《跟着非遗去旅行》中,泗安酥糖传承人在节目中袒露了当下泗安酥糖传承的困境:产品单价低,市场利润低,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针对此困境,真人秀嘉宾金教授提出可以在酥糖中增加养生食品,对其进行创新,既能丰富口味,又能赋予其更加多元的意义,从而提升商品价值。这种真人秀嘉宾与非遗传承人的双向交互为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提供了助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的一大难点在于“老文化”“老技艺”缺乏创新性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一定的消费属性,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或物质需求。由于受地域以及文化限制,再加上受众面狭窄,设计样式缺乏新意,很多非遗类产品无法吸引当代消费者的目光,导致非遗产品的传播、传承以及市场化面临严峻挑战。真人秀类纪录片可以作为一座桥梁,将年轻学生、普通职员、名人的视角等与老艺人的传统技艺进行联结,用当代各行各业的思想火花去激活非遗产品的设计与应用思路,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内核,使非遗文化的设计元素具有多元化的新生命。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设计”,最终也会因为符合当代人群的审美需求而融入市场,实现非遗产品的市场化、活态化。
(三)美学传播的生活化渗透,满足观众审美诉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融合真人秀可以弱化纪录片自身的说教气息。由于纪录片本身表现形式节奏较为平缓,故事性与娱乐性弱,较难吸引观众眼球,观众如果对这项非遗技艺不感兴趣,那节目很难受到观众青睐,而纪录片融合真人秀可以弱化这种拍摄内容上的单一。观众驻足观看或是因为喜爱某个名人嘉宾,或是因为与某位素人或嘉宾产生了共鸣。
我国非遗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有着深厚的美学价值与思想内涵,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自信的传播要建立在理解与共情的基础之上,普通民眾是传播对象的主体,传播效果的评定很大程度依赖于普通民众个人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结构。将非遗文化普及给普通民众的过程实际上是新知识与普通民众的认知习惯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播是意义的分享,对传播内容缺乏理解,这种分享就不能真正实现,充其量只具有一种形式[4]。
纪录片融合真人秀,其根本目的是用一个普通人叙述式的口吻将非遗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以日常的语言来介绍非遗文化、展示非遗技艺,能在无形之中拉近观众与节目内容的距离,有助于普通民众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使其产生共鸣。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体环境引入式内容的增多,真人秀类节目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关注。由于此类节目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所以其在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纪录片与真人秀相结合,能有效增强观众的体验感。传统非遗类纪录片拍摄方式大多为跟拍某位非遗传承人,其内容较为单一、传播范围有限,结合真人秀的录制方式,可以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纪录片节目组可以录制社会中普通的上班族、高校中的大学生,也可以录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使观众能直观感受当代非遗传承人工作与生活的真实状态,有效拉近非遗与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非遗类纪录片融合真人秀进行创作的内容,不再仅仅是对非遗技能与非遗传承人的单纯记录,而是将一份生活状态、一种职业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给观众。观众能从真人秀嘉宾的真听、真看、真做、真感受中,理解一种文化融入生产与生活的全过程。这种以传统纪录片融合真人秀的记录方式,突破了单一记录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使匠人精神、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观众思想,提升了传播的穿透力。
三、纪录片与真人秀融合关系的平衡
传统电视纪录片一般肩负着记录与传播的使命,但在当今社会媒体环境下,电视纪录片保持传统创作手法较难吸引观众,进而也失去了传播这一价值。而真人秀作为当今社会正在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兴节目形式,将其融入非遗类电视纪录片中,目的就是希望为传统电视纪录片带来新的生命力。在创新性融合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保证节目诉求依然是突出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不能为了追逐收视率而偏离创作初衷。市场需要迎合观众喜好与观众心理,但是市场也同样需要有深度与高度的电视纪录片。具有人文情怀的纪录片应该注重挖掘传播内容带给观众的直观感受。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录片不应放大真人秀中“秀”的部分在纪录片中所占的比例。电视纪录片与真人秀的融合应落在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传承,真人秀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如何确保非遗类纪录片在创作与创新过程中保持文化传承与技艺的核心内容不走样,在电视内容创新的同时保持文化内核,吸引普通观众,促进传媒与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电视纪录片要克服当今网络节目的冲击,必然要分析电视节目中的流行趋势。将真人秀的表达方式融入传统电视纪录片,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实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进行内容革命,使非遗文化与节目本身重获新生是一种新的可能。一档成功节目的背后,不会是传统不变的制作习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必然要在人文情怀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改革,而将真人秀节目形式融入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中,更易引起普通人对非遗文化的共情,为突破旧的创作模式提供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立霞.论非遗类节目如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J].中国电视(纪录),2013(01):70-73.
[2]柴昊,赵跃.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策略研究:基于SMCR模型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141-145.
[3]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8版)[M].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