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霞
摘要
教师须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从真实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意识。在教学环境上创设有助于师生互通的平台,教学形式突出情理兼具,让学生在对生活内容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生活化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 实践应用
在初中道法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是提升学生自主性、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情境,有其他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特定优势:更具感召力的教学氛围,有更丰富的教学素材。素材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化情境出发,这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生活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会极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消解教與学之间的阻力。
一、教学内容:取材于学生生活
以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作为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衔接理论与实践。例如,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战胜挫折的小文章。写完后,学生小组讨论,评选出最佳小短文,并在全班分享。有一位学生分享:“在运动会上,我在400米预赛时跑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很开心。但是由于激烈的运动,我跑完就肚子疼。同学们和老师都劝我,如果感觉身体不舒服就放弃。但我觉得我不能轻易言败。为了自己,为了班级,我拼了,最终在决赛时成功夺冠!”分享结束,教师向大家提出问题:“为什么他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放弃,还要坚持参加决赛?”学生们领会到,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力,这是打败挫折的法宝。这个分享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并不枯燥,课本上的理论其实都来源于生活。
二、教学环境:有助于师生互通
自然、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师生互通,提升教育效果。
一是创设平等沟通平台。教师可以设置小游戏、小活动等,实现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学习“悄悄变化的我”这一主题时,对于如何积极应对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这一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将自己的烦恼、困难写在小卡片上,再把卡片打乱放入箱子中。学生随机抽取卡片,教师和学生针对卡片上的“烦恼”进行探讨,分析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青春期出现的矛盾心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会引发其他学生的共鸣,师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拉近师生距离。
二是创设竞争性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课堂上小组间交流竞争,也可以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自主选择教学情境,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组织设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一事件进行评论,对事件中的参与者提出建议,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打分。竞争性的教学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判断力,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促进其生命健康成长。
三是尝试情境人物扮演。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鼓励学生以课堂小短剧的形式对情境内容进行表演。通过人物角色扮演,学生能感知角色心理,体会情境中的事件,进而加深对事例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体悟。例如,学生扮演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形式:突出情理兼具
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身边的事件引入课堂,情理兼具,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具体的生活实践,通过体验式情境提升课堂实效性,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知行合一。在教学《情绪的管理》一课时,教师可以以“路怒族”为例,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路怒族”?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是一个具有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人吗?教师也可以以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为例,组织学生感受青春期情绪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好情绪管理,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是教师进行情境式教学时所用的关键性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以情动人。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与学生间要做到心灵互通,教师以人性的温暖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期待,真正把心贴近学生。二是从小事入手。生活化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必须从身边点滴小事入手,既要细致入微又要澎湃动人。三是抓住教育契机,增强情感认同度。我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着力点是“育人”,但更关键的是要“育情”,即要抓住教育契机,采取科学合理的情境选择,恰到好处地实施感化式教育。
向学生传递理论性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升判断力,增强同理心,才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最终追求。总而言之,在生活化情境模式的教学与选择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情理兼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