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操

2021-12-18 13:42米兰岳永艳吴泽梅冯凯赵红凌巍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1期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指标体系

米兰 岳永艳 吴泽梅 冯凯 赵红 凌巍

摘要:本研究构建社会融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贵州省的884份实地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人口融合、经济融合、制度融合以及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开展综合测评,并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汉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较低,综合评价指数低于0.5的中等水平。第二,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口融合度较高,但经济融合度、制度融合度以及心理融合度评价指数均低于0.5的中等水平。第三,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低于汉族流动人口,在四个评价维度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口融合度、經济融合度、制度融合度均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但心理融合度高于汉族流动人口。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1-0143-0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传统聚族而居的少数民族人口为了摆脱贫苦选择从农村走向城市,少数民族群体的流动迁移行为日益规模化和普遍化。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省份,也是我国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欠发达省份之一,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76亩,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全省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达到35.7%,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动下,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对以贵州省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区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地方政府规范识别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进度。为此,本研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贵州省的884份实地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人口融合、经济融合、制度融合以及心理融合四个方面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开展评估,力图从微观个体和家庭层面定量测评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揭示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汉族流动人口间的社会融合水平差异,以期为相关民族政策调整优化提供经验证据,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效能。

2 研究设计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任远, 乔楠,2010; 杨菊华,2015; 肖子华 等,2019)[1-3],以整合的视角,从人口融合、经济融合、制度融合、心理融合四个维度构建了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个一级评价目标社会融合,四个二级评价准则:人口融合、经济融合、制度融合、心理融合,以及十五个三级评价指标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2 问卷数据收集

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本研究在贵州省范围内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898份,回收有效问卷数为884份,问卷有效率为98%。其中,贵阳市的调查问卷数为326份,铜仁市的调查问卷数为50份,毕节市的调查问卷数为17份,遵义市的调查问卷数为110份,六盘水市的调查问卷数为88份,安顺市的调查问卷数为15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调查问卷数为203份,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调查问卷数为51份,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调查问卷数为24份。

3 评估结果与分析

3.1 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总体评估分析

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概念相对模糊和宽泛,学界通常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此类问题(袁方,蔡银莺,2012; 王玥 等,2020)[4-5],沿用相关文献的实施步骤(王寻寻,苗齐,2017)[6],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问卷数据进行评估分析,经计算得到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模糊评价指数为0.4442(见表2),说明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体社会融合状程度较低。在影响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各维度因素中,人口融合维度的隶属度(0.6404)高于0.5的社会融合状况一般水平,说明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人口融合方面的融合状况较好;心理融合维度的隶属度(0.4612)接近0.5的社会融合的一般水平,但仍低于0.5的中等水平,说明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状况一般;而经济融合的隶属度(0.3689)和制度融合的隶属度(0.4153)两个维度的隶属度都显著低于0.5的一般水平,说明这两个维度的融合状况最差,反映了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相对于其他维度来说最差,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性提升,此外,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度对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的不足。

3.2 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汉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对比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本研究将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汉族流动人口的四个维度指标融合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表2可以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总体模糊评价指数(0.4442)低于汉族流动人口的总体模糊评价指数(0.4929)。各维度指标的评估结果如下:

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口融合隶属度(0.6004)低于汉族流动人口的人口融合隶属度(0.6417)。主要表现在流动原因和流动时间。对流动原因来说可分为经商、务工/工作或随迁,其原因可能是少数人民流动人口对于流动的概念认知不太清楚,这与他们生源地的各方面因素有关。而汉族流动人口本身的人口数量相对少数民族来说就比较多,不仅对本地生活方式适应性强,也对其他地区的生活习惯有所了解,流动的原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从流动时间上来说,时间越早流入当地的人口对于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有足够的磨合时间,与外族人口的融合状况也会相对较好,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他们的流动时间没有汉族人口的长,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目的性的随迁。

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济融合的隶属度(0.3689)低于汉族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的隶属度(0.4139)。无论是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和就业身份,还是住房性质的评估角度来看,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条件均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以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为例来看可能是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没有签署相关的劳动合同,不具备保障的经济利益,所以可能导致少数民族经济状况相对汉族流动人口较差。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制度融合隶属度(0.4153)低于汉族流动人口的制度融合隶属度(0.4426),其中主要表现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职业病健康教育及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對于居民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可以了解和掌握本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居民看病时,医务人员通过查看健康档案信息,可以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所患疾病的检查、治疗及病情变化情况,从而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做出综合评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人数较汉族流入的人口少,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汉族人口接触的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比少数民族人口多,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高。职业病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大多通过多媒体和人际交往,此外,从人口融合的评估结果可以得到佐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度低于汉族流动人口,这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接收的社交信息较少,对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较差。

少数民族人口在心理融合维度的隶属度(0.4612)高于汉族流动人口心理融合维度的隶属度(0.3784),主要表现为转户意愿、居留意愿和购房意愿较强,可能的解释在于,国家各项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促进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与身份认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得以快速适应城市社区生活,有效增进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社区定居与购房意愿。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人口融合、经济融合、制度融合以及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开展量化评估,研究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总体偏低,社会融合综合评价指标低于0.5的一般水平。经济融合、制度融合以及心理融合水平都小于0.5的中等水平,说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制度保障与心理适应水平较低。进一步通过与汉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低于汉族流动人口,在四个评价维度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口融合度、经济融合度、制度融合度均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但心理融合度高于汉族流动人口。

4.2 政策启示

1)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政府应该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方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住房保障等城市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比例。

2)增加就业职位,扩大就业机会。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是为了摆脱贫困,寻找有更好经济来源的工作,政府应对即将就业或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提高他们在劳力市场中拥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因此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当中。

3)创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制度。少数民族流动过程中面临着需要适应城乡文化差异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双重挑战,政府可以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交流活动,以此来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

参考文献:

[1]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34(2):11-20.

[2] 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2):61-79.

[3] 肖子华,徐水源,刘金伟.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以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为对象[J].人口研究,2019,43(5):96-112.

[4] 袁方,蔡银莺.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测度——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证[J].资源科学,2012,34(3):449-458.

[5] 王玥,罗信,黄玉浩.城镇化异质路径下失地农户家庭发展能力评价与比较——基于湖北省402份农户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20(1):120-127.

[6] 王寻寻,苗齐.不同补偿方式下失地农民福利状况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8):308-312.

【通联编辑:梁书】

收稿日期:2021-05-13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路径研究——以贵州为例”(项目编号:2021ZC001);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动态评估”(项目编号:2020DXS073)

作者简介:操米兰(2001—),女,贵州修文人,贵州师范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岳永艳(2003—),女,贵州织金人,贵州师范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吴泽梅(2000—),女,贵州镇远人,贵州师范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冯凯(2001—),男,贵州水城人,贵州师范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赵红(2001—),女,吉林前郭人,贵州师范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通讯作者:凌巍(1992—),男,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统计学。

猜你喜欢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指标体系
供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专利权价值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