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获得发展新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要求的挑战。因此,各高校积极展开相应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对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仍需进一步研究。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增强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75-03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定位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载体的话语体系建设获得发展新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要求的挑战。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让学生从心里真正接受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亟需解决的课题。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但是与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主体功能弱化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主体,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是否真正入脑入心。目前,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依赖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课题组成员基本是本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这些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理论解读的权威性。但是教材使用的语言过于文件化、正式化,如果教师不能把教材话语转换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大众话语而是将教材话语直接复述给学生,就极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
(二)大学生个体话语发展活力渐失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其接受程度与接受效果是衡量话语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但一直以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话语地位和功能都受到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课几门课的教材体系均遵循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求学生遵守党和国家的要求,而对于大学生个体发展而言,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几乎很少提及大学生个体发展问题。由此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个体性话语缺乏活力,整体大众性话语普遍泛滥的结果。
(三)话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生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外,更主要的是担负着育人的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基础课程,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及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要求其每个观点、基本理论的阐释必须具有权威性。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教材的文件性话语不经加工转化直接复述给学生,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具有权威性的同时过于高大上而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接受需求,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的实际成为“大话”“空话”。正如有学者曾指出:“教材过分注重理论逻辑和体系构建,缺乏鲜活的学生生活语言和生活实例,对学生而言缺乏可读性,对教师来说则增加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度。”
(四)话语权表达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合理分配与使用话语权。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没有摆脱“一言堂”现象,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师对话语体系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在理论知识阐释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满怀激情、娓娓道来,沉浸在自己的讲授过程中,而学生则更多是面无表情、低头不语,感觉教师讲授的知识和他们毫无关系。尽管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也采取问答式等教学方法,但实际上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仍然直接启发,学生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回答问题,完全丧失了话语权,成为教师话语权力的附属品。正如学者所说:“教师坐而论道与学生的沉默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1]
(五)话语语境中的负面影响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下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微信和QQ等工具赢得了当代大学生的青睐,这些新媒体交流内容的随意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语境的严肃规范性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新媒体产生的话语体系在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话语体系同时,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产生了抵触情绪。
其次,错误的社会思潮也正在冲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西方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手段对我们进行文化入侵,传播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旨在摧毁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最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凸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生态等方面的问题。现实中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对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彻底地回应,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产生怀疑。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路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功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还未达到理想的境界。“与我们国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投入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没有获得被期待的话语权”[3]。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体的教师,因话语过分依赖教材缺乏活力而难以让学生接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学术话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解读历史与辩护现实完美结合。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真正做到学懂弄通,灵活运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
其次,要认真研读教材。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准确生动的话语,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要深入浅出,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听懂并且爱听的话语。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当代发展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网络流行词汇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从理论走到现实中来。
(二)关注大学生思想特点,注重话语的感召力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4]。同样的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对学生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所以,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必须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形成以学生需求为本的话语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独立意识、渴望被关注程度明显增强。这些特点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方面则表现为一方面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另一方面则受到互联网上不同观点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当今发生于国际国内所有的事件及问题都能在课堂上找到答案。一旦发现当前理论对某些问题不能充分解释或理论与现实有一定的出入,则开始质疑所学理论。因此面对这些挑战,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作出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多组织学生实践参观,使学生所学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学生在话语感召力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不能随心所欲,一些新鲜词汇要立足实践,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教学实践中总结经典话语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首先,教师要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探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看法、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用大学生熟悉喜爱并能反映学生呼声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通过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形成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哲理,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导其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课话语体系内容建设方面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生动的话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从教学实践中提炼经典话语。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体系某些内容仍滞后于社会发展。这些滞后的话语内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增补,同时教材多数都是文件性语言,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有必要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准确解读理论,把这些语言经过提炼总结出经典话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四)改进话语方式,建立对话平等
科学合理的话语内容需要用大众化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接受。不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再好的话语内容也不会取得预期的完美效果。因此,改进话语方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培育话语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使学生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学活动就不能脱离现实,应回归到当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播相结合,用现实生活中的大众化语言及符合当前时代社会主导思想观念来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
其次,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使话语形象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宝贵资源,失败的案例可提供经验教训,这些都可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建设中,应更多地引用历史案例作为对理论观点的有效支撑,让理论在历史案例故事的叙述中呈现,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理论知识。
最后,对话方式要平等。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教师满堂灌而学生被动听,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不对等的话语方式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厌烦情绪,最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因此,改变这种不对等的话语方式,教师与学生应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不再感觉教师是说教者和代言人,而是伴随自己心灵成长与自己平等地位的真诚交流者。多设置一些问题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对理论话语的认可,在平等交流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五)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语境,守牢意识形态话语权
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语境不同,话语的具体含义和影响力也不同,因此,话语要符合时代特点,更要与时俱进。当今时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异常激烈,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守牢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断创新话语语境,要在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2.
[3]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14(4).
[4]谌林.课堂教学叙事与话语体系创新——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收稿日期:2021-04-10
作者简介:常春红(1973—),女,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研究与实践”(GJC131616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与实践”(GBC131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