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18 03:53福建省松溪县第三中学
亚太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学法情境

福建省松溪县第三中学 吴 昇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没有感受到数学的乐趣,缺乏自主性认知和理解,影响数学教学的实际效率,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阻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角度看待数学教学,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在问题解答中感受思维的变化,使数学知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呈现,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更快速接受数学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以学生的感受作为主导,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进步,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一、问题教学法的定义和意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古代的数学家就是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真理性认知,受到一定的启迪。由此可见问题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问题能否巧妙设计直接影响问题教学法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引发学生思维上的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教学法主要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一定的逻辑性认知。问题教学法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其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教学法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问题虽然一直存在于数学教学内容中,而大部分教师认为问题只是课堂的辅助,教学内容主要为对例题和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弱化了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和发展,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而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逻辑思维无法提升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记忆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原则内容

(一)适度适量原则

现阶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章节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需要认识到不同教学任务对数学问题设置带来的影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内容,从而满足教学的需求。另外,对于特定章节,无法从知识点出发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导致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阻碍,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提出问题,采用生活中设问的方式,使得问题教学法更加灵活。除此之外,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对于问题缺乏逻辑性认知,为此,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对数学问题的看法,从而把握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主动帮助学生完善思维上的认知,从而有效提高问题的质量,保证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二)因人而异原则

在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区别,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不同,有的学生能够快速给出自己的思路,而有的学生无法进行有效解答。这样一来,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解答的速度较快,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致使其失去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所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因人而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问题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启发式教学

课堂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利用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在初中阶段,学生有着一定的学习压力,各科的知识内容较多,对于常规教学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将数学知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从而起到对学生思维启发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由于固化的数学学科认知影响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认为数学知识不仅枯燥乏味,还具有较大难度。这种认知主要来自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接触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先画出一个二次函数的图像,提出“同学们来看一看这个图像有什么特点呢?”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像进行具体分析。在学生思考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单独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回答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需要及时给出反馈和评价,使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加完善、全面。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理解能力和解答能力有一定的认知,这时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向同学提出“二次函数的性质有什么?在图像上怎么表示呢?”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点。

(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问题的实践意义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自主接受数学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数学问题反映生活的实际情况。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提取具有生活元素的生活问题,从而方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和思考。另外,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避免问题过难无法启发思维,或者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发挥效果,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实践意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所以说,在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生活问题作为课堂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这种问题更加简单,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积极。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那么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矩形、正方形、菱形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三)构建完善的交流机制,实现教学双赢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交互性,课堂上并不是教师单一的知识输出过程,需要学生的回应,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为此,数学教学需要建立完善的反馈制度和交流制度。为了构建完善的交流机制,教师需要充分认识自身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善于反思,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提出更高品质的问题。提问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取的课堂交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比较单调,无法实现双向的互动,更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意愿和内容反馈。为此,教师可以采取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意见,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民主性,实现教学双赢。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应用区别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观察小组内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小组讨论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给出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都不同,教师对小组给出的答案进行评价,并给出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将问题教学法融入其中,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和应用,带领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探究,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学法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