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剑生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对于辽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引领意义和示范价值。本文立足辽宁,从政策背景、概念界定、国际经验、发展短板和发展对策等角度为高职旅游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职旅游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G20EB172);辽宁省教育厅2020年科学研究课题(L2020-s05)。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大任务。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要推动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2019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文件指出,要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举措。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
从旅游职业教育角度,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17年的原国家旅游局出台《“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就曾明确要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提出要“加快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造就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天然属性[1]。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有关产教融合的观点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至今仍有着重要影响,他强调“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一方安插人才,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这种“大职教”思想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契合了当代高职教育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服务高质量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有助于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形成集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办学模式[2]。产教融合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于2019年4月3日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指出:产教融合型企业应当发挥主体作用,深度参与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升级。
产教融合理论在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各国的具体实施情况各有特色(见表1)。
我国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以来,积极向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学习相关理论及实践成果。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发展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简单移植国外经验,而要在参透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运行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国情,构建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符合国情和行业发展特点的产教深度融合。
201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对辽宁省产教融合提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并对重点任务进行分工。202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在全省重点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区域综合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新时期,辽宁省着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目前,辽宁省高职院校共与8 0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习实训基地有5 804个。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辽宁经济发展和振兴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近年来,辽宁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效。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辽宁省被评为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2021年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辽宁省沈阳市入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旅游强省。《辽宁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将文旅人才培训工作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计划,完善旅游职业资格、职称和技术等级制度等。旅游业作为辽宁省现代服务业板块中明确指出的重点发展产业,同时也作为目前辽宁人民新常态消费的重点,其大力发展必将需要大量高质量旅游人才作为支撑才能实现。为了顺应“十四五”时期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和职教发展新常态下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建设能与之相匹配的集教育教学、技术服务、素质提升、创业孵化于一体的旅游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
目前,职业教育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就高职旅游类职业教育而言,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仍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地方旅游经济振兴、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旅游类高职教育转型升级,产教融合是旅游类职业教育适应行业发展的主要路径,目前旅游类产教融合发展存在如下短板。
(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对接”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渠道系统以及配套支持系统等。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產业的综合性进一步突显,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多样性,包括旅游规划与设计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旅游服务人才,尤其是旅游新业态下对人才的要求更具有多样性。由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现阶段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方,但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新时期旅游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新业态、新岗位所需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短缺,另一方面旅游院校,尤其是高职旅游院校相关毕业生无法找到满意合适的工作和岗位。
(二)旅游企业对产教融合“不愿接”
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企业决策者懂业务,但未必懂职业教育,诸多原因导致很多旅游企业很难将发展职业教育列入企业的议事日程,无法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现在的产教融合多停留在表面,旅游企业发展难点与院校专业研究课题的“耦合点”没有形成一致,教学任务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无法和企业的工作实际过程有机衔接,校企双方各干各的活,各忙各的事,很多情况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局面成了表面“双主体”,实质“独角戏”[3]。
(三)旅游企业对产教融合“不敢接”
旅游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旅游企业在不同阶段需要的人才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社会招聘可以即时招到所需的人才,而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投入周期较长,企业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想要的人才,不能及时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也可能是担心培养的人才会大量流失,导致企业用工风险加剧,用工成本加大,这是很多旅游企业不敢与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深度融合的原因。且现实中旅游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所谓的合作更多停留在通过校园招聘实习生,通过实习生安排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但是实习结束后,这些旅游企业又不想留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导致旅游企业人才队伍不稳定,旅游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因其不稳定也无法实现提质培优。
(一)完善顶层制度
职业教育管理在法律作为基础规范的引领下,各部门之间纵向沟通,各行业协会提供横向支撑,密织起职业教育管理网络,确保了各项宏观要求和微观落实能够有效衔接。因此应继续坚持完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各项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及时到位。在此基础上,优化不同部门对旅游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责,避免监管和服务出现真空地带。同时,要着力发挥旅游协会、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等第三方组织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有机衔接,对企业组织的功能、结构、资源等进行教育化改造,推动旅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4]。
(二)优化社会环境
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旅游企业参与和投入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应与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同时营造旅游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促进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社会环境,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和鼓励企业广泛投入与支持职业教育,深化旅游企业与高职旅游类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多方共赢。
(三)加强团队建设
校企共同组建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一线讲师、管理专家组成的实训教学团队,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常态化、深入化,实现校企人员互相兼职,相互支持,师资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为社会服务,学生培养从校内单方培养扩展到校企合作培养。师资改革从传统的学校内部建设为主体、教学科研能力为内容、服务学生为责任,扩展到以校企双方为建设主体、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能力为内容、服务学生与服务地方经济为职责,通过产教融合打造一支开放型、具有扎实理论与教学功底,具有丰富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和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师资队伍。
(四)调整教学目标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旅游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所设定的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对专业核心课和实训实习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再修订。通过将课程德育目标与课程原有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与优化,明确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方法与标准。
(五)突破“三教”改革
第一,教师改革要注重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教师资源,面向旅游管理专业群,除了专业教学资源外,还要挖掘专业群中共性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梳理共性和个性,形成覆盖旅游管理专业群共建共享的课程思政资源,为同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基础,提供示范。第二,教材改革要注重来自实践的知识、能力、素养的动态融入,对融入的具体内容、时间节点、融入的方式等根据知识特点、育人规律等进行科学设计,通过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加强工作手册式和活页式教材开发与建设,并与“1+X证书制度”体系互融互通。第三,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要着重合理采用基于企业岗位、基于生产项目向教学案例转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引入企业鲜活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企业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方法、学以致用,促进其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提升[5]。
[1] 曹著明,孙哲,张亚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思考[J].职业技术,2021(2):7-11.
[2] 顾志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政策演进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0(14):56-61.
[3] 刘任熊,冯立元,苗睿岚,等.从独角戏到双主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演进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33-43.
[4] 崔发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标准与实施策略[J].职教论坛,2019(11):6-12.
[5] 董广智.基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做创合一”高职教学模式新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 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