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的学科竞赛对大学生成长贡献度分析

2021-12-17 14:23李凯鲁莎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贡献度成长

李凯 鲁莎

摘要:为探索学科竞赛对于培育新工科倡导的复合型人才及对于大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有何种功能及程度,本研究利用典型高校近四年学科竞赛数据并配合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成长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就业、综合素质等五个维度具有典型功能及贡献,并对基于新工科的大学生成长学科竞赛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 学科竞赛 成长 贡献度

一、引言

大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作为大学生有效学习与快速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普遍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在紧密联系课堂理论知识与教学水平的前提下,采用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新工科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诉求,学生需要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及持续创新能力。学科竞赛能够很好地执行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的能力培养融入学科竞赛参与及建设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竞赛的动力。通过参与对大学生成长有建设意义的学科竞赛,学生由“要我参赛”向“我要参赛”成长,促进学生持续成长。

二、调查高校典型性分析

调查高校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典型工科高校,也是首批人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高校之一。学校依托创新学院,通过“一专业一赛事,一学院一品牌”的竞赛组织格局,深度实施“国家一省市一学校”三级竞赛思路,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把开展学科与技能竞赛作为推动学校培养优秀本科人才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

该校共有在校生约2.2万人,每年组织近50项校级、40项院级学科竞赛,并组织承办5项省级B类赛事,用于拓宽学生竞赛基础参与面;每年组织1.6万人次参与“互联网+”大赛、“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B类以上学科竞赛,提高高水平竞赛能力。近4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励9000余人次,基本实现学生竞赛参与全覆盖,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选择该校作为本次调研的数据来源高校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表1 调查高校近四年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表

三、问卷设计及数据调研

为探寻学科竞赛对大学生成长的贡献度,本此研究设计了《学科竞赛参与和学生发展关系调查表》,同时为了更好地对比是否参加学科竞赛对成长的贡献和差异,调查选取2019年在校生中参加过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奖的1000名作为样本组,选取从未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100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为跟踪调查学科竞赛对四年期间人才培养的效果,在年级选择的时候有所区别,具体如图1所示。本次调查还对本年度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以上的1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

图1 样本组与对照组样本量分布表

本次调查围绕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继续教育、就业五个维度进行了问卷设计,具体包括基本信息及竞赛参与、获奖等级、专业课成绩排名、第二课堂参与、担任班级或校级干部、等级证书获取、社会实践参与、考研与就业等20余项子指标。调查共计发放2000份问卷,有效问卷1863份(其中样本组988份,对照组875份),回收率93%。同时对10名访谈学生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编号。

通过对样本组988名同学竞赛参与和获奖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如图2所示。参加竞赛项目1项—3项的人数有465人,累计获奖数为197项;参加竞赛项目4项—6项的人数有312人,累计获奖数为142项;参加竞赛项目7项—9项的人数有127,k ,累计获奖数为66项;参加竞赛项目10项及以上的人数有84人,累计获奖数为37项(备注:调查过程中的获奖数不重复计算,如多名同学为同一竞赛参赛组,获奖数只记一次)。

图2 竞赛参与及获奖情况表

四、学科竞赛对学生成长贡献度实证分析

1.学科竞赛对学生知识技能贡献度分析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首先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于提高基础课成绩与排名、专业课成绩与排名等是否有帮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84%的同学认为竞赛对自己知识技能的提升非常有帮助或有一定帮助,如图3所示。

图3 竞赛对知识技能提升帮助度分析图

调查还进一步对这部分同学的专业课成绩、年度综合测评、第二课堂成绩、班级排名等数据进行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这部分学生的平均专业课成绩妻80分以上的占到统计入数的一半以上,年度综合测评和班级排名为班级前10名的有127人,第二课堂学分占班级排名前10名以上的学生数达到64人。

与此同时,调查中对未参加学科竞赛的对照组875位同学的以上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果显示未参加学科竞赛学生的专业课、班级排名等数据均明显落后于参加竞赛的学生,而巨这部分中一、二年级的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几乎没有完成。

2.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贡献度分析

调查中将学生创新能力分解为四个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象能力、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权威的能力”,同时对每个指标采用“好、较好、一般、差”进行自我测评。通过样本组与对照组分别就4项能力进行比较(表2),很容易得出參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即样本组)在4项指标“好”与“较好”的总和(2124)多于未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即参照组)。通过计算中位数和方差两项数据均显示,参加竞赛的学生4项能力总体偏向“较好”,而未参加竞赛的学生总体偏向“一般”。可以看出参加学科竞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贡献较高。

表2 竞赛对创新能力贡献度分析图

3.学科竞赛对学生继续教育贡献度分析

本次调查的继续教育主要指学生考研和录取情况。调查对样本组和参照组分别选取了大四年级作为分析对象,其中样本组共有300名同学选择了考研,参照组共计264同学选择了考研。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设置“学科竞赛对考研有哪些影响”测量学科竞赛对继续教育前期贡献度,结果显示,样本组73%的同学表示学科竞赛能够帮助增加实践经验、学习心得技能,同时有46%的同学表示,学科竞赛的获奖能够帮助自己在复试过程中获得加分或提高导师兴趣。

样本组考研录取率为18%,参照组的录取率为12.12%,调查高校近三年平均考研录取率为15.51%。调查还进一步对两组学生考研錄取学校进行了跟踪调查和访谈,其中样本组中考研被“双一流”高校录取的有36人,占总录取人数的66.67%。

4.学科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贡献度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可以从“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时间规划和资源管理能力、心理承受与抗压能力、社交能力”方面进行考察,样本量群体的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竞赛对综合素质贡献度分析表

与此同时,我们对样本组分年级作进一步分析,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一是大四年级的学生较其他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在以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更加明显,收获感更加丰裕;二是不同年级通过学科竞赛在综合素质提升内容和方向是侧重点不同,低年级学生较多地从社交、沟通方面感触比较明显,主要希望通过学科竞赛参与更多的群体交流,高年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主要是在实践操作能力和心理承受与抗压能力等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图4 分年级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雷达图

5.学科竞赛对学生就业贡献度分析

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有潜在性与长远性特点,本次调查结合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就业单位选择、自主创业及已就业学生工作性质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调查过程中对样本组未考研而直接选择工作的95名大四学生和参照组86名学生进行了分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组就业观念比参照组强烈,同时就业意识较早,有34%的样本组学生在低年级就表现出了愿意参加工作或社会实践的意愿。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样本组学生就业进入事业单位、国企、外资企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超过参照组达到8%;更进一步针对就业岗位跟踪调查显示,样本组同学进入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岗位的比例超过80%,参照组就业岗位性质主要集中于生产运营和产品营销量大方面;在自主创业方面,样本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7名同学在三年级完成公司注册,并开启与竞赛成果相关的自主研发和创业。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科竞赛在大学生成长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就业、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起到了全方位的正面导向与促进功能,而且不同年级学生在五项能力提升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符合新工科理念倡导的成果导向倒逼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基于调研结果,为了更好地让学科竞赛发挥新工科所探求的全方位育人功能,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内涵建设,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构建基于“迭代渐进式”新工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竞赛平台

根据新工科建设强调“激发兴趣”及学生成长的特点及要求,学科竞赛平台需要遵循前期强化引导、兴趣导向、中期理论学习,后期调动学生潜在自主创新意识的规律,搭建“迭代渐进式”竞赛培育平台,符合学生成长阶段性特征。

针对大一、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尚不具备直接参与竞赛的能力,学科竞赛环节应该接触为量大、面广的通识课程,以及部分专业前沿知识课程,可以进行校级竞赛公选课程开设、举办校级或院级竞赛论坛及经验交流会,激发竞赛兴趣。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为竞赛主动学习期,需要搭建好竞赛“传帮带”课程体系,确保核心课程在前的前提下,建设或引进一批前沿课程或竞赛环节。同时,依托第二课堂搭建“国一省一校一院”竞赛创新训练平台,达到创新促训练、训练备竞赛的目的,努力将学生的兴趣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在大三下学期开始至毕业设计后期,以搭建综合竞赛训练为主,除了参加专业核心赛事及高级别赛事为主以外,还应该开设以项目为代表的实践训练环节,确保每位学生至少能够参与一项综合训练,竞赛成果亦可以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替代或创新学分替代。通过四年有序渐进式的竞赛训练与平台搭建,更好地促进学生竞赛成长。

2.构建基于“木捅原理”的竞赛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

木桶原理强调短板建设,新工科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短板,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竞赛补短板、促提升的创新学科竞赛促成长的特点,努力构建良好的保障机制。

补短板,首先需要构建“点+面”的竞赛辅导保障机制。根据本研究访谈结果显示,学科竞赛开展过程存在分散化、零星化、焦点化的现象,学生成才过程中的短板缺乏足够重视。首先需要加强校级竞赛辅导机制建设,通过基础训练、个别辅导的方式补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短板。

促提升,基于新工科对于多学科交叉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及竞赛跨专业、跨领域的趋势分析,需要成立“跨学院+跨专业”的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相对稳定的学科竞赛指导团队,负责参赛学生的技能训练、实践锻炼培训指导,训练学生在理论、实践、表达、竞争、交流和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清晰和完整的技术思路,尝试探索“竞赛一教学一科研”互补的实践教学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N].光明日报,2017-04-18(13).

[2]杨文斌.产学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57-63.

[3]李翠敏,王晓春.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0(4):154-156.

[4]苏林琴.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与收获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2):70-76.

[5]李丽娟,杨文斌,肖明,章云.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25-30.

[6]石莉,丁雪红,邵艺.大学生学科竞赛效果评价研究——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82-185.

[7]李春阳,郑艺,付铁,王本鹏,庞璐.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208-210.

[8]丁广龙,夏镇波,辛志宏,束浩渊.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2):121-125.

[9]朱小栋,宋美,陆涛.经管类大学生提升竞赛竞争力的教学研究——以“沪杏杯”电子商务企业调研大赛为例[J].电子商务,2019(8):74-76.

[10]徐璐,张雯怡.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意愿及影响分析[C].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2018:268-270.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名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对自身发展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项目号:201910363104);安徽工程大学2019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指标体系及范式研究;项目号:2019jyxm29)。

通讯作者:鲁莎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贡献度成长
充分把握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基于贡献度排序的肾透明细胞癌串扰通路分析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贡献度综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