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1-12-17 12:50吕俊孙晓英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吕俊 孙晓英

摘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所有课程共同构建育人的完整体系。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教育,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政策背景、必要性和建设路径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促进师范教育“课程思政”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师范教育 课程思政 建设路径

一、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以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主渠道,存在“孤岛”困境,影响育人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自2014年起,上海的高校开始试点“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出一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76)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强调“要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目前,全国各级各类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步人快车道。

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688所,其中设有师范教育的院校589所,占比为22%[2]。师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师范的改革进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工作应当成为师范人的自觉。其一,师范教育因特殊的办学目标,自创设以来始终把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师范精神纳入日常专业课程教育中。这一传统给了师范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土壤。其二,社会中存在极少数师德缺失现象,影响教育行业的整体形象,不仅引起了全社会对师德问题的关注,还让学者们展开了对师范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反思和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结合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继承弘扬传统的师范精神,如何借助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回应社会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质疑发展好新师范教育是师范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师范教育建设“课程思政”的现实基础

(一)“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学校增强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界一般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在国家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从前期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实效性发展到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进一步拓展育人渠道、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期。师范教育应积极融入这一改革,挖掘师德教育传统资源,创新“课程思政”形式,实现新时代对教育事业的期待。

(二)我国的师范教育有师德教化的传统

孔子有“有教无类”的“仁爱”思想、“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身体力行的示范精神及“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论。汉代学者杨雄在《法言·学行》中将“师”与“范”联合,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廖承志认为:“同情和纯爱就是教师的源头活水。”[4](453-501)在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师者都把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环。正心、修德、济世、为民始终是教育者的基本价值追求。

(三)师范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教师为目标

国家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师,教师发展的根本在师范教育,师范教育自创始起就把培养合格的教师作为基本任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绝不仅限于专业能力,教师的政治情怀、道德修养、人格操守等品格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师范教育应坚守使命,积极实施“课程思政”,培养更多德才兼备、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师资。

(四)师范生知行结合的培养方式为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条件

师范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强调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行为会从多方面影响学生,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而且会评价教师行为,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师范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及在和同学和指导教师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加深教育情感、强化教师责任、强化教学技能,成为合格的师范生。

三、师范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统一

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发展中,首要必须同向。二者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都为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为了坚定“四个自信”。即指在政治方向上、育人方向上、价值认同上保持一致性[5]。习近平同志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他强调: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针对不同的学情,应鼓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双方借助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相互學习借鉴,共同前行。在课程建设中,“思政课程”因鲜明的政治指向性,是体现社会主义学校本质特征的课程,应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思政课程”所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应当是旗帜和方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绝对不能出现与“思政课程”主渠道意识形态相背离的价值选择。

(二)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7](504)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以首先应该是“课程思政”的学习者。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学习“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只有真信,才能真讲,才能讲透。另一方面要调动自己在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师范专业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对于国家民族和学生个人成长乃至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参与者。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要认识到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必须增强能力,将思政元素提炼出来,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教学的教师要和思政教师一样,在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等方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教师深厚的才学积累、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的人格都会吸引学生,要积极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引导师范生树立教育情怀、提高职业认同、强化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政治立场、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课程建设是重点

“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科学文化知识之间有着内在关联。师范教育各专业教学内容中的不同知识板块都有知识特点和内在逻辑规律,教师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充分的分析,从育人的角度再次梳理这些知识内容,找到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的结合点,一定可以在思政思想融入方面顺利进展。

1.处理好“课程思政”中的隐性和显性思政关系

一般认为“思政课程”以显性的思政教育为主兼有部分隐形教育成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显性教育,忽视其他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因素,“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具有典型的“隐性思政教育”的特征,具有隐蔽性、融入性,有利于价值生成。笔者认为,“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包含显性和隐性两种,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内容可以用直接的显性资料传播弘扬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此相对,针对一些较复杂的内容可以采取比较、历史和逻辑论证、推理等形式展开,让学生在专业学习思考中得出一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与结论。

2.处理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

师范教育的课程大致分为综合素养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主要包含公共基础课和通识素质课程,这类课程往往具有基础性和人文性,知识内容多但不够精深,教师比较容易在知识体系中寻找合适的思政元素切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这类课程主要用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根植爱国主义情怀、熏陶师范精神等。专业教育课程知识度相对狭窄,逻辑性更强。其中的哲学社会科类课程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上,结合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理论的指导,在历史总结和分析方法上结合,侧重价值观形成、意识形态认同、社会科学方法等的养成;针对自然学科类课程,侧重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随意选择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地在教学环节中使用,就会破坏专业课程教学的逻辑性和整体性,违背“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追求。在实践中发现,不是每门课程都需要将内容硬性做成“课程思政”,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思政元素和教学切入点、构建不同的教学主客体关系、设置不同的学习场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等,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追求。

3.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传统和创新之间的矛盾。师范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重文化传承的教育类型。然而,如果只拥有而不能与时俱进,这种财富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不仅不会锦上添花,反而会影响大学的发展活力和生机[8]。师范教育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不但要学习借鉴“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而且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开展理论和实践创新。在处理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这对矛盾时,不论是马克思所说的“扬弃”还是毛泽东同志的“推陈出新”思想都依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范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归根结底是为新时代培育优秀教师。这是新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所有教育者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 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4]廖世承.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A].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7]中共中央編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钟秉林.观念和制度创新: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