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博物馆馆藏蜻蜓眼玻璃珠说开去

2021-12-17 03:49宋健颜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0期
关键词:演化来源

宋健 颜鑫

摘 要:蜻蜓眼玻璃珠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后沿着丝绸之路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国,并且备受当时贵族们的喜爱。蜻蜓眼玻璃珠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嬗变,宗教属性消失,同时为了适应中华文化而逐步本土化。孔子博物馆馆藏蜻蜓眼玻璃珠就是代表之一,文章对馆藏蜻蜓眼玻璃珠的发现过程、本身形态与成分、来源及演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孔子博物馆;蜻蜓眼玻璃珠;形态与成分;来源;演化

1 蜻蜓眼玻璃珠简介

所谓蜻蜓眼玻璃珠,是指以眼睛或相似图案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颇似蜻蜓的复眼。但这种珠子的制造方法多样,绝非“镶嵌”一种,以其形制命名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应更为形象全面。①

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蜻蜓眼玻璃珠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的作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西亚、北非战乱不止,各民族人民为避免战火而迁徙,蜻蜓眼玻璃珠及其制作工艺也不断向周边传播,其中一部分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 孔子博物馆馆藏蜻蜓眼玻璃珠的前世今生

2.1 馆藏蜻蜓眼玻璃珠的考古发现和馆藏变化

孔子博物馆馆藏蜻蜓眼来源有些曲折。曲阜作为周代重要的分封大国鲁国的国都,从立国到为楚考烈王所灭,历时784年。曲阜鲁国故城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国故城田野考古工作已开展了70余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77—1978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济宁地区文物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鲁国故城遗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普探和发掘。在这一次的勘探发掘中,发掘出大量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其中M52、M58两座战国墓中发现了25枚蜻蜓眼玻璃珠。这些玻璃珠大小不一,形态有圆珠形和圆管形,其中圆珠形是蜻蜓眼玻璃珠最典型的形态。随着鲁国故城的发掘完成,这些蜻蜓眼玻璃珠就由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转至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由于受当时库房条件限制,蜻蜓眼玻璃珠一直在孔府东路厢房保存。20世纪90年代,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孔府文物档案馆建成,蜻蜓眼玻璃珠和其他珍贵文物有了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但是当时展厅条件有限,很多文物无法展出,蜻蜓眼玻璃珠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孔子博物馆在各方各界的支持下建成,孔府文物档案馆里的蜻蜓眼玻璃珠随着众多文物一起搬到了孔子博物馆的展柜之中,呈现在大家面前。从战国时期随墓主人陪葬到1978年考古发掘出土,再到2019年在孔子博物馆展出,这些蜻蜓眼玻璃珠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沉睡之后,直到孔子博物馆建成开放,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2.2 馆藏蜻蜓眼玻璃珠的形态与成分分析

2.2.1 馆藏蜻蜓眼玻璃珠的形态

赵德云在《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中将蜻蜓眼玻璃珠的样式分为九类,馆藏蜻蜓眼玻璃珠依据其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图1):

Aa型:“瞳孔”位于眼眶正中,即同心圆纹眼珠,这一类是最传统、古老的种类,将不同颜色的玻璃加热熔化后,点或滴在母体上,第一次点或滴的圆较大,然后依次缩小,一般以两三层为主。

Ab型:“瞳孔”偏于一侧,故称为“偏心圆纹眼珠”。这一类型在战国中晚期较多,与Aa型的工艺相似,但是在点或滴彩色玻璃熔液时将圆心偏向一侧,形成同向放射圆弧纹饰。此类玻璃珠通常玻璃层数较Aa型多,一般七至九层。

E型:套圈眼珠。依旧是在母体上成型一个大圆后,在其中间制作若干个小圆,小圆数量有一定的规则,以六个或七个居多,其中一个居中,其余环绕其周围。收藏界常称此类型为“六星纹”和“七星纹”。曲阜鲁国故城M52的年代为战国早期,上饰七星纹。

G型:整体眼珠。就是将母体由传统的圆珠形变为长鼓形或圆管形,在长鼓形或圆管形整体上形成眼珠。

H型:几何线间隔眼珠。在母体上用利用连珠点或直线纹、方形纹、星纹等形状将母体表面分隔开来,形成若干个独立的小单元,在其中间位置点缀眼睛纹饰。馆藏蜻蜓眼玻璃珠时代最早的是曲阜鲁国故城M52∶73,为战国早期,珠体正中饰一组眼珠,四周对称位置有四个做成星纹的层状眼珠,周围以点线纹间隔。这种形制的几何线与后世楚地的发现有相当区别,应当视为几何线间隔眼珠的雏形。①

2.2.2 馆藏蜻蜓眼玻璃珠的成分

经化学检测,馆藏蜻蜓眼玻璃珠成分有别于西方钠钾酸盐性质,属于铅钡硅酸盐玻璃(PbO-BaO-SiO2),为我国自制玻璃,且玻璃化程度较高。②

2.3 馆藏蜻蜓眼玻璃珠的来源

关于这些蜻蜓眼玻璃珠的来源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周王室赏赐;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进入鲁国境內;产自楚国,后传入鲁国。

2.3.1 周王室赏赐

据资料记载,怀履光1928年在洛阳盗掘东周大墓,大墓中出土了一批蜻蜓眼玻璃珠,怀履光将实物带回国,并捐赠给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从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数量较多的方面来看,周王室当时依然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拥有一定数量的蜻蜓眼玻璃珠。综上所述,即便东周在战国时期的统治力早已有名无实,但其仍保存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其中就包括珍贵的蜻蜓眼玻璃珠。而鲁国作为周王室在东方的分封大国,在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下,必然会遵守周礼,定期向周王室朝贡,那么周王室就很有可能将蜻蜓眼玻璃珠赏赐给鲁国。

2.3.2 西亚传入

经过化学检测,馆藏蜻蜓眼玻璃珠均为铅钡玻璃,而从世界范围来说,西亚的玻璃多为钠钾玻璃,所以馆藏蜻蜓眼玻璃珠不是西亚传来的,是国内制造的可能性更大。从形态纹饰上说,馆藏蜻蜓眼玻璃珠分为五种,其中Aa型、Ab型和G型有与西亚色彩相似的纹饰,E型、H型两种均为国内独有,国外没有相似发现,即为国内创新的种类。综上所述,结合化学成分和形态纹饰两方面,馆藏蜻蜓眼玻璃珠是国内制造的可能性较大,由西亚传入国内的可能性较小。

2.3.3 楚国传入

早期的蜻蜓眼玻璃珠由西亚传入,可是因为路途漫长运输不便,造成蜻蜓眼玻璃珠异常珍贵,受到巨大利益的驱使,战国早期就有中原人开始仿制,其中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隋侯之珠”。现在史学界、考古界已经考定曾侯乙即隋侯乙,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173枚,从陪葬的数量和当时隋国国力来说,隋侯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蜻蜓眼玻璃珠,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隋侯掌握了某种制作蜻蜓眼玻璃珠的方法,这也与西汉王充的《论衡·率性篇》记载的“隋侯以药作珠”相吻合。之后隋国被楚国兼并,隋国制作蜻蜓眼玻璃珠的工匠被楚国俘获,成为楚国蜻蜓眼玻璃珠制作的发轫,于是蜻蜓眼玻璃珠的制作融入了楚文化,形成了具有楚国特色的蜻蜓眼玻璃珠。当时,楚国领土与鲁国接壤,楚鲁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因此馆藏蜻蜓眼玻璃珠很有可能由楚国传入。

3 蜻蜓眼玻璃珠的演化

蜻蜓眼玻璃珠在从西亚传入中国之前,一直具有辟除邪恶、保护平安的宗教化功能。传入中国后,由于中国与西亚相隔万里,风俗各异,导致蜻蜓眼玻璃珠的宗教属性消失,为了迎合中国人的世俗好恶,进而演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功用。与此同时,在摆脱宗教约束、迎合世俗要求下,蜻蜓眼玻璃珠不可避免地在形态、纹饰、工艺上进行了相应变化。

3.1 蜻蜓眼玻璃珠社会化功能的演化

蜻蜓眼玻璃珠在西方世界拥有消除厄运、保护平安的作用。眼睛纹样发轫于古埃及,传说是冥神欧西里斯与大地女神伊西斯的儿子荷路斯的眼睛。荷路斯的形象为鹰首人身,是埃及统治者的化身,代表天空和太阳,是胜利和勇气的来源。而画有眼睛的蜻蜓眼玻璃珠被视为荷路斯的眼睛,利用上面的眼睛来吸收消除“恶眼”所发出的邪恶力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就形成了佩戴蜻蜓眼玻璃珠为护身符的传统。①春秋战国时期,蜻蜓眼玻璃珠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原地区,山水相隔必然导致文化差异,西亚地区对眼睛崇拜的宗教理论在传入国内时已逐渐淡化。为了迎合当时人们的需求,蜻蜓眼玻璃珠也担负起了更多的社会属性功能。

3.1.1 身份地位的象征

蜻蜓眼玻璃珠在春秋战国时期价值高昂,佩戴蜻蜓眼玻璃珠成了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淮南子》记载“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说明了作为蜻蜓眼玻璃珠代表的隋侯之珠的珍贵价值。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财力购买蜻蜓眼玻璃珠,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佩戴如此珍贵的物品。

3.1.2 符合社会礼制

从众多蜻蜓眼玻璃珠发掘现场来看,墓主人将蜻蜓眼玻璃珠作为配饰,由此表明当时士人用蜻蜓眼玻璃珠替代玉器制作礼器。中国历来将玉器视为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用蜻蜓眼玻璃珠替代玉佩,表明蜻蜓眼玻璃珠已经具备表达礼制的功能。

3.2 蜻蜓眼玻璃珠形态、纹饰、工艺的演化

蜻蜓眼玻璃珠在西方承载着模仿眼睛、驱除灾祸的功能,是一种眼睛崇拜的体现,这也决定了西方蜻蜓眼玻璃珠的形态只能是圆珠形。传入中国后,蜻蜓眼玻璃珠的宗教属性功能消失,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属性功能,就要求蜻蜓眼玻璃珠向世俗化、本土化进行演化。

3.2.1 形态上的演化

蜻蜓眼玻璃珠的形态从圆珠形演化出长筒形、正方形等形状,利用镶嵌工艺制造突出形态。西方世界因为眼睛崇拜决定了蜻蜓眼玻璃珠的圆珠形形态,中国的蜻蜓眼玻璃珠因为没有了宗教束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演化出类似玉带中的长筒形、正方形的样式,来替代玉带中的某些玉器。

3.2.2 图案纹饰的演化

图案纹饰从同心圆纹饰模拟眼睛演化为离心圆图案、几何图案拼接纹饰,摆脱了眼睛崇拜宗教的束缚。中国的蜻蜓眼玻璃珠创新性地利用几何纹饰,将连珠点或直线纹、方形纹、星纹运用到蜻蜓眼玻璃珠的制造上,表达出中国独特的美。

3.2.3 工艺上的演化

工艺上采用更为简单的手法。西方蜻蜓眼玻璃珠材质多为钠钾酸盐性质,钠钾酸盐玻璃需要更高的温度。中国蜻蜓眼玻璃珠采用温度低的铅钡酸盐玻璃,熔炉温度降低,大大简化工艺。

4 蜻蜓眼玻璃珠昙花一现的分析

国内迄今发现的蜻蜓眼玻璃珠上至西周时期,下到两汉时期,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东汉之后只有零星的发现,但“已不属于同一发展序列,或是传世品,或另有来源”②。对于蜻蜓眼玻璃为何会突然沉寂,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4.1 工匠流逝,技艺失传

秦国统一,楚汉争霸,消耗了大量勞动力,导致蜻蜓眼玻璃珠制作工匠死于战乱,制作工艺失传。

4.2 瓷器对蜻蜓眼玻璃珠的冲击

蜻蜓眼玻璃珠质地易碎,且价格昂贵,而汉代瓷器烧制工艺提高,青瓷出现,器物表面广泛施釉,这样瓷器光彩度不输蜻蜓眼玻璃珠,同时价格低廉,对蜻蜓眼玻璃珠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4.3 汉代思想大一统,对美的追求转变

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繁荣打破,儒家提倡“君子如玉”,不在乎华丽的外表,思想统一也就造成人们的审美统一,于是乎蜻蜓眼玻璃珠不再受到人们的喜爱。

5 结语

蜻蜓眼玻璃珠从公元前8世纪沿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入中国,在中原地区受到贵族们的追捧,之后智慧的劳动人民开始了仿制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形态。在短暂的繁荣之后,蜻蜓眼玻璃珠制作受到秦统一战争和楚汉之争的战火洗礼,以及汉代独尊儒术、瓷器发展的冲击,使蜻蜓眼玻璃珠这颗璀璨明珠没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孔子博物馆馆藏蜻蜓眼玻璃珠是两千多年前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向我们描述着中国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脉络,也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

猜你喜欢
演化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演化视角下的管理机制研究
《演化》
图表
数据速览
图表
图表
论科技、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受众”概念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