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摘 要:文章以明清时期著名画家近三百幅茶画为研究对象,以图文互证的方法选取其代表性茶画,从景观叙事的视角出发,分析解读明清绘画中茶空间的特征。按照时间的维度,对明清茶画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梳理,从空间的维度,包括选址、空间营造、环境要素、建筑物内家居布置和器物系统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解读,归纳总结明清绘画中茶空间的特征,探究文人士大夫的茶空间审美意识变化。同时,还对茶画中的茶事活动进行析读,继而证实了茶事活动是茶空间形塑的重要动力,为理解明清茶空间特征、当代茶空间复现以及茶空间内部场景布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空间;空间营造;环境要素;茶事活动;器物系统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茶空间是茶文化最直接的印记,一个充满意蕴的茶空间会成为人们对一个特定时期或一个地域茶文化的深厚记忆。设计师在布置一个茶空间场景时,往往因为对传统茶空间特征了解不足,在复现和布置传统茶空间的过程中对空间尺度、空间内部家居摆设等难以把握,因此通过古籍史料、现场调研等方式,把握茶空间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从新视角出发,归纳总结明清绘画中茶空间的特征,进而为传统空间复原和场景布置提供借鉴,是本研究的出发点。相比茶史、茶艺与茶道的研究,中国绘画中的茶空间研究相对迟缓。在巫鸿的《“空间”的美术史》(2018年版)中,强调传统美术绘画史并没有建立一个以“空间”为核心的解析框架,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空间”的概念才迅速普及和深化。①同时,对于中国绘画中的“空间”研究,巫鸿还在《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19年版)中以女性题材绘画为研究对象,采用图文互证的方法,对中国历朝历代绘画中的“女性空间”进行分析和解读。②张朋川在《〈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考》(2014年版)的图像研究中以韩熙载为核心人物,对其活动空间的室内陈设、人物造型等进行了详尽地解说。③同样,对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分析,在高居翰(JamesCahill,2014)的《图说中国绘画史》中,其中局部内容是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作为背景来展开论证的。④总而言之,绘画中对于“空间”的研究,在学术界仍属于值得广大学者都应该高度关注的话题。
学术界对中国绘画茶空间已有近十年的研究,周向频等在《云光落茗杯:晚明文人尚茶之风对园林的影响》(2012年)一文中指出专设茶空间的性质和这一时期园林中的琴室、佛室等独立空间相近。⑤周凡力等在《行为规则空间—从文人园林中品茶行为辨析园林空间的复合性》(2014年)中指出品茗空间通常与书斋、琴室等其他园林空间交叠重合。⑥而毛华松等在《茶艺变迁中的明代中晚期园林茶寮及其空间组织研究》(2020年)中进一步指出茶寮建筑特征,以及其与书斋、堂榭等空间组织。具体来说,可对明代中晚期的园林茶寮进行归类,将其分为专室式、组合式、外联式三类茶寮类型,对茶寮相应的选址位置、功能组合与园林环境空间图式进行研究。⑦与前文不同,刘伟、黄慧君在《明后期江南的文人茶空间》(2019年)中將茶空间分为专室式、书斋式、亭榭与户外式三种类型,文章还研究其空间形态、营造手法以及审美思想等内容。①对于茶画中器物的研究,廖宝秀在《明代文人的茶空间与茶器陈设》(2015年)中以丁云鹏的茶画为例,通过其所绘代表作《煮茶图》《玉川子煮茶图》等茶画中的茶器陈设与茶空间设计,表现明代茶人在布置品茗环境时所散发出的生活品位。②而许珂在《乾隆皇帝御用“茶籝”新探》(2016年)中,更为细致地归纳总结了放置于乾隆皇帝各个茶空间中作为收纳各式茶具之用的“茶籝”,以分格、分层为主要特点。③
总的来说,无论是宏观上中国绘画中的茶空间分析,还是茶空间中对茶器系统更为细致的分析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以明清绘画中茶空间为对象,对茶空间的选址、空间营造、环境要素、建筑物内家居布置和器物系统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分析解读的研究较少。由此,本研究将结合明清时代背景,归纳总结明清茶空间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当代茶空间复原及场景布置提出有益的建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明清时期绘画中的茶空间为对象,选取有茶相关内容或款识绘画作品近三百幅④,以卷轴画为主,其作品原作现多收藏于国内外各博物馆及有关机构,或为私人所有。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图文互证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对明清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解读:第一阶段,文本分析的内容包括绘画作品作者的生平事迹、诗文、题跋等;第二阶段,聚焦于绘画作品中茶空间,以景观叙事为视角,运用图像分析法;第三阶段,在一、二阶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明清绘画茶空间的基本特征。
3 基于景观叙事视角的茶空间分析
文章将从景观叙事的视角,以品茶人数为划分依据,分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四个方面,分析解读明清时期茶空间特征,以及茶空间所映射出的明清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饮茶审美意识形态。
3.1 一人得神之独饮
独饮在明清之际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明四家的绘画作品中都有以独饮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比如沈周的《东庄图:拙修庵》、文徵明的《茶具十咏图》《林榭煎茶图》和《猗兰室图卷》、唐寅的《品茶图》《琴士图》《煎茶图》《煮茶图》和《款鹤图》,以及仇英的《松亭试泉图轴》《玉洞仙源图》《琴书高隐图》扇面和《煮茶图》扇面。
在沈周的《东庄图:拙修庵》中,一文士在东庄⑤拙修庵中独自烹茶品茗。文徵明、唐寅、仇英在一人独饮方面相校与沈周的绘画较多。在文徵明的《茶具十咏图》中绘有一文人独自坐于开敞的茶寮中,自斟自饮,品评茶质,一茶童在一侧扇火煮茶。根据画幅上端的款识五言律诗《茶具十咏》⑥可知,嘉靖十三年(1533),正值谷雨节气前后,江南之地天池、虎丘茶事最盛,文徵明因抱疾未能参与茶事,虽憾不能与好友一同品茗,但好友送来“阳羡茶”,他独自一人坐在开阔的茶寮前,对景品茗,也似与好友们在虎丘之地品茶论道。文徵明的《林榭煎茶图》和《猗兰室图卷》也同样分别绘有一文士独自品茗。
唐寅绘有《品茶图》《琴士图》《卢仝煎茶图》《煮茶图》和《款鹤图》,如《琴士图》中,画面的主人公是琴师杨季静,他独坐于山泉之间抚琴品茗,三位童子分工明确,有专门负责煮茶的,也有奉茶的,在整个画面中尤以器物系统的多样性而显眼,突出表现了琴师对饮茶艺术性的追求。
在仇英的《玉洞仙源图》中,同样描绘山泉古松下一高士盘坐抚琴,侍童在林下煮茶,展现了一幅远离世俗的洞天福地。而在唐寅的《款鹤图》中,高士临泉赏鹤,一旁的童子扇火烹茶,正方形的石几上置文房用具,情调雅致。
另有仇英的《松亭试泉图轴》《玉洞仙源图》《琴书高隐图》扇面和《煮茶图》扇面,同样描绘有高士独饮之景。如《松亭试泉图轴》,整幅画面集山水与人物为一体,硕大的亭子显得尤为显眼,亭外布置了煮茶、品茗的一套器物,如茶壶、茶罐、茶杯等。亭内一文人手握羽扇倚栏而坐,其视线注视着亭外汲泉备茶的一个童子,亭内的另一个童子也正在注视着汲水童子。《琴书高隐图》扇面和《煮茶图》扇面都描绘了自然环境之下文人品茗的悠闲景致(图1~图6)。
其他还有陆治的《桐荫高士图》、王问的《煮茶图》、尤求的《钓船享茗》、丁云鹏的《玉川子煮茶图》《煮茶图》《树下人物图》《松下纳凉图轴》、士中的《李流芳像图轴》、陈洪绶《玉川子像》《高隐图》《谱泉》、陈梦鹤的《刘宗周肖像画》、吕学的《茗情琴艺图》、吕焕成的《蕉阴品茗图》等。
3.2 二人得趣之对饮
以二人得趣之对饮为主题的明清绘画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文徵明的《浒溪草堂图》《品茶图》和《茶事图》、仇英的《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煮茶论画图》和《园居图王宠题》。
文徵明的《浒溪草堂图》整幅画描绘了高木浓荫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本文研究所截取的部分正堂敞轩,两位高士案前对坐,正在高谈阔论。文徵明的另外两幅《品茶图》和《茶事图》的绘画构图方式和描绘内容十分相似。其中《品茶图》是文徵明花甲之年所绘,画面描绘了文徵明与好友陆子传在背山临水的茶寮内品茶论道的场景。款識内容为“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绘画中茶寮亦是文徵明常与好友品茗论道之地。而《茶事图》是其绘制《品茶图》三年后的作品,他又在《茶事图》上题了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这三幅作品的共同之处都将煮茶与饮茶空间完全放置在两个空间内,且都设有可赏景的开阔窗户用以借景。
仇英的《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①中同样描绘了二高士茶事的情景,其故事情节为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写般若经与和尚换茶的故事。整幅画卷可分为两个场景,整个场景在山林中展开,其中场景一(左)描绘了两位童子,一童子双手手捧经卷,一童子蹲坐在茶炉旁扇火煮茶。煮茶童子背对主与客,以松林、竹篱作为隔断,将品茶与煮茶空间明显隔开。场景二(右)描绘了赵孟頫据石几作书,中峰明本禅师对坐,而一旁奉茶童子身后的大树隔断了煮茶空间和品茗空间,形成了不同的叙事空间。在仇英的《煮茶论画图》中同样采用树木作为分断空间的隔断。二文人临近泉水席地而坐欣赏着画卷,一旁的童子忙于备茶,一名童子临泉汲水,一名童子扇火煮茶。在其《园居图王宠题》中二文人则对坐于高堂内对谈品茗,备茶童子被完全放于屋外,且用树木作为隔断,将品茗空间与煮茶空间完全隔断。可见在其品茗过程中,文人雅士追求品茗质量,同时主仆身份有明显的分断(图7~图10)。描绘二人得趣之对饮另有钱谷的《竹亭对棋图》、陆治的《竹泉试茗图》、孙克弘的《品茶图》、陈洪绶的《高贤读书图》《品茶图》《闲话宫事图》《仕女人物图》《参禅图》、萧云从的《石磴摊书图》等。
3.3 三人得味之品饮
三人品茗绘画作品以孙克弘的《销闲清课图卷》、尤求的《园中茗话》、陈洪绶的《授徒图》、程嘉燧的《虎丘松月试茶图》、王翚的《访刘松年竹院逢僧图》、王树谷的《唐人较书图》、蒋溥的《御制诗意图》为代表。
孙克弘的《销闲清课图卷》(图11)描绘了文人们在茂林下的闲情雅致。三文人对坐交谈,二童子在以树木为隔断的左侧备茶。由款识内容“顾渚天池,吴越所尚。中泠惠泉,须知火候。一盏风生,其乐奚如。”可知顾渚茶和天池茶是当时吴越之地的名茶,煮茶的水需要用天山第二泉—惠山泉,煮茶重在掌握火候,文人生活中只需一盏清茶,人生足矣。尤求的《园中茗话》亦描绘了三文人席地品茗论道的场景,其中一长者说道,另外两文人细细聆听。周围有太湖假山、高大梧桐树及修竹,从梧桐树间可以看到一童子在忙于备茶。同样,程嘉燧的《虎丘松月试茶图》、王翚的《访刘松年竹院逢僧图轴》、王树谷的《唐人较书图》都描绘了三人得味之品饮的场景,整个画面环境都处于自然山水之间,人物的行为活动多以品茗论道为主。陈洪绶的《授徒图》描绘出一高士与二美人正在石几上品茗玩古的场景。相比前面的作品,这幅作品更加注重品茗过程中的其他艺术欣赏。石几上置有古琴、书画、紫砂壶、香炉、插花等。其中高士在画作中处于上方,正拥琴而坐,处于画作下方的两位美人正在玩古欣赏(图12)。
3.4 雅会之品茗
在品茗的场景中尤以文人雅集活动最盛,如吴伟的《词林雅集图》、周翰临摹的《西园雅集图》、陈以诚的《西园雅集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东园图卷》、仇英的《竹院品古》、文嘉的《惠山图》、钱谷的《惠山煮泉图》《秦淮冶游图》、李士达的《西园雅集图》、尤求的《品古图》《西园雅集图》、黄卷的《嬉春图卷》、顾见龙的《秋闲论古图》、孙璜的《松泉人物图》、朱珏的《德星图》、杨晋的《豪家佚乐图》、黄应谌的《陋室铭图》、王树谷的《四友图》、丁观鹏的《乞巧图》《摹仇英西园雅集图》、冷枚的《春夜宴桃李园图》、张烈的《桃李园夜宴图》。
文章以《西园雅集图》为例,分析解读雅会品茗的故事情节。《西园雅集图》描绘的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府邸的园林雅集活动,其著名不仅因绘画之人李公麟画工精湛,更因画中所绘的苏轼、苏辙、秦观、米芾等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因此《西园雅集图》后来被纷纷临摹,如著名的画家马远、刘松年、唐寅、尤求、李士达、丁观鹏等。在文人雅会活动中往往绘有烹茶品茗的场景。
在明代周翰临摹的《西园雅集图》中,整幅画作被硕大的假山一分为二,其右侧屏风内有一石案,一人执笔正在画山水,另有五人在欣赏,假山的左侧,一童子正在风炉前煮茶。屏风作为空间划分的隔断在园林中也频频出现。从仇英的《竹院品古》中可以看到硕大的山水屏风划分出了空间,屏风上山水题材的选择往往给空间带来纵深感和深远的意境。屏风内几案上摆满古玩,三文士坐在一起作为主角,二文士正在欣赏团扇,两名仕女和六名童子各司其职。屏风外部正在扇火烹茶。在丁观鹏的《乞巧图》中也同样描绘了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的热闹场景。画面亦是用了折叠屏风,仕女们围坐在坐塌前,对视说笑。身后的山水屏风给空间带来了延伸感和深远意境。屏风外的侍女们正在备茶,有扇火的,有拿着提梁壶的,有端着茶托的,人物姿态多样,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以上是对屏风在园林中空间划分的分析与解读。在陈以诚的《西园雅集图》中硕大的太湖假山将整幅画作一分为二,右侧文人雅士正围坐于几案,周围有仕女在一旁奉茶,左侧的茶童正在扇火煮茶。
在李士达的《西园雅集图》中也同前面的几幅《西园雅集图》类似,也是以树木作为空间隔断。童子在最右侧被树木隔断的小空间内备茶,而左侧则是文人雅士们抚琴、题字、作画的空间。在尤求的《西园雅集图》中描绘了文人作画题字、雅士抚琴、高僧論道、仕女奉茶、童子煮茶的画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整幅画卷,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丁观鹏的《摹仇英西园雅集图》是丁观鹏模仿仇英原本所绘,其画面亦描绘了雅集的盛况。在雅集活动中饮茶品茗的活动亦不可缺(图13~图15)。
除《西园雅集图》外,以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为主题的绘画也不在少数,以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为例,此画描绘了1518年的清明时节,文徵明偕同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在惠山山麓的“竹炉山房”品茶赋诗。画面描绘的是无锡惠山一个充满闲适淡泊氛围的幽静处所。画面描绘出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致,松树植于山石之间,树石之间有一井亭。茶事活动安排在山房内,房内竹炉已架好,侍童正在烹茶和布置茶具,亭榭内茶人正端坐待茶。画面人物行为丰富,一共画有8人,可以分为三个场景:场景一,整幅画卷的两位核心人物正围坐于井亭中的水井旁,一人静坐观水,一人展卷阅读;场景二,画面左侧另有两位客人正在山中曲径之上攀谈;场景三,一位客人已经到达井亭,向井亭内人作拱手姿势,而一旁的两位童子正在备茶。此画记录了文人雅士们于山间聚会的情景,并充分展示出明代文人崇尚清韵、追求茶艺意境的风貌(图16)。同样在文徵明次子文嘉所绘的画作《惠山图》中,亦描绘了其与好友在惠山泉下品茶论道的场景。
4 结论
明清时期茶文化经历了宋元社会的动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以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饮茶方式最具代表性,突出表现了对饮茶艺术性的追求。饮茶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美的追求,在对自然环境的选址上,喜好选择清静的山林、俭朴的茶寮、清澈的山泉等自然环境优美之地。不仅如此,器物系统方面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娴雅的精神需要,比如当时使用宜兴紫砂壶,茶盏也更偏好白瓷等。同时在饮茶的人数上也十分讲究,亦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的说法。整个绘画场景构成都由一个主题将其串联起来,有了故事情节才使整幅画作有了趣味。由此,文章从景观叙事的视角,以品茶人数为划分依据,分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四个方面,并从这四个方面解读明清时期的茶空间特征。
第一,一人得神之独饮在明四家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品茗过程常常伴随读书、抚琴、观景、观鹤、垂钓等利于清修的其他活动,品茗场景多选自然环境优美之地。
第二,二人得趣之对饮多为品茗论道。应邀好友入自然环境优美的茶寮之中品茗,并且煮茶与品茗空间多利用自然要素如树木等空间进行隔断。
第三,三人得味之品饮与二人得趣之对饮类似,多是文人雅士或是高僧品茶论道,煮茶品茗的场景也多选自然环境优美之地。
第四,文人雅士聚众品茗在品茗活动中最为盛行。众人品茗多采用屏风作为品茗与煮茶空间的隔断,而园林内设屏风的情景也频频出现,屏风画面则多选取自然山水画,其目的是给空间纵深感和带来意境。太湖石、假山等也多次作为隔断应用在空间的分割方面,同时仕女们参与雅集活动也频繁出现。此外,以惠山泉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也多次出现,可见明清之际文人士大夫在品茗方面十分讲究,茶与泉都须选择当地的名茶、名泉,器物系统方面也多选紫砂壶、白瓷以及竹编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