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付静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为了服务国家的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教20 条”提出: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形成两种证书之间学习成果的有机衔接、互联互通、相互转换,促进书证融通,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探索实施1+X 证书制度,稳步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职业教育的特性包罗万象,既有丰富性和开放性,也有融合性和发展性[2],培养出的学生既要符合严谨规范的正规学历教育的要求,又要紧跟社会市场的发展步伐,适应行业专业的发展需求。而1+X 证书制度,也就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能最大化的将学校教育的普遍性和社会职业要求的特殊性有机结合[3],最大程度的体现和证明学校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果。
高职土建类专业1+X 证书中,X 证书的获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置换,也就是将职业教育模块化,部分模块替换成X证书完成[4]。例如目前实行的“1+识图”和“1+装配式”模式;另一种是补充,通过将新兴的BIM技术融入日常教学,学生最终通过相关考试考核获得教育部认可的BIM 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即“1+BIM(建筑信息模型)”模式,这是一种新的技术和新的职业,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操作性职业与专业性职业的交叉和贯通,多类型职业的合并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
近年来,我国基建事业蓬勃发展,BIM技术成为工程建设行业的大趋势,正在推动建筑工程设计、建造、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5],而BIM 作为一种新的技能,表现出人才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特点。因此,将BIM技术融入高职土建类专业,深化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工具的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仅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为BIM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顺应了行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虽然BIM技术在工程建设行业高速发展,但在高职院校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关专业的教育跟不上行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没能及时融入BIM技术的学习及应用,课程体系的建设无法配套BIM技术的学习及应用,校企在BIM技术的合作上处于空窗期,BIM 课程对口的师资缺口也比较大。所以,加快和推进BIM技术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应用迫在眉睫。
本文从本校建工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BIM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入手,探讨了如何进行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具体实施过程及最终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学质量水平、保障着教学条件、影响着教学组织过程[6],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关乎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必须具备特色和适切性。随着BIM技术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的应用,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改革新要求,将BIM技术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评价标准、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对“三教”的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对BIM技术的学习及应用。
(1)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了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应社会、行业、专业的发展需求,适应不同类型的职业岗位,在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炼适用于多类型岗位的共性核心能力,探索应用BIM作为载体应对变化的能力,形成“核心能力+BIM”的培养目标。
(2)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1+X 证书制度提出后,除了1 作为学历证书,体现对学生的学历教育评价,还需要X 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对学生的社会用人评价。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势必引起专业教学标准、岗位需求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的变动,这三类标准在制定时就必须全盘考虑BIM技术的融入和X 证书的考证要求。
(3)教学内容的转变:由于BIM 这个新知识、新内容的切入,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就需要改革,BIM 内容的融入,可以采取新增课程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强化某些相关课程内容的方式、还可以采取修补课程的方式,这些方式都能在不打破和推翻原来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通BIM技术的知识和内容。
(4)“三教”的改革:基于BIM技术的引入,导致教学内容出现实质性的调整,那么相应的教师、教法、教材也要联动调整。对土建类教师而言,要尽快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新技术、紧跟市场行业的发展步伐,学习掌握BIM技术,具备熟练应用BIM技术的能力。教法上,例如用BIM 模型授课,学习资料从以往的平面图纸转变成为三维模型和信息模型,学习效果从以往的学习靠想象转变成了所见即所学和多专业协同,课程难点被理清、被贯通,学习成果直观可视、学生知识得到拓展,成果变得丰富,能力得到提升。教材选取上,BIM技术的学习教材灵活,教学资源丰富,活页式的教材难度分层[7],内容可选,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信息化的教材(如微课视频、视频资源、AR 资源等),既扩大了信息量,又使得碎片化知识点系统化。
BIM技术即是学习的工具,又是学习的载体,它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和繁杂,所以在校期间的BIM 学习既要领进门,还要控边界,不求全而求适用,在不打破原有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求融通。
课程体系重构上,可以采取专业基础课+BIM、专业核心课+BIM、课程设计实训+BIM、毕业设计+BIM 等多种形式+多个模块+多种组合+学考并重的形式和手段,达到X 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例如,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实训的相对灵活性,设置诸如《BIM 建模实训》《BIM 深化设计实训》《BIM 算量计价实训》以及《BIM 综合应用实训》等实训课程,既能培养和提升学生BIM技术的应用能力,又能满足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
课证通融就是将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都要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看齐[8],以此为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
实现课证融通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对标映射:将“XBIM”证书中初级、中级、高级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与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目标进行逐项对比分析,先确定等级和专业方向,再列表格设计表头内容,最后建关联梳理课证对应点。其次,确定方案:对“1”中相关的每门课程确定相应的融通方法,包括免修正、内容强化、内容补修、能力转化、新增课程等方式。最后,实施改革:将融通工作与“教师、教法、教材”三教改革同步、融合进行,教师改理念、教法重应用和测评、教材活页式和信息化。以初级BIM、中级BIM 考证课证融通课程设计方案为例列表详述(见表1、表2)。
表1 初级BIM 课证融通课程设计方案(以某实际项目的BIM 初级建模为任务目标做贯穿)
表2 中级BIM 课证融通课程设计方案(以某实际项目的BIM 中级建模为任务目标做贯穿)
(1)校企共建共用BIM 实践基地。以BIM 实践基地为平台,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开展信息化改革相关的教学、实践和实训教学;也可以围绕信息化改革开展技术研发和教改研究;还可以承接BIM 项目,开展项目咨询服务,对外开拓社会和企业培训项目。
(2)组建BIM 实训室。发挥建筑信息企业的优势,在企业成熟的技术支持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下,组建BIM 实训室。从软件的选择及购买和实训机房的配置要求到BIM 实训室后期的运营保障和培训服务方案上,校企共同探讨和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
(3)校企共建成果、共育师资、共研应考。共建成果包括新型教材、微课的创编、BIM 教学课程资源的汇整、BIM 项目案例资源的共享以及课题合作、专利申报等成果的共建共享;共育师资是指企业提供BIM 师资培训课程,企业工程师支持课程教学及实训、共建双师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完成BIM 教学改革研修、BIM 咨询实践项目;共研应考则涉及考纲解读、考点分析、真题解析、海量题库、模拟考试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具有BIM技能将成为专业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和长期要求,为了紧跟行业专业市场的步伐,提升专业建设师资力量,拓宽师资在建筑领域的视野,师资队伍改革势在必行。
(1)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校企双方共同举办教学改革研讨会、竞赛交流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BIM 培训班或师资研修班,参加行业的课题评审会或企业项目研发论证会,通过各种交流学习和参与研发,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的行业、职业素质,拓宽教师的行业、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另一方面加快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创新型团队的教师应熟练掌握BIM建模技能,擅长讲课培训,懂得BIM 与专业的结合要点,会用BIM 工具做专业知识的表达,拥有BIM 前瞻理念,擅长项目申报和成果升级。
综上所述,通过修订融入BIM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蕴含BIM技术的特色课程体系、制订服务BIM 考证系统的课证融通方案、建立基于BIM 工程中心的校企合作和建设BIM 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可以很好的实现1+X 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