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2021-12-17 08:04
海峡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产教交通校企

李 斌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速度不断加快,引领和支撑交通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发展、建设交通强国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质量、打造精准就业创业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然而,校企受外部政策环境、内部机制各种因素影响,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仍是职业教育的难点,更是痛点。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船政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传承福建船政学堂“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立足交通,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构建“四链融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厚植了产教融合发展的土壤,形成了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为区域交通产业注智赋能作出了应有贡献。

1 基于“双主体、八平台、五协同、一支撑”的“四链融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初期、传统的产教融合机制往往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一方面,学校并没有把区域交通运输行业典型产业或其集群的相关企业看成职业教育的一个主体,以“我”为中心,仅仅是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寻求某一企业开展诸如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具体项目的合作;另一方面,区域交通运输行业典型产业或其集群的相关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实施职业教育具有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两大属性,纯粹把学校当作人力资源的输送终端。这种趋利性造成产教无法精准对接,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够,很难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深度诉求,导致学校职业教育供给侧和区域产业企业需求侧相脱节。船政学院2017年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转变思路、担当作为,主动适应和支撑区域交通产业发展,积极构建基于“双主体、八平台、五协同、一支撑”的“四链融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如图1所示。

一是确立产教“双主体”地位。船政学院重新梳理产教双方的作用,确立产业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地位,使学校与区域交通产业企业成为精准对接、协同育人、利益共享的两个重要主体。

二是搭建“161”产教融合建设与管理平台,如图2所示。为加快融入区域交通产业转型发展,船政学院建立“学校—二级学院—项目负责人”三级产教融合管理平台和“学校理事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合作项目理事会/管委会”三级产教融合运行平台,创建紧密对接区域交通产业链、创新链的“职教园”“职教集团(联盟)”“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综合实践基地”六大平台。

图2 “161”产教融合建设与管理平台

三是构建校企“五协同”育人平台。依托产教融合建设与管理平台,校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同实施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是打造“一个支撑”平台。基于校企“五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技术技能服务支撑平台,为区域交通产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并反哺教育教学,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和区域交通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区域交通产业注智赋能。

五是构建“四链融通”系统。基于“双主体、八平台、五协同、一支撑”四个环节构建精准对接新机制、协同育人新机制、利益共享新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贯通,使教育链驱动人才链,人才链服务产业链,产业链迸发创新链。

2 基于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能力分析系统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

船政学院始终坚持把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作为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提升服务区域交通产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建立基于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能力分析系统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能力分析系统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

“十三五”期间,船政学院立足交通,主动调整专业布局与结构,确保人才供给与区域交通产业企业需求相适应[2]。瞄准“福建省交通强国先行区建设”“福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建设”“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战略,紧盯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把握区域交通经济发展脉络,主动对接海洋运输、交通土建、通用航空、轨道交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汽车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交通安全等产业发展,确立“守正创新、突出交通特色”的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和集群化建设发展思路,用区域规划、产业发展、企业需求、院校同比、就业报告等数据说话,通过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能力分析,精准定位,精减交通特色不明显、发展目标不明或办学水平不高的专业,实施专业设置“市场化”改革、专业建设“数字化”改革、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改革,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新增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通用航空航务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救援技术等17个专业,停招食品营养与检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应用英语、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33个专业,年招生专业数控制在40~45个,交通运输相关专业招生规模达到年招生计划的85.3%,专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以航海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两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以交通土建、汽车运用与智能技术、通用航空、轨道交通、交通运输服务、机械与智能制造及信息技术与智慧交通为支撑的九大服务产业、特色鲜明的“海、陆、空、轨四位一体”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专业集群发展体系。

3 新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模式的构建

3.1 建设新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对接福建省交通运输行业典型产业或其集群,对接福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群或产业链,聚“政行校企研”五方资源,“校地合作模式”:与南平市武夷新区管委会共建“武夷新区职教园”,与顺昌县人民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福建省消防救援总队共建消防救援学院;“校行企合作模式”:与区域内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共建汽车职教集团、物流职教集团、船舶职教集团、通用航空产教联盟等4个职教集团(联盟);“校企合作模式”:与新奇特车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新奇特汽车产业学院;“国际校企校合作模式”:与匈牙利摩根斯达集团、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共建通用航空产业学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厦门海沧产业招商服务有限公司共建融合区域产业“中高职贯通”“一体化培养”的海沧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校企企合作模式”:与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共建中国通号产业学院;“政行校企研合作模式”:与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研究机构共建航海技术、交通安全与环保、交通土建智能建造、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现代智慧物流、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智能交通与信息安全、新型交通211领创园等10个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区域交通运输行业典型产业或其集群知名企业共建合作,共育福建省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与区域交通骨干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50个综合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同育人、精准服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3.2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完善需求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校企协同构建“1+X”证书制度下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实现课程内容与标准规范、工艺规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深化“引企入教”,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携手,合力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面向在校学生、行业企业一线员工、社会成员开展形式多样的高质量职业培训。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育和引进区域行业权威、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担任专业带头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聘用企业业务骨干、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担任产业导师;有计划地派遣专任骨干教师到产业企业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4]。

3.4 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服务平台

校企共建共建产学研用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共性问题、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科技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4 结束语

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是“产教真正融合”,核心在于产教双元主体、精准对接、协同育人、利益共享,关键在于既要做好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要实现微观层面的具体落地。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基于“双主体、八平台、五协同、一支撑”的“四链融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将学校教育教学与产业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使学校与产业企业之间交融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区域交通产业注智赋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校热、企不热”的局面。但产教融合的路还很长,任务很艰巨,需要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将学校事业发展与区域交通产业需求相结合,探索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新模式。具体要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机制,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办学项目。

猜你喜欢
产教交通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繁忙的交通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小小交通劝导员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