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鼓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2021-12-16 14:29徐海宁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体会传承创新

徐海宁

摘要:司鼓在戏曲表演艺术中十分重要。多年來,诸多老一辈的艺术家致力于舞台伴奏并悉心钻研,使得司鼓艺术成为戏曲音乐的重要学科。我从学习司鼓,现就如何指导好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鼓师,并将所学司鼓技艺酣畅淋漓地运用在舞台上谈一点个人教学心得。

关键词:司鼓;传承;创新;体会

司鼓在戏曲表演艺术中十分重要。多年来,诸多老一辈的艺术家致力于舞台伴奏并悉心钻研,使得司鼓艺术成为戏曲音乐的重要学科。如何指导好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鼓师?首先戏曲伴奏专业学生都有一定戏曲打击乐基本功,选择司鼓专业后先要求他们学习和巩固大锣、小锣、铙钹等基本技能,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能很好地驾驭板鼓,驾驭不好板鼓如何谈指挥好整支乐队呢?首先,教导每一位学生开练前必须要有端正的坐姿,头、颈、胸、腰取直,放松,呼吸自然。如哈着腰,耷拉着脑袋,没个精气神,一点“范儿”也没有,肯定是练不出咱们司鼓之韵味,达不到意境。所以,往鼓后一坐,首先要坐出气场、坐出乐队指挥的精气神。

一、重视基础学习

有了正确的坐姿,再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示范他们右脚、膝盖摆放的位置,调节好鼓架高低,开始练习挎板、持箭。规范好学生的双箭、单箭的手式及击鼓、打板的位置,才能开始手腕敲击练习。首先告诫学生的是,在初期敲击练习中没有快慢和强弱的要求,按照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敲击,以练手腕为主。万事开头难,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持箭落鼓僵硬,腕和指之间不能相互协调。司鼓和众多学科一样,没有一学就会并能熟练运用的,必须付出努力,做为施教者,要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展开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手腕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正确持箭方法,可以很好的依靠手臂带动手腕关节传感于手指,合理、顺畅地扬腕、立手、抬箭,双箭交替直下击鼓,这样就避免产生僵硬感。要强调的一点,不能只着眼于腕子手指灵活就行了,同时,还要指导好学生找准着力点——鼓心,以及支点的重要性。

当学生初步领悟了击鼓的概念之后,将进行挎板练习。挎板看似简单,但要熟练演奏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演练,手把手指导,让学生熟记左手摇动、握板、挑绳,以及“底板”、“盖板”撞击点的精确位置等几个重点要领,保证击板方法无误,才能发出最佳板音。通过勤学苦练得以此两项技巧娴熟后方可展开单箭挎鼓合练。板鼓学习中单箭挎板是非常重要的演奏形式,演出中运用广泛。要想日后领奏锣鼓、唱腔、念白、曲牌、数板等,必须掌握好单箭挎板这项高超技艺。课上的授教,课前准备、课后指导实践都是培养司鼓演奏人才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科为特点,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最大能限度施展自身的特长,演奏水平得以提高,备课是前提条件之一。基本功训练是课后需要完成的训练,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后的训练直接影响到回课的质量以及教学的进度。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彩排,有些在课堂上没有发现的问题,会在排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艺术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司鼓教学成功与否,与课前的准备,课后的练习、排练是分不开的。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后,就要指导学生如何融入与演员的配合当中。司鼓与打击乐合奏的锣鼓也好,与京胡、笛子、唢呐等乐器的配合也好,最终都是为了配合演员在舞台上各种形式的表演。戏曲演员的表演形式可以用“唱、念、做、打”来基本概括,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也就是在这四个字即四类表现手段上作文章,不论哪种形式的配合都离不开锣鼓点子,锣鼓点既是司鼓的表现手段,又是与演员交流的工具。

二、了解了锣鼓的性能与用法

学生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就了解了锣鼓的性能与用法,扭丝是开散板的,紧锤是开快板的,四击头主要用于演员亮相的等等。一旦进入实践学习,或彩排演出中,他们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入门。戏曲现有的锣鼓点子从名称来看大约有一百多个,每一种锣鼓点有它的主要作用,然而锣鼓点本身又存在许多变化,比如一个急急风,它的各种开、收法以及中间的变化不下十余种。戏曲锣鼓又有“一点多用”、“死点活用”等等说法,这些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舞台伴奏实践和细心的琢磨、学习,把锣鼓的性能与合理运用结合起来。为什么跟学生要强调舞台实践的重要,因为在戏曲舞台上,所有锣鼓的运用、变化,都是由于演员表现人物的表演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告诫学生们锣鼓的演奏如果离开了演员的表演就失去了伴奏的主体,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做为司鼓老师就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好每一次排练、彩排和演出的机会,进行好“传、帮、带”,只有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积累丰富的剧目伴奏经验,才能真正掌握锣鼓的性能。并指导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对剧情的理解,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对剧目进行的启、承、转、合进行阶段性的扩展和烘托,从而达到衬托戏剧人物的目的,渲染剧情,产生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力度的对比和变化,在演奏时一味地追求锣鼓的强烈音响,一旦离开了剧情的需要,只会使锣鼓变得刺耳和令人生厌。所以,一定要立即纠正并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教导学生铭记锣鼓的力度对比这一重要手段,在演奏过程中控制好“轻、重、缓、急”,要从剧情出发,为人物服务。

三、刻苦的基本功训练

在司鼓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刻苦的基本功训练、乐器配合训练、演员配合训练外,还要重视唱、念基本功的训练。唱腔、曲牌一定要会唱,锣鼓点要会念,当唱、念有了“味儿”,演奏才能有“味儿”。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每当接触新剧目,都有相应的曲牌课。有个别学生对曲牌课、唱腔、过门练习往往不够重视,错误地认为只要掌握好司鼓技能即可,怎么唱好戏是演员的事,以至于演奏时达不到水乳交融之境界,所以要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知晓唱腔、曲牌、过门等在剧目中的重要性,要想打得好,必须唱得好,经常做到“曲不离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和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更能在日后的演出中将司鼓演绎的得心应手。学生在司鼓学习中,需要学的东西太多,需要懂得也太多,如演员的身段表演、武打动作、念白气口、刀枪把子等必须要熟悉,就是拉幕的时间、速度、演员的扮相也要熟悉,因为都离不开锣鼓,开大幕要用,开、闭二幕也要用,上一场下一场气氛的衔接等,而这些锣鼓承上启下,必须要做到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体会传承创新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