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琪
摘要:严复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翻译家,其译著以及翻译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近百年来翻译界对于其翻译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信、达、雅”的诠释,本文将着眼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以严复的《天演论》译本为例,说明其翻译实践实现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强调的三大原则的平衡和统一。从而拓宽大家对严复翻译思想的认识,从历史的高度更为客观更为全面地认识翻译家严复及其翻译思想。同时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原貌,为目前我国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些许有益启示。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功能主义;翻译观
一、概述
《天演论》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译著,是严复最有名的著作。英文原作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托·亨·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年)1893年5月18日在英国牛津大学谢尔德兰剧院(Sheldonian Theatre)所做演讲的讲稿,英文原名为Evolution and Ethics,根据字面意思应直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结合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严复处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天演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篇议论政治的文章令人拍手叫好,因此从他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很好地迎合了那个时代旧文人和知识分子以及封建士大夫的阅读习惯和口味。作为中国近代最早一批接受西方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严复用西方思想宣扬变法,致力于通过翻译启迪民智,激励国人,救国图存。
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为着眼点,以严氏《天演论》译本为例,深入分析其在三大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层面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对原文文本功能的转化以及译本文本功能的实现。从功能视角下来探讨严复的译作,可以从历史的高度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他这个历史人物和其翻译思想。
德国翻译评论家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最开始明确提出功能翻译理论,她强调翻译批评应当根据全文和译文彼此之间的关联,重视文字作用,进而将文本作用上升为翻译批评的一个规范。另外卡特琳娜·赖斯将文本分成三个种类: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在她来看,译者应当依据种类不同的文字,灵便地采用不一样的翻译策略和方式。卡特琳娜·赖斯的门徒汉斯·弗米尔(Vermeer)摆脱对等翻译理论的拘束,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主体基础理论是目的论。翻译界认为目的论的聚焦点取决于翻译活动的目的,翻译目的充分发挥着主导地位,它决定了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对策。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性原则、忠实性原则三大原则。汉翻译目的论的基础原则根据这三大原则获得非常好的阐释,译者要明确:目的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为先要原则,而衔接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都服务于目的性原则。
目的论认为,支配所有翻译活动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目的原则”,这意味着译者进行翻译实践时,应以译入语读者期望的方式针对语境和目标语言文化开展实践活动。翻译活动要实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实践,即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活动可以有多种目的,这些目的可分为三类。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目的”是强调翻译的交际目的。因此,译者必须在指定的翻译语境中阐明其具体目的,并决定为此目的使用哪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实践,意译,直译或介于两者之间的翻译。连贯性是指翻译必须遵循语内连贯的原则。这意味着翻译是可读的且可接受的,这使译文读者可以理解并且接受目标语言文化和使用目标语言的交际环境。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不仅要流畅连贯,而且要考虑目标读者可以阅读并接受,还要充分考虑其知识水平。忠实性原则也称语际连贯原则,它要求翻译与原文本语言保持特定的关系。译者理解原文本的方式以及翻译任务的目的将极大地影响翻译的准确性。为了实现忠实性原则,译者必须准确地翻译原作者在其针对目标读者的作品中想要传递的大量信息和观点。
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媒介,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功能主义首先作为一种广泛被认同的翻译策略,它认为翻译是涉及多元主体的交际活动,赋有多个层面的交际意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或照搬照抄。其目的就是对译者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希望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能够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信息类文本注重译文传递信息的效果和满足读者的期待,译者大多会高度重视文化束缚,语言规范以及读者需求,在翻译过程中时时刻刻恪守这些准则。即不拘泥于原文的限制,同时又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原作的表意充分确切地表达出来,确保读者能够充分理解译文和译者想要表达的内涵,从而很好地达成译者预设的翻译目的。從这个角度而言,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信息类文本中是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这也恰恰将译入语目的性的重要性凸显的淋漓尽致,启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主导性作用。传统的翻译观是以原语作为中心,它要求每个译者机械死板地作为“没有灵魂和感情”的翻译机器,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实践,将高度忠实于原文作为翻译好坏的标准,最终翻译出来的译作只能是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二、《天演论》中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在本质上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从而实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因此,翻译行为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功能翻译理论都将被赋予独特的意识形态烙印。从这个层面来看,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人际性和跨文化性三种行为特征,并且受到许多一系列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传统语言规则、情境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天演论》的翻译,严复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恪守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追求翻译目的所决定。而翻译目的受到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并且最终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角度这个层面来看,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基本上践行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性原则。
1.对原作书名的“改写”
就书名的翻译来看,严复对于《天演论》书名进行了删节处理。《天演论》英文原著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牛津大学举办通俗演讲时散发的小册子,原名为《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 and Ethnics),后经整理成书。《进化论与伦理学》认为万物都是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不断演进。但赫胥黎他本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法则只适用于生物界,而对与人类社会并不适用。人类社会不仅要遵循自然进化的客观规律,更要遵守伦理道德。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赫胥黎很好地继承了他的这一理论。但赫胥黎大胆质疑达尔文进化论关于人类伦理进化的观点,严复深刻反驳了赫的理论,在翻译《天演论》时添加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张,认为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进化观点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而严复却更赞同普遍进化论,给了这本书一个全新的名字,将Evolution and Ethnics译为《天演论》,实际上只选取了“Evolution”这部分,而省去了“Ethnics”,省略了伦理学这部分,他结合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势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救国保种的呐喊,敲醒了国人不进则退亡国亡种的警钟!其思想像野火一样蔓延,影响着整个中国。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说:“此书旨在自强保种”。将严复作为翻译主体的政治目的和翻译意图凸显的淋漓尽致。
2.对原作结构的“改写”
严复不仅对原作书名和内容进行了“改写”,而且对原作结构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动。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nics最初于1893年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纽约出版,根据字面意思可译为《进化论和伦理学》。1894年在伦敦Ma再版,改名为Evolution and Ethnics and the Other Essays。正文做了一些改动,增至五个部分。严复在翻译赫胥黎原著时只选取了1894年版本的前两个部分。《进化论和伦理学以及其他文章》原文分导言和正文两部分,导论标明15节,严复采用罗马数字对其进行标注,第二部分正文则未标明分节,只是根据文意以空行区隔为9节。由于这种文章结构显然和封建时代传统的文章写法截然不同,严复便从结构上对原作做出了很大的改动。
翻译界评价严复的《天演论》是《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节译和意译版本,《导论》和《讲演》部分分别有四节和十一节没有进行翻译,每节分译文和案语两部分。严复将十八篇导言作为卷上,将论十七篇作为卷下。他在《天演论》中还增加了“篇目”页,即目录页。除此之外,他还根据自己的概括和归纳为每篇做了篇名,如“导言一 察变”“导言二 广义”等等。这一做法不仅恪守了封建社会旧文人推崇的传统文章写法,符合中国文人的阅读习惯,而且形式上也很好地迎合士大夫阶层的口味。
3.对原作内容的“改写”
严复不是简单采取纯粹直译的翻译策略,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局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严复在整本书中主要采用了意译,追求归化而且灵活运用增加评论、加案语,删改等各种翻译策略,根据统计,《天演论》一共附带了29段按语,有些按语的篇幅非常长。因此我们可以说严复是在进行二次创作,其在翻译实践中完成了大量的“中国化”工作,充分迎合中文读者的阅读口味和思维习惯,极大地增强译作的现实感,有利于达成其翻译目的。除此之外,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还会刻意改写原文本他不认同原作者一些内容或观点或是无关宏旨的内容。在思想内容方面,与赫胥黎原著相比较,《天演论》最大的差异在于其不认同核赫胥黎Evolution and Ethnics阐述的伦理观,因此严复在书中巧妙地用社会达尔文主义阐述其伦理观。
其实严复有留学的经历,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了解并且接纳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的观点。当他了解到Evolution and Ethnics阐述的伦理观时,他一直信奉的世界观与之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严复并不认同“演化只适用于生物界”这一说法,并且在书中巧妙地用社会达尔文主义阐述其伦理观。严复的这种选择体现了将其翻译目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给国人敲响“救国保种”的警钟,挽救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冯友兰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严复:“严复翻译《天演论》,其实并不是翻译,而是根据原书的意思重写一过。文字的详略轻重之间大有不同,而且严复还有他自己的案语,发挥他自己的看法。”(冯友兰,1982:100)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严复翻译《天演论》其实不是为了简单宣扬赫胥黎的相关学说和观点,而是旨在通过《天演论》来“达译者(自己)之旨意”。
三、结语
我们可以从严复的翻译实践得知,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所服务的對象决定着其译著的内容和形式,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翻译的《天演论》符合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要求,因此严复主张的三字翻译标准理应受到一代又一代译者的理解与尊重。尽管其在翻译实践中并没有时时刻刻严格地恪守这三字标准,但严复对于其翻译事业的用心付出和兢兢业业的精神可见一斑。作为一名MTI的研究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应该利用好科技网络资源,结合历史背景,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及其翻译思想,并在自身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借鉴学习,灵活地运用严复的翻译思想。
参考文献:
[1]严复.天演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高惠群,乌传衮.翻译家严复传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贺麟.严复的翻译[C]罗新璋编.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53,160.
[4]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6.
[5]仲伟合.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1(3):48-50.
[6]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