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晴:现任江苏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理事、江苏省公安作协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红流苏》《警察恋》,中短篇小说集《冬雪无忌》,散文集《金陵手机》,古典诗词赏析专著《花落花开人世梦——<红楼梦>里的诗和词》,当代公安实力作家作品精选丛书《跨国遗产继承案——许丽晴探案作品精选》。国画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专业性展览并获奖。
以前只知道许丽晴是从事公安工作的,不知道她对文学会如此热爱,直到看到她接二连三地出版作品,后来还有画作上的频频建树,这才知道文艺的种子早在幼小心灵里种下,经过岁月的浇灌,时光的磨砺,现在已经逐渐长成大树。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与人的最大差距在于业余时间的利用。鲁迅先生也说过,他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罢了。许丽晴在工作之余,带着自己的梦想在心灵时空里遨游,尽情撒开自己的兴趣大网,不断探索,努力发挥自己的禀赋,实现自己创造性的生存。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只有做得到,才能看得到。我们因此看到了她许多可见的成果,也逐步了解了这背后许多看不到的代价。
她从基层警察做起,21岁时就做到了某派出所的副所长,可谓年轻有为。一路走来,不同工作岗位的锻炼、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彩的职业生涯,以及警察、作家、画家、女儿、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的叠加,打开她的社会视野和生活的半径,为她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反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套笔墨:文学创作
近年来,许丽晴著有长篇小说《红流苏》《警察恋》,中短篇小说集《冬雪无忌》,中篇小说《家事艰难》《公房苦旅》,短篇小说《太阳下的露水》等,许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有迹可循,打击犯罪,匡扶正义,扶正祛邪,无怨无悔,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职于行,颂责于文,她认为这是自己的担当,也是自己的职责。她想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追踪时代发展,及时反映生活,突出与时俱进,用理想和信念之光,照亮公平正义之途,塑造人物,影响读者,也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同凡响的职业视角。职业习惯造就她对许多案件有着超乎寻常的文学敏感,总能在司空见惯中发现蛛丝马迹,追根寻源,理出头绪,进而形诸笔墨。她写了很多案件,但并没有就案件写案件,总是把案件放在社会大背景上,通过严谨的文字,记录真实生态,体现案件特点,弘扬法治力量。《跨国遗产继承案》通过一笔来自日本的巨额遗产,照见了那些别有用心者的各种丑态,但阳光必然要穿透云层,公平正义不会迟到,即便迟到也会来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法定遗产继承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件,塑造了许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的公安干警的英雄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骨语神探贾东涛、铁血刑警封东磊、网安大队长周游等;《南京青奥会纪实》更是塑造了一大批公安干警的集体群像。作者不仅采写了传统刑事犯罪的案件,还揭示了现代网络新型犯罪的特征,《“北极星”APP的末日》写的就是一款非法侵入、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工具的诈骗案件。为了凸显案件身临其境的真实性,作者竭尽所能,分别通过第一人称、日记体、时空交叉等方式,努力还原生活真实状态。这是她孜孜以求的写作目标,通过这些作品,应该说,她的想法实现了,也做到了。
不落俗套的巧妙剪裁。许丽晴受邀撰写了报告文学《现在到永远——南医大女生被害案侦破全景纪实》。这是一起震惊江苏乃至全国的恶性案件,28年后最终告破,罪犯伏法。因为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同时案件本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和波云诡谲、迷雾重重的悬念感,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应该是一种极度的考验,作者对此尽心尽责,她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打击犯罪、维护公平正义的主旋律,在作品中安排了三条线索:一是被害人林俐及其家人,二是犯罪嫌疑人麻繼钢及其家人,三是负责侦破案件的公安干警。我看完作品后,觉得在作者安排的这三条线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作者的采访线索,它贯穿整个作品,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剪裁,把每条线索切割、打碎、分段,然后重新组装、插入、闪回,在波澜起伏的情节悬念中不断还原抽丝剥茧的侦破过程,三条线索前后组接,遥相呼应,波澜起伏,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高潮不断,惊喜连连,作者以自己的身形不断穿插,不停地调转视角,通过受害人、犯罪嫌疑人、公安干警三个角度不断接近事实真相,刻意制造吸引目光的前置条件,创造一个个易攻难破的假象,不断突出艰难指数,肯定发现,然后又否定发现,否定发现之后又有新的发现,令读者在阅读中逐步认识到侦破案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看到许多公安干警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精神。
不爽累黍的灵魂图景。《红流苏》是一部都市情感小说,透过作者的笔墨,读者从中看到了都市人情感上前所未有的风景。作者通过坚持不懈的观察与追问,展示了人物命运与生活的交集轨迹,写出了人性最深刻的部分。作者用灵魂的拷问直接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因此心理描写占据了人物描写的很大篇幅,体现出作者一直以来强于心理描写的写作特色。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物心理一点一滴的变化、一丝一毫的躲闪,洞悉内在的情感脉冲。
不折不扣的细节刻画。我曾经认为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在看了许丽晴的多部作品之后,觉得应该是没有精彩的细节,就没有精彩的文学。许丽晴笔下到处都是雨后春笋般的靓丽细节,鲜活生动,冒着热气,沾着露珠。公安干警在侦办过程中对作案动机、作案地点、作案工具等锱铢必较,对实施抓捕、现场取证、物品扣押、突击审讯等细致入微,对于区分罪与非罪、功与过等细细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可以说就是这许多微不足道的细节撑起了惊心动魄的侦破历程。在家庭生活的描写中,也是细节决定成败。女儿在成长阶段遇到了难题,母亲对她的电话十分敏感,只要铃声一响,就会从人群中抽身出去,换个僻静的墙角打开机盖(《雨季》);妻子至今还保留着与丈夫曾经的一百多封两地书(《怀念写字》)。不同的作品都有不同的细节,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这些细节就像许多恒星共存于一个星系,在整个作品体系中,互相配合,互相映衬,把各种散乱的光点整合成作者审美兴趣的焦点和个人风格的亮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随处可见的支点,读者才能够瞬间撬动作品的整个世界,一目了然,一望见底。
不拘一格的语言特色。面对波澜壮阔的时代,面对刀光剑影的斗争,面对激情燃烧的岁月,面对热泪盈眶的故事,作者的语言风格萦绕在身手心意之间,呈现出与情节节奏交相辉映的生龙活虎。长短句、问答句、单复句,隔行,分段,省略,毫无顾忌,无所不用,能言简意赅的绝不烦琐,需要大张旗鼓的也绝不吝啬。其实,事实的世界与语言的世界有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这就需要作者根据作品的不同要求去精心填平,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语言,不同作者有不同风格。语言的特色来自对语法逻辑的敬畏和信任,更来自对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尊重和贴切,关键是要让语言在最能贴近事实的地方展现出审美的魅力。我们知道表述的世界永远是残缺的世界,写出来的文字就意味着一种规定性,代表着某种程度上对读者的限制和约束,但语言更重要的功能,还在于对读者的引导和启发。许丽晴通过栩栩如生的语言,塑造出一系列文学形象。这其中许多确定性的语言还暗含着不确定的东西,作者意在不断编织背后隐秘的空间秩序,所以常常会欲言又止、意在言外,因此非常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许丽晴习惯于提炼和升华生活细节,充满哲学思辨,不仅使语言呈现出一种充满想象的叙事,也因为巨峰突起,更能代表一种跨越文本边界的生命方式。“警察不仅是一种职业形式,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职业精神和内涵。”“说到修行,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提供修养、约束德行。”“有时,舍弃一些东西,往往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人生也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许多真知灼见都是顺理成章地表达,水到渠成,顺流而下,在提升作品高度,拓展人性深度,感受人间温度等方面,都给人以登高望远、目及无穷的审美感受。
第二套笔墨:绘画艺术
许丽晴自幼研习国画艺术,曾在天津美院山水画高研班深造,先后问师于徐里、周京新、高云、薛亮、杨耀宁等名师大家,并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近年来,她的山水画作品先后入选许多全国美术专业性展览。中国山水画和古代思想的互证非常紧密,中国哲学有史以来就寄情山水,道家把人自然化,儒家把自然人化,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进行了特别强调。中国山水画肇始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代表着中国文化物我统一、厚德载物的历史沉淀。许丽晴涵养其中,得之于目,会之于心,应之于手,从蹒跚学步到风生水起,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
注重“广大精微”。她的《山色空濛春意浓》,远山近水在雾蒙蒙的一片中昂扬着生机勃勃的春天,远处可以看到山脉绵延,无限的阔大,近处山脚下的红瓦屋宇,山泉凌凌,小路弯弯,如果再放大些,里面还有人,包括树的苍翠、水的波纹、山的皱褶都清晰可见……记得清代大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中说过:“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历来对于山水画家的主张和要求,要画活山水,赋予山水生命,就要熟稔山川景物,通过记忆感受、理解、融汇、贯通,把自然山川变为胸中丘壑,即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许丽晴平日里非常注重观察和积累,厚积薄发,博观约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致广大而尽精微”,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努力让心思浩茫连广宇的志趣,能够在咫尺画幅中得到尽情呈现。
注重“应物象形”。人们对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像,不仅形似,更要神似,具体说来就要达到“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四种状态,前三种状态基本代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把心、眼、耳以及整个身体面对自然敞开,放松或痉挛,在与世界的共振中,形成自己独辟蹊径的创作角度,但“可游”就不只是可以游览,而应该是庄子《逍遥游》的那种可“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是心无所待即可飞仙的感觉,是“沉浸式”的那种心灵的呼吸方式。所以从许丽晴的山重水复、重峦叠嶂、云腾雾绕的画作中,我们能够看到画家仿佛视通千载、心游万仞,“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表面上是在注重应物象形、惟妙惟肖,事实上是在建构一种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的融洽关系。《蓝色梦幻》《青山假日》《梦境悠然》《苍翠远岫》《松林晴云》等,通过“高远、深远、平远”和“阔远、迷远、幽远”的构图,使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变得无限阔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因而画面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深邃妙远;《峡江晴明》的江水蜿蜒而来,滚滚东流,如果我们是在江之头乘船到江之尾,这时就一定会有那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丹峰彩霞》的山坳深处有几处人家,充满着无尽的诱惑和无边的想象,我们仿佛看到这些人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动景象。
注重“气韵生动”。中国山水画造境,讲究气韵生动,即所谓形神兼备、物我交融之形象存乎一心。对于这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前者以我为主,以伦常为悠游所在,陶然其中而无往不适,四时佳兴乐与人同;后者则以无我为主,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纵浪大化,澄怀观道。在我看来,其实两种境界并不矛盾,有我之境也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也是有我之境,只有主次之别,没有有无之分。许丽晴深知其中三昧,通过诗情画意物化自然山水,每每都能透视出人生的态度与人格的气象。《清莲·吉祥》所描绘的那种“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感觉,幽微玄远,闲静清绝,仿佛超越了时间之维的恒道之思与恒道之观;《绿屏》中诸般远与近、内与外、深与浅的图像秩序,关系着更宽广的心灵秩序;《清莲》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劲头和《风荷花》中生机勃发的景象,伴随着混沌荷塘中的光点,跳脱淤池的花叶如星子、焰火,悄然潜在池底的游鱼,似在张扬着冷眼静观的情绪,它们各处其位,各得其所,在笔墨秩序中凝为一种“水上世界命运共同体”,欢乐的气氛,生命的气息,一以贯之,绵延无尽;《红绣》粉白浅紫、鲜红深黄恣纵地盛放于纸面,亦热烈地闯入人心头,俯瞰是一束花,抬头却是一整个的春天……
注重“随类赋彩”。泼彩是国画的一种画法,也是写意画的一种,是把调和适中的国画颜料大胆地泼洒在宣纸上,这种技法的独特表现形式,使中国画锦上添花、姹紫嫣红。许丽晴泼彩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统,通过自己独居性灵的随类赋彩,给作品注入了灵魂与生机,举凡阳刚之美、含蓄之美、意象之美、抽象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霞峰云霁》《霞染翠峰》等通过精微柔韧的笔触转换主体视角,悄无声息地揭示着遮蔽与显现的微妙关系,淡淡的色彩暈染着静谧的时空,既有氤氲的暧昧,又有锋利的边界;《江帆》让我们看到自然与心灵或许只隔一线,海天之间涌动着风吹帆动的视觉冲击,也弥漫着追思辽阔与叩问心灵的思想深度。
第三套笔墨:《红楼梦》诗词鉴赏
许丽晴从小就对《红楼梦》就有一种偏爱,她至今记得,还在小学的时候,全家人住在防震棚里,她唯独带着的一本书,就是《<红楼梦>诗词选注》,那就是她最初的红楼世界,也是最初的诗和远方。多少年后,她与同样是“红迷”的表姐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读《红楼梦》诗词的愿望,于是一拍即合,共同编著了《花落花开人世梦——<红楼梦>里的诗与词》。
纵观整部《红楼梦》,共有81首诗、18首词,除此之外,还有18首曲、1篇赋、3首歌、1首谚、4篇偈语、1首谣、1篇赞文、1篇诔文、13首灯谜、11首诗谜、1首曲谜、16首酒令、7首牙牌令、1篇骈文,以及建筑陈设上的楹联匾额等。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说:《红楼梦》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他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和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红楼梦》诗词的解读不仅要对诗词本身非常熟悉,还要对《红楼梦》非常熟悉,甚至对《红楼梦》产生的背景以及当前对《红楼梦》的研究非常熟悉,作者在书中对诗词的布局以及内含意蕴都有着细致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只有全面把握,知人论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才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红楼梦》诗词的意境。该书分为阅读、注解、译文和鉴赏四个部分。就体例来说,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阅读部分依据主要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新版本,此书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版本由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程伟元、高鹗所主持刊刻,名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参照的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由此可见作者对版本的权威性高度重视,好中选优,优中选优,为诗词的鉴赏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注解部分参照和对比了许多流行观点,选择对那些建立普遍共识、已有定论的成果进行解释;注重准确性,是两位作者的第一要义。
译文部分尽量还原诗词原意,特别是对那些隐喻结构和命运安排的悉心诠释,更是作为重中之重。
该书最精彩的还是鉴赏的部分,看似风不动却心动,心动风也动,因为这个部分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和独到的审美眼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也因此有了驰骋疆场、纵横捭阖的用武之地。后来许丽晴在《文艺报》上著文《终结的遥远》,全面谈了自己对《红楼梦》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够觅诸那些不应被忽略的心灵图景与记忆褶皱。
莎士比亚说,人越是付出,越是富有。这些年来许丽晴通过多种笔墨输出了很多,也日渐丰富了自己。书写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怀,因为热爱着热爱,所以坚持着坚持,真诚希望她在今后日子里,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张永祎: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江南文化学者,曾受邀做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明之旅》栏目,讲授“梦里水乡江南镇”。著有《与我有约》《水做的江南》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系江苏省首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获得者。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