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区:教育“生态圈”赋能城乡均衡

2021-12-16 07:53刘芬
科教新报 2021年43期
关键词:生态圈城乡教研

刘芬

2016年,湘潭市雨湖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7年,获湖南省“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优秀等次(同类地区排名第一);2018年,化解大班额成效显著获省政府1000万元奖励;2020年,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现场会上,雨湖区教育生态圈作为典型经验推介……

这组漂亮的荣誉展现了雨湖区构建教育生态圈以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

成绩的取得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久久为功的厚积薄发。看雨湖区“1+1+1教育生态圈”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积极效应——

把校园打造成乡村最美的风景

10月中旬的天气秋高气爽,汽车从雨湖区城区出发,沿蜿蜒的水泥路行半个多小时,便到了位于鹤岭镇的仙女中学。

这所农村学校的配置丝毫不逊于城区优质学校,校长沈伟带记者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崭新的4层小学教学楼、明亮温馨的宿舍、高标准的运动场、现代化的实验室及功能室一应俱全。沈伟边走边介绍:“近几年,我们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农村学校学生数不如城里多,但配置比有些城区学校还要好。教室都安装了希沃白板、护眼灯,寝室有独立的卫生间、热水系统,还安装空调呢!”

这场“翻天覆地”变化的机遇来自于2011年雨湖区行政区域规划调整,原属湘潭县的鹤岭镇(原响塘乡)、姜畲镇划至雨湖区,使得雨湖区农村面积占总面积的60%,农村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的60%。

办学条件“城强乡弱”、学生人数“城挤乡闲”、教学水平“城高乡低”,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为了消除城乡壁垒,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雨湖区提出了建设“1+1+1(强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育生态圈”的思路。

雨湖区委、区政府将建设重点转向两镇,与仙女中学一样,清联学校、源湘学校、稠泉学校、柴山学校等一批农村学校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硬件达到了与城区学校同等标准。

近年,1.5亿元投入,学校成为了乡村最美的风景,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造福更多的农村孩子。

让琅琅书声成为乡村最悦耳的音符

教育城乡均衡既需夯实“硬件”,也要优化“软件”。8个小学教育生态圈、3个初中教育生态圈,通过以城带乡、以强扶弱谱写了雨湖教育城乡和谐共生的华美篇章。

每周三的网络联校课堂是柴山学校、稠泉学校孩子们最期待的。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风车坪建元学校生态圈采取同一学科持续推课和骨干教师推优课相结合的模式,让柴山学校、稠泉学校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联校与建元学校的学生同上一堂课。“建元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给我们上课,还可以喊我回答问题呢!”信息化平台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感受了不一样的课堂。

在以建元学校为龙头的风车坪建元学校生态圈内,湘锰小学、长城中学、稠泉学校、柴山学校、桃园路学校在管理模式、教学教研水平上都得到了飞速的优化和提升。建元学校每学年派出20多名骨干教师在圈内送教,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两年共102对教师结成师徒。

作为“湘潭市阅读特色校”,建元学校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其校本课程“绘本+心理成长”也在生态圈内各校积极推广,师生共享阅读之美,校园内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阅读达人。教师戴丽曾给稠泉学校一二年级孩子送去一堂数学绘本课,“ 我现在仍记得,课堂上孩子们发光的眼睛。”也是从那一次起,她明白了教育生态圈的意义。

仙女中学教导主任沈巧形容自己的成长之路:“以前的学习和教研就像没有舵手的航行,加入生态圈后才有了前进的方向。”她担任语文教学,学校仅5名中学语文教师,以前的教研活动大多在语文组内5个人进行。自打加入了湘锰中学生态圈后,圈内50名语文教师同时开展教研,集体备课、磨課,专业能力提升很快。“去年,我代表雨湖区参加湖南省“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还获了奖。”沈巧说,“如今,仙女中学有7 名教师加入了名师工作室。”

从“组内”到“圈内”,从“单打独斗”到“团体作战”,雨湖区“1+1+1教育生态圈”为城乡教育均衡注入了新活力。

“把学校打造成乡村最美的风景,让琅琅书声成为最悦耳的音符。目前,雨湖教育已实现了城乡基本均衡,下一个目标就是向优质均衡迈进。”雨湖区教育局副局长王红掷地有声地描绘着一幅雨湖教育新画卷。

猜你喜欢
生态圈城乡教研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