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宾睦新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过程,与其自身鲜明的特点相依存:它投世于内忧外患,背负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生活水深火热;正是由于其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无以复加,蕴藏着与生俱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性。他们的抗争与觉醒运动从无到有,与日俱增;他们的发展壮大和自为的革命运动,成为催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助产婆。
工人阶级的诞生与成长
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很大一部分较之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些,因而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些。”{1}工人阶级的诞生,是工业革命和机器大生产的产物。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辅以手工业和商业,“士农工商”的社会形态比较稳定。鸦片战争以降,英国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门户,列强在侵略蹂躏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香港、澳门、上海、广州、天津、厦门、宁波等通商口岸,由西方人创办的茶厂、缫丝厂、印刷厂、轮船运输公司、机器修理厂等新式企业,招收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失地农民,以及因受西方商品倾销而破产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得更早,是列国侵掠的受困人和见证者。
直面西方列强先进“器物”之强势,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官员,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随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采用西式枪炮,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对西方“器物”的優胜,有了进一步认识。由是,以“自强”“求富”为号,引进西式机器,开办西式企业,出现了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安庆机器局,1862)、上海洋炮局(1862)、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制造局(又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轮船招商局(1873)、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1878)、金陵制造洋火药局(1881)、津沪电报总局(1889)等官办或官督商办洋务企业,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企业也随之出现和发展起来。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工人数量渐次增加。据估计,甲午战争前50多年间,官办工厂40多家、工人47000多人,民办工厂100多家、工人34000多人,外国商人在中国开办的工厂约100余家、工人约34000人,总计有工厂240多家,工人115000余人{2};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外资工业企业23家,资本总额763.1万元,产均资本33.2万元{3}。
甲午战后加快了工人数量的增长。1895年,清王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投资设厂。欧美列强强行“利益均沾”,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开设工厂、修建铁路和开挖矿产,直接投资经营并掌握管理权的有滇越、中东、胶济、京汉、京奉、津浦、沪宁、京绥等铁路。到1913年,外资在中国兴建了铁路10000多公里,大型矿山20多座,加工厂增加到166个。1895年至1913年,10万元以上的外资工业企业136家,资本总额10315.3万元,厂均资本75.8万元。④外资经营的航运业和电气、自来水、公共交通等市政工业也有较大的扩展。此间,中国民族工业主要是煤铁开采业和纺织业,商办工业也逐渐增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工矿企业的工人计有60多万,加上海员、铁路工人共有100多万。1913年至1920车,在轻工业的23个行业中,新设厂675家。甲午战后列强加紧对华掠夺,加重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也增加了工人阶级的数量,无形中培养了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为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埋下伏笔。
一战期间加速了工人阶级的成长。由于英、俄、德、法等欧美列强忙于争夺殖民地和霸权,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无形中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数量随之猛增。1914年至1918年,纺织和面粉业,乘机迅速发展。以棉纺织业为例,一战前中外纱厂为31家,1914年至1922年纱布厂就有54家,其中1920年至1922年开设了39家。⑤又如发电厂,1912年约33家,1920年增至70多家,发电容量由12000多千瓦增加到29000多千瓦。⑥“据一部分不完全的统计资料以及对没有统计资料的地区或行业的估算,到1919年前后,全国共有产业工人约261万人。其分布情况大致如下:铁路工人16.5万,邮电工人3万,海员工人15万,汽车电车工人3万,搬运工人30万,中国工厂工人60万,外国资本家在华工厂工人23.5万,矿山工人70万,建筑工人40万。”⑦工人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集中在工商比较发达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工人占全国四分之一,1919年左右上海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工人。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除武力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全部工厂、矿山和铁路外,还乘机在上海、青岛、武汉等地增加工业投资,兴建了大批棉纺织厂。从1914~1921年的7年中,在华设立较大的厂矿有223家,这还不包括其在华掠夺的工厂,⑨工人数量由此随之增加。
长夜难明赤县天。受困外侮内患,于苦难中成长的工人阶级,逐渐磨炼成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奠定了自己的阶级基础。她们也在探求着救国和新生的道路,找寻着救国救民的引路者。
工人阶级在苦难中抗争
苦难孕育了工人阶级的抗争精神。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生活于社会最底层,“身受三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10}。早期工人的反抗方式比较原始,如破坏机器、抢劫库房、烧毁产品、与雇主吵闹、向官府告状等,表现出自发、分散、人数少、规模小、力量弱等特点。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抗争阅历和组织意识的增强,发展至数十人、数百人,乃至数千人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怠工或罢工。早期的罢工斗争,主要是谋求自身待遇的经济斗争。
随着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加剧,工人的民族意识也随之逐渐觉醒,并自发参与反帝斗争。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至1904年有工人反帝斗争30多次,1905年至1913年约70多次,1914年至1919年约120多次,其中1918年就有33次,1919年有67次。仅以罢工为例,自1870年至1911年,计105次,平均每年2~3次;从1912年至1919年5月共罢工130此,平均每年16次,就趋势而言,逐年增多,至1918年达30次。{11}其中,1918年有日期记载的罢工15次,总计罢工124日,平均每次8日多;1919年有记载的26次罢工,参加的人数达91000人。说明罢工的人数不断增多,罢工持续的时间也在增加。不言而喻,这是工人阶级的集体意识、斗争方式和斗争策略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为工人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
在辛亥革命期间,有工人开始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进而成为坚定的支持者。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会员约124名,有工人36人,占总数的29%。{12}次年兴中会发动广州乙未起义,有计千名港澳苦力工人参与筹备。1905年同盟会成立,翌年发动的萍浏醴起义,“起义者多煤矿工人”,并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13}1911年黄花岗起义,86名殉难烈士,有16名工人,比重最大。
武昌起义爆发,武汉“楚望台军械库工人,就与革命发生联系,工人群众替革命机关廉价收买子弹和炸药”{14}。保卫武汉战斗激烈,汉阳兵工厂工人为了保障革命军的军需供应,“日夜开工赶造备用”,“平时每日造枪六十枝,现加至八十枝,夜工倍之”。{15}为了阻断北洋军队增援武汉,160多名京汉铁路工人在余大猷的率领下,拆毁铁路,在东篁店以扳反铊,使得军车出轨,支援了武昌起义。武昌首义后,各地工人纷纷以罢工、游行示威、“暴动”等形式,响应辛亥革命。革命军光复上海之战,得到江南制造总局工人的响应和支持,攻陷清军的坚固堡垒。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东,广九筑路工人和部分居留港九、惠州的工人组成瀛字敢死军1000多人潜伏广州城郊,待命攻城。{16}11月上旬,锦纶行工人乘着粤省各界绅商团体在文澜书院集议,打出“广东独立”旗帜,高呼“广东独立万岁”口号,并组织20000多民众前往广东总督署请愿,要求两广总督张鸣岐立即宣布独立,与清廷脱离关系。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此见工人阶级在资产积极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运动中之一斑。
民国成立前后,以运动工人为目标的团体诞生,象征着工人的社会角色开始受到社会关注,也揭示了工人力量的日益壮大及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较早意识到劳动和劳动者价值的是无政府主义者。1911年11月4日,江亢虎将上年7月11日创立的“社会主义研究会”改组为“中国社会党”,在上海设立本部,于南京、苏州、长沙、天津、香港、东京、马尼拉等地设有支部,至1913年7月有支部400多个、党员50多万人。{17}该党与革命党人关系较为密切,宣言:“振兴直接生利之事业,奖励劳动家,劳动者,神圣也。农工各业,生命攸关……个人有分业,无等差。”{18}首次将长期被压迫受鄙视的“劳动者”,尊崇到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1912年4月21日,中国第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政党——中华民国工党宣告成立(总部是1月7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华工党社”,2月在南京、芜湖、苏州等地设立支部),发行《觉民报》为机关刊物。“正领袖”为担任过东方理汇银行买办并在上海拥有多家工厂股份的资本家朱志尧,“副领袖”是徐企文和谢月。宗旨是“改良工业、扩张国货、开通工人知识、灌输爱国思想”。经一年发展,支部遍及16省及海外华人聚集区,成员多达40万人。{19}该党名为“工党”,实际上是一个由开明资本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组成的团体组织,主要领导人无一人是工人。{20}其奉行孙中山民生主义理念,乃是有志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同盟会外围组织,它在为工人争取权益的同时,主张劳资调和、合力振兴工界,“于吾国工业前途不无裨益”。1912年6月,中华民国工党与中国社会党联合,宣称“社会党员与工业有关系者,同时为工党党员;了解并信从社会主义者,同时为社会党员”,“社会党或工党对外交涉,两党并力行之”。{21}1913年,工党作为革命党的外围组织,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徐企文因起义失败被俘牺牲,工党被查禁,基本宣告解体。这两个政党团体,虽然或多或少与工人有一定的关系,在工人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明确提出反映工人阶级诉求的目标纲领,工人阶级属于从属和被领导的地位。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深受影响,工人斗争从自发走向自觉,工人阶级逐渐理智,工人运动走向高潮,并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据统计,十月革命后的五年多,各地工人举行的经济罢工达185次之多,年均34.7次;其中产业工人的罷工114次。此间,显示出两个特点:产业工人逐渐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和罢工斗争的骨干力量,在罢工斗争中的作用发挥重要作用;工人罢工有自发建立的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条件和目标,斗争方式更加进步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内因既有不屈于专制列强盘剥而激发的救国救民、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也有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而萌生反帝反封建的内在需求。
由于辛亥革命不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完成,伴随引来的军阀割据和混战,使得中国人民遭受苦难加深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救亡图存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先进的知识阶层对工人阶级有了新的认识,开始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并积极探求与工人阶级的结合。
十月革命的鼓舞,加速了社会各阶层对劳工阶级的重视,有如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增加了催化剂。1918年3月,中国第一本以“劳动”命名的月刊创刊。同年11月15~16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协约国胜利的大会上,发表《黑暗与光明的消长》、《劳工神圣》两篇演说,强调协约国的胜利,实为世界黑暗与光明的转折点,“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22}蔡氏的演说,影响广泛。许德珩回忆:“天安门前‘劳工神圣’的公开演讲,是破天荒的得着社会上多少人的景仰和兴奋。由先生的这个指示,北大当时的校工夜班工读互助团、校外的民众夜校、工人补习学校、平民教育讲演等类的社会服务和劳动服务,也都很快地发展起来,使那班浮游于上层政治与埋头在书本子里面的这两种青年,都深入到社会的内心,懂得民生的疾苦。”{23}1919年5月1日,北京《晨报》副刊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是为中国报刊第一次纪念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1920年10月26日,上海《民国日报》发表《“劳工神圣”的意义》,盛赞蔡元培“居然把‘劳工神圣’底标语,深印在觉悟者的脑筋中,将众人脑筋里深深地藏着的‘劳工神圣’,一声叫破了出来,于是众人都被他喊着,就回答一声‘劳工神圣’。”是年11月21日,孙中山在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会上演说,称赞“现在工人为世界中最神圣之人”,俄国革命“其实是工人之革命”,期望工人“努力前进,固结团体,以达能左右上海全体工厂主权,然后引导全国工人起而为民生之运动,由民生运动造成一民生大同之中国”{24}。此外,《民国日报》、《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了大量支持工人爱国运动的言论。
经由十月革命启示,李大钊较早关注劳工阶级的地位和作用。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认为“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即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25}。年底,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李氏先后撰写《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指出一战是“劳工主义的战胜”、“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中国人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1919年元旦,李大钊撰写《新纪元》,阐释劳工阶级战胜资产阶级:“总同盟罢工,就是他们的武器,全世界劳工阶级应该联合起来。”{26}稍后撰写《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工人不如骡马》等文章,关注青年群体、知识阶层、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强调工农群众的重要性,号召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相结合,提出“只要知识阶层加入了劳工团体,那劳工团体就有了光明;只要青年多多的还了农村,那农村的生活就有改进的希望;只要农村生活有了改进的效果,那社会组织就有进步了,那些掠夺农工、欺骗农村的强盗,就该销声匿迹了”{27}。
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各地学生先后响应,运动推及全国。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北洋政府采取了蛮横镇压的措施,破坏街头讲演,拘捕爱国学生,下令各校限期复课。在学生遭受严酷镇压的关头,工人阶级挺身而出,以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运动,成为运动的主力军,把“五四运动”推向新的阶段。从6月5日起,一周之内,参加罢工的上海工人就有六七万人,加上罢工的店员,总人数超过10万人,“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此后,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天津、南京、济南、汉口、长沙、广州、九江等地的产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先后举行集会和游行。据统计,先后有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全国各界爱国群众的广泛斗争,给北洋政府以极大的打击。总统徐世昌向国会提出辞职,国务总理钱能训引咎辞职,全体内阁一并引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以胜利告终。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战斗力量,它给人民以振奋,而给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28}。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就不再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是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由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主义先驱所引导,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不断聚集,队伍不断扩大。他们不断研究劳工,积极向劳工靠拢,积极向劳工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蔡元培题写“劳工神圣”,李大钊撰写《“五一”(May Day)运动史》,介绍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和国际劳工斗争史,希望中国“三五文人的运动”和“纸面上的笔墨运动”发展为“街市上的群众运动”;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发表《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说,提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盼望做工的人快快觉悟”,实现“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第一次举行了劳动节纪念大会。一批以“劳动”为主题的先锋刊物,如1920年8月15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我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报《劳动界》、10月3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劳动者》、11月7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劳动音》等相继问世。
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主义先驱者开始聚拢在一起,陆续创建了一些共产主义地方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端,从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王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顾问;宾睦新,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责编 刘玉霞)
注释: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7页。
{2}钱传水:《中国工人运动简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3}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2页。
{4}同上。
{5}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86页。
⑥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5页。
{7}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1卷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5页。
⑧同上,第204页。
⑨钱传水:《中国工人运动简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⑩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4页。
{11}陈达:《中国劳工问题》,《现代史复印资料》1981年,第15期。
{12}冯自由:《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考》,《革命逸史》第4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3~36页。
{13}邹永成口述、杨思义笔记:《邹永成回忆录》,《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
{14}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2页。
{15}剑农:《武汉革命始末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4页。
{16}胡汉贤:《广东“瀛字敢死军”纪略》,政协广东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3页。
{17}黄彦:《中国社会党述评》,《近代中国》第14辑,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20~164页。
{18}《张锡銮检送中国社会党章程党纲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6页。
{19}王永玺:《中国工会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20}梁玉魁:《关于中华民国工党的性质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
{21}《中国社会党与工党联合布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档案出版社,1994年,第58页。
{2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64页 。
{23}德珩:《吊吾师蔡孑民先生》,蔡建国编:《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61页。
{24}黄彦编注:《孙中山著作丛书:论农民与工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3~115页。
{25}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
{26}同上,第268页。
{27}同上,第307页。
{2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6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