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专业协同,努力双岗建功

2021-12-16 18:13张民宣
团结 2021年5期
关键词:参政议政专业

张民宣

作为担任高校校长的民革党员,社会科学学者,郑军在学术研究、参政履职、高校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经历和成绩也曾得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统一战线》等媒体的报道。本期,我们约请郑军校长,谈谈他的工作历程和心得,与读者分享。

记者:您从电视机厂职工到期刊编辑,到大学老师和社科研究,再到高校行政管理者,经历丰富,跨度也很大,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换历程?

郑军:1992年我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市电视机总厂工作,那个时候,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单位,注重基层锻炼。电视机总厂本身就是基层,我的锻炼就被安排到基层的基层——车间里。从事会计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坐办公室的”,但我在车间锻炼的半年工作中很有收获,一是与车间工作师傅们一道工作,对现代工业的生产安排和体系有了直接体会;二是为更好地从事会计本职工作打下基础。工业会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同时也对应着工业生产经营的统筹安排,会计行业有个说法:“做好工业会计,再做其他会计就会很简单。”后来,我被调到审计科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因为之前有了对车间流程、经营门店等方面的工作经历,再运用会计专业的知识,从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经营性审计就变得得心应手。

当时的企业因为正处在与外资合作谈判阶段,生产量不饱和,处于半歇业状态。受大学老师推荐,我应聘到了《财会通讯》(中文核心期刊),做采访和稿件编辑。这份工作专业上的挑战更多,编辑专业理论文章需要理论基础,编辑专业实务文章需要对实践有了解,编辑专业新闻稿件需要有综合的专业涵养。面临着工作的压力,我开始不断学习补课,向业界内外人士和单位前辈请教,快速成长,逐渐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之前的经验对编辑工作也有很大帮助,一线的实务会计经验,不仅提供了实务类稿件的编辑能力和审稿能力,也使我更加了解读者的需求,进而有助于约稿、组稿。

因为专业编辑的工作性质,我经常被高校邀请去讲座,就专业热点、研究选题、投稿须知等方面进行交流。因为编辑经历,专业表现还不错,讲座得到了一些认可,于是被华中农业大学邀请加盟担任会计系副主任(代主任)。再之后,从华中农业大学的会计系主任,回到《财会通讯》担任主编助理、执行主编,又回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转高校担任中南民族大学任会计系主任、管理学院院长,然后担任长江大学副校长(期间在甘肃省庆阳市挂职任副市长一年),至今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

记者:您的职业转换也伴随着专业的变化,从会计专业研究转向公共治理研究,跨度也很大,这是怎样转变的?

郑军:大会计包括了财务管理、审计。我在学校讲授比较多的课程,包括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事实上会计并非简单的记账,在一定程度上,会计就是企业管理的轴心,生产经验的一切过程都体现在会计过程中。会计工作是企业、公司治理的基础。企业治理和公共治理当然是不一样的,但思想、理论基础与理念相通。

另一方面,身为民革党员的责任也是转变的重要动力。加入民革后,有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和渠道,也就有了相应的责任和压力。2007年,我因党派的身份,被安排担任湖北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同时兼任湖北省纪委纠风办行风督查员。这个身份和任务,需要深入基层进行督查,因此机会也接触到了更多基层实际,发现了一些问题。基层反映的问题通常有四类:一是群众对政策不了解,对职能部门的解释不理解,这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工作。二是真问题真情况,缺陷不足清楚明了,这需要向有关部门反馈。三是反映的问题,需要出台政策加以规范,这就要深入调研,继而撰写提案或信息。四是反映的问题,尚无清晰思路和对策,这就需要作为课题研究探索。这些年,我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和基金,全部来自基层调研发现的问题。实际上,这种专业的转向也可以说是问题导向的。

在接下来,我的研究工作还将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主题之下。一方面,因为长时间的积累,在治理理论和诸多公共课题上,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另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参政党成员,服务于这一国家的整体性目标是一项光荣的责任。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制定标准评价国家治理体系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案》,这也将是我个人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主题。

记者:您从学院、学科的管理者,到大学的管理者,这种角色转换意味着哪些变化?

郑军:作为学科带头人时,业务是核心,自然关注点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包括本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科学研究的课题论文成果,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本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学院院长时,管理和业务是并重的。一般而言,院长的要求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力,还具有相应的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带领学院不断发展。院长的工作着力点在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制度建设等方面。校长作为行政主要领导,既要做好学校的战略规划,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关注协调各学院、学科的布局;还要做好服务保障,包括资产管理,生活、住房、信息化等后勤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环境管理;还要关注制度建设,包括各方面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相比學科带头人和院长的职责,校长的工作更加综合,更加接近是一个治理者的角色。

记者:作为大学校长,您最关注什么?

郑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其中根本问题就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习总书记的论述中和《高等教育法》的精神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已经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怎样培养人”则是留给教育部门和教育者来回答的。

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那么,面对这样的目标任务,首先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

具体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我的办学理念是“自主、开放;务本、求新”。

自主:围绕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方面,强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在学校方面,提高各单位自主管理能力,激发办学活力。

开放:开放式办学。全方位接触,所有职能部门、直属单位、教学学院均可寻找合作单位;全要素合作,教学的专业建设,科研的项目、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人才灵活机制等可以对外开放;全周期对接,招生、教学、就业、校友等环节可以加强内外沟通。教育资源的运用、研究和知识的传播,通常是边际成本递减的,知识、思想、技术不会因为传播而减损,也不会增加成本,这决定了教育事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开放合作都是最优选择。

务本:以学生为中心,师资、行政、管理服务,均围绕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的需要。我们必须始终关心:学生对专业是否满意,对学业是否乐意,对就业是否合意,走向社会后生活是否如意,毕业后对学校是否有情意。

求新:根据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创新、更新、革新。全方位创新,鼓励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手段、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探索。

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民革的领导干部,您如何看待本职工作和参政议政事业的关系?

郑军:无论作为政协委员,还是民革党员,参政议政均是主要职责之一。

本职工作和参政议政,并不冲突,把两者处理好了,不仅可以发挥专业协同,努力双岗建功,还可以相互促进。履行履职会倒逼自己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扩大视野。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作为来自高校的党外干部,通过参政议政,不仅可以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潜移默化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有助于做好本职的人才培养工作,而且参政议政中的很多问题,同时也是教学科研的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提案或社情民意,本身又是一种成果转化。

在实践中,我的很多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的选题,以及主持的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的思路,都是源自于参政议政实践,而其研究成果也将转化成为参政议政的基础。

记者:您的参政履职和您的学术专长之间存在怎样的關系,您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党内同志分享?

郑军: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学术专长是公司治理。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改革总目标之后,我就开始思考着如何运用自己的学术专长,通过建言献策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我所做的工作,大致可以总结为从治理类型视角切入,对国家治理进行结构性解析,对教育治理、城市 市域治理、县域治理、第三方治理、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环境治理等众多治理议题进行分类调查研究。多年来,向政协、统战部门、民革组织等平台提交的140件提案和信息中,涉及到治理议题的有近40件,许多提案和信息与当前改革同频共振,媒体报道了220余次,效果还不错。

至于经验,还谈不上。我结合自己的履职实践,总结了参政议政八要,分享同志以求芹献:积极参与、积累经验;勤于思考,多方交流;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立足本职,双岗建功;利用平台,多维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针见血,客观实际;掌握方法,注重实效。■

(责编 张 栋)

猜你喜欢
参政议政专业
对话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能力提升研究
职代会民主管理创新思考
提高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研究
新媒体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长效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