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学法指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单元“语文要素”的提示,还是课文前的导读、课文后的习题以及语文园地的安排,都特别关注了学法指导。教材如此编排,对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必要的学习能力颇为重要。我们知道,孩子学说话、学走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不知不觉中学会,这就是学习的自然状态和无痕境界。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也必须融于具体真实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有目的、有情境、有层次的读写实践中,领悟读寫方法,形成读写能力。
一、变换角度:以内容理解为凭借
内容理解虽不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但却是提升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凭借。可以说,阅读教学中一切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以文本内容的理解为重要前提,学法指导目标当然也一定是以文本内容的理解为依附。这就是说,学法指导与内容理解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内容理解的学法指导,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学法指导须变换角度,在内容理解中自然渗透,以淡化学法的痕迹,让学生在内容的正确、灵活、深刻的理解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学习方法的领悟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该单元第一篇课文《搭船的鸟》一文的阅读提示是“读课文,想象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无疑,“学习细致观察和表述事物”,便是本课学习方法的主要目标。教师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1.了解内容。(1)出示课题“搭船的鸟”,引导学生理解“搭船”的意思。(2)提出问题。如果让你走近搭船的鸟,你想了解些什么?应该怎样去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与讨论明白:要了解问题就必须须去船上看一看,问一问。(3)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说的很有道理,那课文的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这样教学,就让生活观察与文本阅读有机融合,学生带着这样的目标去阅读,就能在了解文本内容时关注自己的想法。如果作者所写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学生就会洋洋得意;如果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想法存在差异,学生就会去文本中探究原因。
2.概括内容。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借助上述问题概括课文内容:“我”和母亲坐船去外祖父家,看见一只漂亮的翠鸟搭着船夫的小船,捕捉到了一条小鱼。这样概括课文内容,与学生先前的推测有诸多联系,此刻学生肯定有初尝胜果的感觉。
3.朗读想象。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后想象描述画面,感受画面的有趣。(1)从雨点和雨声感受雨景的有趣,从衣着和动作感受船夫的有趣;(2)从小鸟站立的动作、多样的颜色体会小鸟的漂亮;(3)从小鸟飞起、进水、吞鱼的动作,体会小鸟的机灵可爱。
4.讨论交流。在学生想象与讲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把画面写得活灵活现,你认为秘诀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自然会明白:画面神奇,引发了“我”观察的兴趣;细致观察,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哪些画面引发了‘我的兴趣?从什么地方可见‘我观察细致?”此时此刻,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教学,仔细观察、细致表达的指导就在内容的了解和概括、画面的呈现和描述、情境的步入和感受中得到了渗透,可谓不知不觉,不露痕迹,这就是学法指导的应有境界。
二、平缓坡度:以学习经验为铺垫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凭着已有的学习经验去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吸纳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多感到轻而易举、驾轻就熟。可见,学法指导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构成这样一种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目标的自然联系,引领学生带着这样的知识经验,步入新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因此,为追求学法指导的潜移默化效应,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明晰学习方法,让这种学习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接轨,尽力缩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学习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太阳》(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太阳》一文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所列句子略)五年级的学生,对太阳已有较多了解,为体现学习指导的自然性,知识学习的趣味性,笔者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太阳(板书:太阳)与我们相伴相随,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和你的具体感受吗?(叙述特点,表达感受)结果,学生不仅知道太阳大、热、亮、离得远、作用大等特点,还能用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感加以证实。笔者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又这样引导:大家对太阳了解得不少。其实,这些特点人所皆知,但要把它说清楚、讲具体并不容易,下面请认真读读课文,比较一下我们说的与课文中讲的内容,你能发现什么?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发现,课文和我们一样抓住特点说太阳,只是课文中借助数字、列举例子、通过比较、联系生活加以说明,让太阳的特点给人更具体、更真切的感受。文本之所以能够这样说明太阳,不仅在于作者借助资料搜集,对与太阳相关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还在于作者能抓住要点,运用了合适的方法说明。此后,笔者围绕“资料的查阅和运用”“说明的方法和益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学生可谓神情专注,完全没有了说明文阅读常见的晦涩与枯燥。
可见,重视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自我实践与文本写法的比较,学法指导在进行,又不易觉察;学习方法在运用,又无痕迹。也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学法指导的潜移默化效应。
三、控制难度:以量力而行为原则
读写结合,是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而读写方法则是引领读写实践、提升读写能力的必然中介。对读写方法,学生听起来明白,学起来方便,用起来自如,这样的学法指导也才是真正的境界追求。否则,学起来困难,用起来棘手,学法指导必然陷入困境。如笔者在教学《慈母情深》(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学生阅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课文用反复的方法写个片段,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结果有学生这样写:那次考试,我成绩严重下滑,妈妈久久地看着我,让我心中发毛;妈妈久久地看着我,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妈妈久久地看着我,让我流下了眼泪。还有的学生写:见我躺在床上呻吟,她停住了脚步,我的妈妈;她俯下了身子,我的妈妈;她摸了摸我的额头,我的妈妈。读着上述片段,笔者总觉得如鲠在喉。学生笔下的片段只有形式上的相似,而无真情的表达。反思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运用“反复”的写作方法,学生力不从心。
《慈母情深》一文所在单元的阅读提示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上述提示,从读写两方面明晰了单元学法指导的目标: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场景与细节,表达看法与感受。所谓“恰当的语言”,就是描写某个场景与细节表达看法和感受,用这样的语言最合适。虽然《慈母情深》中的反复很有特色,但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生活积累和表达需要,运用起来必然只有相似的形,没有真切的情。结合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可以看出,单元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舐犊情深”为主线编排,《慈母情深》以反复描写场景,突出的是母爱;《父爱之舟》以梦境展示往事,突出的是父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对比叙述事情,突出的是父母之爱。故事不同,写法各异,字里行间都蕴含着纯真的亲情。而上述课文中的“反复”“梦境”“对比”都在于描述细节,表达真爱。所以,编者提出“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习作要求,就在于尊重学生实际,给予自由选择。生活中,学生时时享受着爱——亲人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等,其爱的故事可谓数不胜数。所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可在“语言、情境、情感”的联系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方式对描写情境、表达情感的作用,进而找寻生活中与之匹配的情境,进行迁移运用。在单元课文学习后,教师可由课文拓展开来,让学生由“爱”想到爱自己的人,由“人”想到爱自己的故事,由故事想到爱自己的场景。进而抓住重点故事、重点场景,自选方法描述场景和细节。这里的方法,既可以是文中的方法,也可以是其他方法。这样的方法迁移,体现了方法运用、情境描述、情感表达的融合性和灵活性,能避免机械的方法迁移可能出现的尴尬,能使读写结合步入理想的境界。
读写迁移,要体现量力而行的原则,要能让学生自能消化、自主运用,要在方法选择、内容确定、难度控制上有的放矢,让其既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能触发他们的学习兴奋点。这样的量力而行,学生力所能及,迁移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真正的需要,而且是快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