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区位优势 开发研学课程

2021-12-16 16:55薛巾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香山课程开发

薛巾一

【摘 要】香山作为京西大西山的一脉,北京城“三山五园”中的“香山静宜园”,联结起周边的碧云寺、北京植物园、西山森林公园、万安公墓等景观,形成了具有丰富自然人文资源的文化区域。香山系列研学课程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依托学校的区位资源,由一线教师独立研发并实践的研学课程。本文以其中的红色研学部分为例分析红色研学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关键词】课程开发:红色研学;香山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2-086-03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坐落于香山脚下,学校周边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因此,我们从学科知识、探究创新、家国情怀三个维度研发了富有学校特色的“少年香山说”系列校本研学活动课程,其中红色研学相关课程最富香山特色。本文分析了学校依托区位优势,开发研学课程的实践与策略。

整合区位资源

1.研究筛选资源

三千多年历史的北京城,流动着中华文化的血脉。香山地区近代革命遗址众多,红色的基因绵延至今。面对如此丰厚的乡土文化,课程研发团队首先进行深入研究,筛选出更适合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够走进乡土,传续香山革命薪火,谱写“少年香山说”。

红色研学的实践活动以香山公园的双清别墅作为起点,前后联结西山森林无名革命英雄纪念广场、北京植物园内的一二九纪念亭、佟麟阁纪念馆、万安公墓英烈墓,以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收束点,共同构成“香山精神”(核心内容为“革命到底、坚决胜利的精神,一切为民、忠诚担当的精神,自我革新、奋进不息的精神”)的系列课程。

2.结合学情整合

经过课程研发团队的学情调研,学校的学生学习生活于香山周边。他们大都或个人或集体形式不止一次地参观游览过周边的名胜古迹,但是学生们对此却知之甚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之前到这些地方的游览活动目的单一、形式简单,以感性收获为主,缺少深度。但学生们对这些地方有史地等专业知识背景,对相关的历史遗迹、红色革命故事等方面有更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因此,“少年香山说”系列研学课程依托香山丰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针对七到八年级的学生,按照四季时序,从学科知识、探究创新、家国情怀三个维度,分为品香山之美、承香山之魂、传香山之薪三条线索,深度开发学校周边区域的资源,综合语文、地理、英语、历史、生物等学科知识,构建了“少年香山说”校本研学课程,使学生了解身边的香山内蕴,传承香山文化。

设置课程目标

研学旅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是真正回归生活的课程,也是跨学科(综合)课程和实践性必修课程。红色研学的课程目标即通过走近红色印记,通过听、阅、行、思,感悟香山精神,传播革命薪火。

课程总目标:

(1)通过阅读专业文献、文章,撰写讲解词、演讲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

(2)通过自主研究问题,增强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适应挑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通过倾听、阅读、书写、讲演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历史,体会香山精神,激发家国情怀,奋进不息,牢记使命。

构建跨学科课程

1.课程内容

本课程针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涉及语文、历史、英语、生物、地理、美术等学科,设置每学期10课时的研学课程,囊括学校周边经典的自然人文资源,以时序划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4月春鉴花。内容为品香山之美,研学区域为西山革命纪念广场、万安公墓、佟麟阁纪念馆、北京植物园。主题为“香山英雄人物志”;

5月夏听蝉。内容为承香山之魂,研学区域为北京植物园(一二·九纪念亭、40°N地标)。主题为“我为40°N做策展人(梁启超英雄墓)”。

11月上旬秋赏叶。内容为品香山之美,研学区域为香山公园(重点双清别墅来青轩)。主题为“看层林尽染,寻红色印记”。

11月下旬冬听雪。内容为传香山之薪,研学区域为香山革命纪念馆、香山公园。主题为“我为香山传薪火——小讲解员”。

2.实施过程

“少年香山说”系列研学活动全部由学校一线教师开发。教师团队在行前反复实地考察,学科间教师研讨,整合设计研学手册、设计学习项目,与研学场馆交流筹划,启动安全预案,获得家校支持,每一个环节力图周密严谨。研学活动分为行前课程、行中课程和行后课程三个阶段。

主题一:看层林尽染,寻红色印记

行前课程:学情调研;开展项目学习的入项课;专家讲座。

行中课程:分小组实地研学,走进双清别墅,了解红色历史;完成研学手册;倾听讲解,收集彩葉;完成摄影作品。

行后课程:叶画课讲解;制作叶画,完成手册;叶画评选,摄影展览;升旗仪式分享。

主题二:我为40°N做策展人(线上)

行前课程:开展项目学习的线上入项课。

行中课程:线上研学,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研学手册。

行后课程:提交作品,年级展示(受疫情影响仅在线上完成)。

主题三:我为香山传薪火

行前课程:开展项目学习的入项课;专家进行《中共中央在香山》讲座。

行中课程:线上分小组参观,查阅资料,完成研学手册;线下走进纪念馆,实地研学。

行后课程:撰写讲解词,选拔志愿者,进行志愿者实践;校内宣讲。

主题四:红色革命人物志

行前课程:合作探究,了解人物生平;开展项目学习的入项课。

行中课程:参观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万安公墓,通过扫墓、建团仪式坚定信念,培养乡土情怀、爱国精神。

行后课程:分组查找资料,撰写演讲稿;建党百年演讲献礼。

课程实施特色

研学课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助力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学习,深化行阅思

研学活动采用项目学习的模式,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行、阅、思,学习丰富有序安全,学生收获真切。以“我为香山传薪火——小讲解员”研学活动为例,项目学习的模式使得学习目标升级,由识记历史知识的讲解词升级为研究型课题探究。学生针对香山革命纪念馆的陈列,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和学科素养要求,对应展览的五大板块,设计五个探究问题。学生通过线上博物馆的学习,查阅历史资料,形成研究报告。有的学生查阅大量资料,用大数据的模式比对七十年来国庆阅兵的兵器、服饰、规模、时长等方面的不同,管中窥豹,展现了祖国的日益强盛,震撼了老师和同学。此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证能力,不再是简单的识记历史事实,而是深入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乡土乡情,传承红色基因

研究生长于斯的热土,最易触发学生的真情。在研学实施阶段,设置了学生采访家中长辈与香山故事的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长辈眼中的香山之美,家国之爱就在代际之间传递。其中,梁同学的太爷爷戴着各种奖章,骄傲地分享他作为香山生产大队的一份子,建设香山的故事,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当梁同学接力他太爷爷而成为香山纪念馆的优秀讲解志愿者,向中外游客讲述香山少年的荣光时,同样的骄傲和坚定闪现在他的目光中。另外,一位同学代表香山革命纪念馆录制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赢在博物馆》专题节目,在更大平台上传播了香山精神。

3.线上线下结合,丰富习得方式

2020年初,疫情虽影响了研学课程的开展,但拓宽了研学活动的思路。各大博物馆精良的线上资源丰富了研学活动形式。在研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香山革命纪念馆的线上资源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文献资料,在讲解员的讲解实践中,虚拟博物馆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虚拟博物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化了研学效果。

形成多元评价

课程的评价既有向内又有向外的评价,除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外,还有教师、学生、家长对该课程实施效果的测评。向内评价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包括纪律、礼仪、研学习惯、学习效果和团队意识等,通过评价量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考评,确保了研学活动有效开展。研学结束之后,学生、家长通过网络、研学手册等渠道,沉淀研学成果,提出评价和建议。

学校在充分考虑本校学生情况和整体素养的前提下,结合本校的办学追求,借助社会及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依托课题组教师的能力,以时间为序,围绕区域资源,对课程进行了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带得走的素养”的课程理念,逐步构建了“少年香山說”香山系列研学校本课程。

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红色研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发展,更好地补充学校的课程体系,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路漫漫且修远,研学课程开发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完善,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吴颖惠等著. 研学旅行学校指导手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 .

周守高.“香山精神”的内涵凝练和当代价值[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1(1): 7-14.

猜你喜欢
香山课程开发
北京香山
游香山
山野寻秋——香山静宜园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香山红叶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