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微课可用性的三种特征内容设计

2021-12-16 16:55李宏贞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可用性微课设计

【摘 要】为提高微课的可用性,本文分析了制作微课的三个设计要求:精简流程、突出重点,设计系列、构成体系,掌握工具、形成常态,并提出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类型特点,分别以节为设计单位、以专题为设计单位、以案例为设计单位进行系列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关键词】教学;微课;可用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2-040-03

要制作出可用性高的微课,就要分析影响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焦建利教授指出,微课是以阐述某个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微课是一小段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设计微课的目的在于教学应用,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微课应用是否有效的根据。

高可用性微课的制作要求

提高微课可用性,要从设计开始而不是以比赛的标准来设计。立足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是微课应用的基本点。提高微课可用性要遵循以下要求。

1.精简流程,突出重点

“微”与“全”是制作微课的一对矛盾体,如果强调课的全部特征和结构,则难以做到微。完整的课堂结构一般是情景导入→知识讲解→练习→拓展→总结。按照课堂的完整流程来设计,一般的微课要做到8~10分钟。微课是基于知识点设计的,一节课一般有几个知识点,如果一节课做三个微课,总时长就要差不多30分钟,按这种结构做成的微课达不到短小精悍的目的。微课应对课的结构进行瘦身从而达到“微”的要求。因此,微课的具体做法是弱化情景导入,并根据情况选择是否需要配套练习及总结。要凸现知识点讲解,追求清楚、明白地把知识点内涵以生动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每个微课的时长控制在3分钟左右。

2.设计系列,构成体系

单个微课单打独斗的教学效果有限。要利用微课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的教学内化提升,就必须长期常态地使用微课。因此,由一个个微课组成一系列微课,组成知识体系,成为教师日常应用的校本资源,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效果。

3.掌握工具,形成常态

微课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同,但在内容呈现上没有本质的差异。不可为了技术的炫酷而沉迷于技术展示,这样反而会舍本求末,影响微课的可用性。过分追求技术细节的微课会增加制作的技术门槛和时间,影响微课制作的可持续性和常态化。

微课系列化的方法

1.微课及系列微课

微课指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微课系列是由多个微课组成的微课群体[2],是针对某个章节或者某个专题知识进行统一设计的,以相互关联的核心知识点为学习内容的系列教学视频。

2.系列微课知识点的提取

选择教学内容要遵循与教材匹配原则。微课与教材不是互相替换的关系,而是促进的关系,系列微课的开发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但教材是基础的开发文本。要将知识点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并以教材的逻辑顺序来确定系列微课知识点的先后关系。一个知识点对应着一个微课,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提取的知识点要注意系列化。微课系列是指在某一专题(或者案例、单元、章、节)框架下设计,由多个相互关联核心知识点的微课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系列微课内容的设计方式

制作高可用性微课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把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处理,形成微课的系列是系列微课的第一步,且是最重要的一步。根据高可用性微课的三个设计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体系,系列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可根据具体知识点情况选择下列三种方式中最适合的一种。

1.以教材里的“节”为特征的系列微课设计

以教材里的每一节为设计单位,这里的“节”不是课时的“节”,而是作为教材内容的“节”,理科可参考章(单元)下面的节,节是组成章(单元)的基本单位。节的內容相对完整,节与节之间内容相对独立,有些教材个别章(单元) 的内容很少,就将章视为设计微课的节。从内容选择上一般以节讲解的概念或者原理为知识节点,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设计出系列微课。概念相对简单的,就把知识点单独设计成一个微课,其内容组成为“概念解读+简单情景应用(简单题目)”;概念相对复杂的,再设计一至多个微课,讲解概念在各类复杂情景中的应用(拓展题目);如果概念有几个属性,且每个属性含有的知识量比较多,每个属性就可设计成一个微课。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前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除了教授负数这个概念外,还有“整数、负数和零”的知识点比较重要,所以就设计了两个知识点,录制了两节微课,再加上一个讲解应用(题目)的微课,就形成了由三个微课构成的系列微课。第二单元,以四个概念加一个“生活与百分数”为知识点,四个概念讲解微课,再加上基础应用1个微课,共设计5个系列微课。第三单元有两个知识点,分别是圆柱与圆锥,这两个知识点包含的知识量都较大,因此每个知识点可以设计成多个微课。例如,圆柱知识点就可以设计为圆柱的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柱情景问题解决、典型题目讲解等 6个微课。同理,圆锥这个知识点可以设计成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圆锥情景问题解决、典型题目讲解等4个微课。

在文科学科中也是根据章或者主题单元之下的“节”制作微课系列。以语文为例,一篇课文就可以制作一个系列微课。一篇课文1~3个课时,一般不以课时为微课制作单位,应以学习内容为单位。语文课文的微课设计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字词句学习,二是课文理解,三是语文知识。这三者可以设计成系列微课的内容,每个部分内容根据知识含量的情况可设计成1~5个微课。例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祖父的园子》一课,可设计成:①字词学习,包含课文《祖父的园子》字、词、句学习3个微课;②课文理解,包含整体感知、品读课文2个微课;③语文知识,包含叠字词的运用、句型的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认识萧红4个微课,那么这篇课文就形成了3个微课系列。

2.以专题为特征的系列微课设计

以专题为特征的系列微课设计适合知识含量比较大的单元,是以掌握特定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单元或者学习专题。在文科学科中的专题可以对应教材的单元,把共用的知识点抽取出来,设计成系列微课。以小学语文为例,小学语文的编排一般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例如上文提到的《祖父的园子》的主题是“童年”。“童年”是一个人文主题,不属于学科知识性强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就不适合以整个单元作为专题来设计系列微课;相比而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遨游汉字王国》因为知识性强,就可以以专题为单位设计系列微课。这个单元的专题一个是汉字知识,另外一个是研究方法的知识,可以设计成两个专题微课系列,分别是:①汉字文化系列,包含设计有趣的汉字、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语言文字的通用性5个微课;②研究方法系列,包括搜索资料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学习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案例学习等3个微课。

3.以案例为特征的系列微课设计

以案例为特征的微课设计,其特点是讲解清楚明白、容易理解。案例分为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就是案例只有一个,所有微课都围绕着这个案例进行解读;另一种是小案例,为了讲解某个知识点(原理、技术、工具),以多个小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每个小案例就是一个微课。大案例的微课设计是每一个步骤就是一个微课,例如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向春艳老师设计的《寻找丢失的童年》,学习内容是利用Photoshop cs6进行电脑绘画,围绕制作主题设计了绘制线稿、绘制颜色、增加层次、添加背景、烘托主题5个微课组成的系列微课。小案例系列微课的设计可按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行,从知识的基础入门到进阶、高阶等,逐个递进。如《3D打印》的系列微课设计。或者从容易理解的简单情景到复杂情景进行设计,每个应用情景设计一个微课。

以案例为特征的微课设计较适合采用案例教学的科目和学习内容,如综合实践、信息技术、通用技术、STEAM等的知识讲解。案例式系列微课对掌握某项技能很有作用。若教師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项目,例如电脑绘画、电脑动画、3D创意设计、创意编程设计、趣味编程专项、创意智造、机器人创新大赛等,要设计相对完整的系列微课,就不能只介绍其中一个技能,不要停留在项目的介绍上,重点在该项目的技术讲解上,要求内容相对完整,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展示,力求让学生可以根据系列微课自主学习之后,能做出一个作品。

以上三种特征的微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满足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深度教学实践后,能够使学生依靠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增强自学能力。

注:本文系广东省科学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效能增值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课题编号:2021YQJK005)的成果

参考文献

焦建利. 微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 中国远程教育,2014(3):17-19.

李宏贞. 以学为导向的微课设计框架[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2): 163-167.

猜你喜欢
可用性微课设计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界面设计可用性中外对比研究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GOCI晨昏时段数据的可用性分析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空客A320模拟机FD1+2可用性的讨论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