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不可少。因为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和饶有兴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引用故事形式创设情境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分数”时,可用《西游记》的故事来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时值盛夏,大家口渴难耐,师傅叫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八戒来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悟空摘到一个西瓜,也叫八戒分,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简单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又如,在讲到比较分数大小时仍可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分,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四分之一。”而八戒以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吃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切了六分之一给了八戒,连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较好的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教师教学使用。
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采用课件展示出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生活味,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新旧知识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温故知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进而获得知识。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的计算(顺势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同学们都很聪明,我想你们不用翻看课本,也不用听我讲解,通过自己的一番认真思考,一定会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哪位同学能够最先找到方法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就有人说:“可以把这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计算。被分割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便是这个梯形的面积。”还有的学生说:“在这个梯形的旁边,颠倒上底和下底拼接上一个同样的梯形,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就是这个梯形的面积。”
学生能通过换位思考,巧妙变换图形来解决问题,说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且对已学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之后我就按照学生的思路很顺利地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借助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创设良好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不同情境的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