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借造景在城市山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以杭州玉皇山为例

2021-12-16 08:38金荷仙袁金水
中国园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借景观景山林

金 慧 金荷仙 袁金水

“借景”是园林的重要造园手法之一,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专立篇章论述“借景”,认为其为“林园之最要者也”[1];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指出“取景在借”,说明借景对于丰富园林景观的重要性。目前研究多根据《园冶》中的分类将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5类,或分为“远借、近借、应时而借”3类[2],无论何种分类都可见“借景”艺术与时空关系之密切。时间和空间也正是“远”的两大基本维度[3]。朱良志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视角提出“远”其实是一种超越自然距离的审美距离[4];西方则常用“心理距离”或“审美心理”指代审美距离[5]。文化意识、物我关系认知等的不同使中西方对审美距离认识存在差异[6],但就强调其对艺术、园林营建、园林美学的意义而言,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的共识。

目前国内研究借景手法的对象主要有中国传统园林和造园专著。在借景理论体系研究方面,陈从周将借景的内涵进行扩展,认为眺望行为可归为借景范畴[7];张家骥提出了借景需符合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原则[8]133-135;孟兆祯则提出以借景为核心的六边形借景理法[9]。后续有不少学者针对中国传统园林借景的理法、历史内涵和类型特征等进行了补充。关于借景的个案研究方面,针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研究较多,许晓明等总结了6类12种苏州园林向外借景的要素,如山峰、佛塔等[10]。关于西湖的借景研究,有学者从整体视角对其借景理法进行分析[11];还有学者对西湖中部分景点的借景手法和原理进行了探讨。关于借景对象的研究,主要分为实物借景与借意造景,已有学者从借月、借雪、借时间、借山体、借古物等角度对传统或现代园林的借景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方面,关于日本园林借景手法的研究较多。江山正美在“眺望论”中将借景视为眺望[12],包含眺望点与眺望可视范围2个要素[13],与远借概念有部分重合。日本学者对眺望景观的研究可分为三部分:1)研究传统庭园眺望景观理法以供现代设计参考[14];2)基于尺度范围较大的风景保护区或城市眺望景观的特征,探讨眺望景观保护制度;3)眺望景观理论的研究,如松本直司等通过实验总结了眺望视点高度与景观吸引力的关系[15]。

关于西湖山林的研究,有学者从西湖山林整体风貌的视角对西湖山林植物景观特色[16]、山林风景道演变特征[17]等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西湖山林个体出发,对西湖北部山林理景手法进行了较多研究,如灵隐飞来峰、孤山等;对西湖南部山体(玉皇山、凤凰山等)的研究则大多基于宗教文化(佛教、道教)对其历史原貌和未来规划进行探讨[18]。

综上可见,当前对借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理论体系及构景要素方面,大多以古典园林、古籍为研究对象,关于借景得景的方式,如空间、距离等的探讨较少。目前西湖山林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其植物景观营造、历史文化与造景理法的挖掘等方面,针对西湖湖山关系、山林景观的借景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整理中国传统园林中远借理法的美学特征与造景方式,以西湖玉皇山为例,探寻远借造景与城市山林景观营建的内在联系,挖掘玉皇山人工与自然营造中所蕴含的远借智慧,以期为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提供思路,助推我国山水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1 远借造景

1.1 “远”的起源与发展

“远”本义是指自然的空间距离,《说文解字》释义为“远,辽也”[19]。受我国古代源远的道家哲学思想及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文化浸润,“远”逐渐从时空层次上升为一种审美距离、审美意境与内涵[6],对各类传统艺术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早期园林营造活动中,探索、欣赏自然时进行的登高望远和溯溪远眺使人们逐渐在审美实践中与“远”产生联系。

1.2 “远”与园林借景的互渗

“远”在时空层次上的含义及美学意蕴共同影响着园林借景的营构手法,前者意味远的距离,后者指借景对象所蕴含的意境能引发观景者的情感共鸣。“远”在园林借景中的体现大致分为内借幽远、外借旷远和遐思悠远3类。

园内借景的幽远之意源于“曲径通幽”。大多数园林受空间、地形的限制,通过曲折萦绕的回廊、盘桓嶙峋的假山、绵延弯曲的水体、相互掩映的植物等构建园林内部景物互借,使有限的空间景致迭出,增添游览趣味。

引园外之景以延伸园林空间获得旷远之美,如此造园便可挣脱边界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对外界广阔美景的追求。“远”在外借手法中既是对空间距离的概括,也是所营造景观意境的描述,即“态以远生,意以远韵”[20]。

遐思悠远是园林借景通过虚实对比、以虚衬实的虚灵之美唤起游赏者的审美主动性。正所谓园林艺术的魅力不仅源于造园者的独具匠心,也有赖于观赏者的想象再创造[21]。游人可通过自然或人文景观展开联想,产生对景物甚至人生更深层次的感悟;景物之美与人文之情的互引,也是借景理法中“远”的渗透。

2 远借造景与山林景观营造的内在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山林景观所追求的风景体验以登高远眺为主,寻求多时空作用下对景物、历史文化等的感知,这与远借造景的先决条件和精神追求相一致。二者的相同之处,使城市山林景观成为远借造景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一种延续。1)山林景观依山借势,山的耸立形态、天然的海拔高度使借远景成为可能。“亭距山巅”“登高望远”[22]“广瞻而极目”[8]134“封高而缔,可以眺者”[23]等都表达了山林景观根据周围景色佳俗与山势,对外景、远景进行收揽的趋向。中国画中山有三远:平远、深远、高远,山林远借景观的视线组织与其也有共通之处,如俯视远处湖面碧波荡漾、稻田郁郁芊芊是平远缥缈之境;“高远”既是于高处叠石建亭台,使人驻足仰望,也指通过登高将视线引向更广阔之处;自然山林花木、岩石重重叠叠,将外景似隔非隔,突出景线之“深远”。2)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设计理念。对城市内部自然山林的景观设计是以保护、尊重自然为先。有别于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山林景观更注重观赏者对自然本源风貌的体验。远借造景作为传统理景手法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这与城市山林景观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3 杭州西湖玉皇山概况

玉皇山地处杭州西湖区,山峰高237m,北眺西湖,南临钱塘江,自古以来就是道教会真派圣地,山上遍布名胜遗迹,亭台楼阁依山势盘踞;玉皇山南麓为八卦田遗址,宋高宗赵构曾于此祭祀农耕;1985年“玉皇飞云”景观被列为西湖新十景之一。玉皇山不仅人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其在西湖整体山水空间构架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玉皇山景观的再梳理与重构,既有利于玉皇山景观风貌的保护,也能为城市山林景观营建、城市山水格局发掘塑造提供借鉴。

3.1 玉皇山源起与发展

玉皇山历史悠久,鼎盛时期为江南地区道教传戒活动的中心之一,同时山内摩崖石刻众多,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早在南梁时期,玉皇山的钟灵毓秀就吸引了僧侣、道士在此兴修寺观;唐玄宗年间,山顶始建道观;五代时期,因吴越国王钱镠将来自阿育王寺的舍利子存于山顶佛寺(由玉龙道观改建而来),玉皇山又被称为育王山[24];明代,又改名为玉皇山。玉皇山风光秀丽,吸引不少文人探访、道士修炼,并与玉皇山结下渊源,如南宋金丹南五宗之白玉蟾于此炼金丹;明代中期无为宗师罗晋仁在此修炼,大悟超凡。清代,杭城多火灾,由于玉皇山恰处于城市风水上的“离火”位置,时任浙江巡抚李卫于山上福星观设七星缸以期镇压杭城火灾[18];自此,玉皇山福星观成为杭城的福观,使玉皇山的地位获得巨大攀升。

除历史底蕴深厚外,玉皇山自然风光秀丽,可饱览杭城湖光山色,是杭州市区少有的登高揽胜佳地;景区内道路通达,现有一条盘山公路直达山顶,沿线绿树掩映,可远眺钱塘江、西湖与杭州现代城市风貌,是杭州市民登山休闲的常备之选。

3.2 “拥江抱湖”促成远借格局

明代以后,随着西湖绿化建设的兴起,玉皇山作为环西湖南侧重要的山体之一,人们在此登高赏湖景的活动也随之增多。拥江抱湖的地理面貌使玉皇山形成了与西湖、钱塘江之间远借式的山水关系(图1、2),民国时期《杭州新志稿》称登顶玉皇山可览江湖之胜;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曾记述登高玉皇山“西北看得尽西湖的烟波云影,与夫围绕在湖上的一带山峰;西南是之江(即钱塘江),叶叶风帆,有招之即来,挥之便去之势;向东展望海门,一点巽峰,两派潮路,气象更加雄伟;至于隔岸的越山,江边的巨塔因为是居高临下的关系,俯视下去,倒觉得卑卑不足道了”[25]。正如郁达夫文中所述,玉皇山山高难攀,一条登山小道需耗费三里脚力。20世纪70年代,玉皇山始建盘山公路,人们有了更加便捷的登高赏景路径,同时参照典籍记载的古迹或景点,因山势地形沿盘山公路设亭建阁(图3),此后玉皇山拥江抱湖的山水结构及借景关系也逐步明晰。

图1 玉皇山地理位置[底图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玉皇山管理处提供]

图2 玉皇山拥江抱湖的山水关系(底图引自清荣光堂摹刻《御览西湖胜景新增美景全图》)

图3 玉皇山平面图[底图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玉皇山管理处提供]

3.3 现状问题

西湖景区自唐以来山林茂密,树古林幽,虽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林木几近破坏殆尽,但1949年后杭州市政府大规模、有序开展了西湖群山风景林保护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了全面封山育林与人工植树绿化[26]。玉皇山山林植被以乡土树种为主,长势良好;后续护林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山林“复绿”的目标,但过于茂盛的植物导致原有的观景点视线被植物遮挡,玉皇山原本基于视线的山水关系变得模糊,从外部看玉皇山是重披绿装郁郁葱葱,而山内望远则是被绿蓑遮掩,难现当年一览江湖之境(图4)。

图4-1 挹江亭远眺

图4-2 山顶停车平台远眺

图4-3 玉皇飞云碑远眺

除了景观节点观景线难透的问题外,还有节点附近与盘山公路两侧缺乏下层植物的问题。玉皇山盘山公路是游人观景揽胜的主要路径,但由于上层乔木过于葱茏致使下层喜阳植物逐渐衰败,不少路段岩壁裸露,部分观景点四周也是上层乔木遮天蔽日,下层地被寥寥无几,对景区的整体生态有所损害,视觉上也缺乏美感。

4 玉皇山复现“江湖一览”远借策略探析

4.1 递进式远借景观梳理与营建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向外借景成为玉皇山造景的一种重要手段,远处的钱塘江、西湖、八卦田、宝石山、保俶塔和雷峰塔等都是外部借景的素材。在遵循传统远借手法的基础上,区别于传统直抒胸臆的因高远借,针对玉皇山现状与历史,梳理形成玉皇山随山势视野逐步开阔、景观更趋丰富的递进式远借景观游览线(图5)。

图5 玉皇山借景位置图(底图引自清荣光堂摹刻《御览西湖胜景新增美景全图》)

根据原景观节点的位置与远借要素,以“江(钱塘江)、田(八卦田)、湖(西湖)、江湖一览”为线索进行观赏线路设置(图6)。挹江亭,位于玉皇山南侧山坡,依盘山公路而建;亭如其名,于亭往东南远眺,可见钱塘江蜿蜒奔流。半山腰的紫来洞是清代道士紫东道人据山势开辟而成,被誉为“江南七大古洞”之一;洞前的平台正对八卦田遗址公园,此处是杭城俯瞰八卦田的绝佳观赏点,炎炎夏日,于洞前百年古树下纳凉,洞口送来阵阵凉意,远眺则是相传为南宋籍田遗址的八卦田。赏完南麓的江、田,循山路而上,可见山北一扇面小亭叠叠流云亭,由亭西北方向可见西湖(图6-1),远处是宝石山与保俶塔,朝东北方向望,城隍阁影影绰绰。车行最高点是山顶泊车平台,此处远借的景观元素与叠叠流云亭类似,但由于海拔的升高,原本只能望见西湖、保俶塔的视野内又可见夕照山雷峰塔,形成了两塔隔湖相呼应的佳景。再拾阶数十步,于玉皇飞云碑亭前眺望,西湖一堤三岛(苏堤、小瀛洲、阮公墩与湖心亭)现于眼前。至此,西湖全貌已可窥一二。攀高至山顶福星观,登江湖一览阁南眺钱塘江,北望西湖与群山,是可谓江湖一览。

图6-1 各节点远借要素与视线的关系

图6-2 所借之景随山势逐渐丰富开阔

4.2 复现“江湖一览”的景观手法

出于对玉皇山整体景观与山水空间关系的保护,提出“梳、移、补、添”复现“江湖一览”的对策。在遵循相关上位规划的前提下,整理玉皇山具有重要价值的观景点,明确其借景关系与植被类型,以点带面串联动态的登高望远观景线路。

4.2.1 梳、移──复透

主要针对上文梳理的重要远借节点(挹江亭、紫来洞、叠叠流云亭、玉皇飞云碑亭、江湖一览阁),通过“梳、移”植物的方式整理观景视线,复原完整的远借视框(图7)。“梳”即“梳枝”,将观景视野内对视线造成遮挡的高大名贵树木进行修剪;“移”指“移栽”,将长势不良及不美观的植物进行移除。

图7 玉皇山各节点远借视框

以叠叠流云亭为例(图8),该节点原能远眺宝石山(保俶塔)与雷峰塔,但山谷长势旺盛的树木几乎将原视窗完全遮挡,目前只能依稀辨得远处保俶塔朦胧的影子。将观景视框内遮挡视线的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紫弹树(Celtis biondii)等树木进行枝叶修剪,女贞、香樟、青桐等树种则以移栽为主,以得到完整的景色(图9)。

图8 叠叠流云亭观景框现状

图9 梳、移后的叠叠流云亭观景框意向

4.2.2 补、添──赋活

“补、添”即是在梳枝移栽后的土地裸露处或视线空白处适当补植色叶植物,丰富景观视线上的山林色彩以增加前景,形成自然清晰、美观完整的透景框。增补的植物以玉皇山原有的杭州乡土植物为主,盘山道路两侧则以草花播籽为主,适当点缀如红枫等彩叶小乔木。观景节点附近,两侧地势平缓处以草花、灌木增植为主,建筑下方、观景视线正前方则需采用鱼鳞坑的形式增植。如挹江亭,其亭横生于陡坡之上,亭下山坡因地势皆以乔木为主,而梳枝移栽后若不增补下层植物将使土壤裸露,于是采用鱼鳞坑种植减缓流水冲蚀(图10)。

图10 挹江亭下方山坡鱼鳞坑

通过以上2点以植物为主的干预手段,解决玉皇山景难透、风光不再之困境。再结合原有利用山势筑就的亭、楼、阁,使玉皇山尽收周围山川秀色,形成了从挹江亭观江、紫来洞览田、叠叠流云亭望山赏湖,山顶北看西湖、南眺钱江、西望群山的“借一江一湖”的空间结构。

5 玉皇山远借理法启示

5.1 自然与人工:山水为先

在玉皇山借景山水的空间结构与审美意向中,钱塘江与西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观赏抒情对象,而八卦田则次之。前者除尺度大、审美意趣更为丰富以外,探其根源还是崇尚自然的东方哲学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山川的膜拜与追求[27]。钱塘江是发源于新安江的自然水系,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西湖虽经多次人工疏浚清淤、筑堤堆岛,但其人为介入过程中仍然遵循与环湖群山的关系,逐步形成如今的自然山湖景观,上千年人为介入的雕琢修饰不仅成就了佳景,还赋予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玉皇山与二者的借景关系除了空间距离上的远借以外,在山不同高度以观,当山势较低时,江、湖是旷远绵邈、平夷远阔,让人心生平和,在某些角度窥见西子一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让人思绪翩翩;而从高处俯望则是一览江湖丘壑尽在眼前的豁达宽广。八卦田是南宋郊坛遗址[28],与玉皇山的借景关系主要是居高俯瞰观赏,在审美趣味、空间格局上都远不及前二者了。

除借景对象的自然偏好外,玉皇山观景节点皆以小体量的亭、平台为主,轻盈通透,与景色相得益彰,不喧宾夺主,体现了山水为先、少量人工补足的原则。

5.2 内因外借

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因借”,“因”者是谓“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宜亭斯亭……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是“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1]。玉皇山借景式山水空间的营造除了依托外借江、湖美景之外,始终贯穿因地制宜的原则,其内部借玉皇山之坡就势成台,于山脊筑亭望远得景,于山顶立阁尽览河山之美,亭台楼阁作为观景的出发点,其精巧优美的形体也能增加景深。如山南坡的挹江亭,光线充足,借山坡地势眺望钱塘江,延纳远处滨江城市风光,是远景与近景、古韵与现代的交叠;而紫来洞前观景台,是在山腰处削坡为平台,周围植被茂密,紫来洞景致幽绝,平台隐于山林;山顶江湖一览阁则是利用山势之高,放大观景优势,景色正如阁前楹联所述“水碧天空”。内因外景、自然人工都需考虑周全,搭配和谐才能构园有格。

5.3 构景涵远

园林营建时注重景物之情与人文之情的交融互引,使得园林欣赏成为一个物我交融的过程,这与前文中所探讨的园林借景的“遐思悠远”同理。作为玉皇山远借对象的西湖、钱塘江、八卦田,其本身的形象美与文化底蕴能够引发审美主体的情感联想与思想体悟。浅层的形象美方面,明代高濂曾记述春日登高赏八卦田菜花时“黄金作垺,碧玉为畴”的视觉冲击[29];钱塘江宽阔蜿蜒似银丝环绕钱江新城;还有西子绿茵环绕如珠宝镶嵌大地等。天高广阔,更生象外意念,增添人文共鸣。西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湖,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游人的思绪不禁飞到历代筑堤堆岛的伟业或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轶事中;再如八卦田是周易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产物,游人望此不免产生对南宋旧都昔日繁荣的神往,或是对我国传统农耕历史的怀想。

6 结语

远借是古代园林的重要设计手法。“远”是根植于中国文化血脉中的审美态度,影响着传统园林的构园方法,其所蕴含的审美内涵也浸染了园林美学,二者的内涵均已超出园林设计本身,对我国城市、建筑等整体人居环境的营造都有着重要影响。西湖玉皇山景区因远得景,构景涵远,通过远借的理景手法与景观策略,塑造了独特的“借一江一湖”的山水空间结构与意蕴深远的山水审美意向。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保护、修复历史江湖一览景观,完善玉皇山与西湖景区的山水空间关系,为传统园林远借景观、透景视线的保护,以及现代山林景观设计、山水空间架构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猜你喜欢
借景观景山林
麓湖春天观景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屠辰飞室内设计作品
城市山林
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借景抒怀类
如果相爱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