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四肢创伤修复皮肤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12-16 03:56:46于满秋毕宏政侯仁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22期
关键词:渗液肉芽四肢

于满秋, 毕宏政, 侯仁平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1. 创伤整复科, 2. 健康管理科, 山东 威海, 264400)

四肢创伤患者皮肤软组织多见大面积挫伤、缺损, 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对创面进行定期换药、清洁,再行皮瓣或皮片移植覆盖创面治疗[1-2], 但治疗周期往往较长,难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创面感染,易诱发骨折愈合延迟或不良、骨感染、骨髓炎等,影响患者患肢功能恢复[3-4]。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可用于感染创面、软组织缺损、四肢创伤修复皮肤等治疗,可取得显著的疗效[5]。本研究探讨四肢创伤修复皮肤患者应用VSD治疗的效果、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创面细菌耐药性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80例四肢创伤修复皮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 创面无法自行愈合或直接缝合者; ② 对创面进行换药、清洁后,行移植皮手术者; ③ 急诊入院者; ④ 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者。排除标准: ① 术前出现骨折处感染者; ② 合并主要脏器功能衰竭者; ③ 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佳者; ④ 合并血管性疾病、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者; ⑤ 治疗依从性差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VSD组47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刻进行复合伤的常规处理,给予补液、输血等处理,及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对危重病情者给予全身麻醉; 对病情较稳定者,上肢损伤者给予臂丛麻醉阻滞,下肢损伤者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依据无菌操作的原则,收集创面周围分泌物并送检。严格按照操作指示行细菌培养和分离处理,采用K-B纸片扩散法、琼脂平板稀释法行抗生素药敏试验。

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处理方案,按照无菌原则,采用无菌纱布与凡士林油纱行包扎处理,行抗感染、抗破伤风治疗。观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视情况采取植皮术,行创面封闭,术毕。

研究组行VSD治疗,先依据创面面积行VSD敷料的裁剪,确保所用敷料可使端口、测孔位处于VSD材料中。对创面行清洁处理,随后将敷料妥善覆盖于创面上,确保引流创面与VSD敷料充分接触,未出现空隙。于创面边缘3 cm的位置,对正常组织行截孔引流,对创面周围皮肤血污处行脱碘处理。将生物半透薄膜粘在VSD敷料上,与负压吸引连接,通过“Y”形连接头将引流管接中心负压吸引,负压值160~200 mmHg。定期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每日更换引流瓶,观察引流液的状况。治疗后约1周拆除VSD敷料。当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周围未见红肿渗出或其他炎症征象时,行植皮术、其他皮瓣成形术,行创面封闭,术毕。

1.3 评价标准

① 评估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优: 移植皮均存活,无创面渗液及炎性反应; 良: 可见少量创面渗液,无明显炎症反应; 可: 移植皮部分存活,多见创面渗液,炎性反应较轻微; 差: 移植皮多数未存活,出现严重创面感染,可见较多的创面渗出物[6]。② 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创伤面积的改善情况。③ 治疗后1周行病原菌检测,分析病原菌耐药性。④ 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数数据行卡方检验,计量数据先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行组间比较时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并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VSD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 高于对照组的75.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2组治疗前后创伤面积比较

2组治疗前创伤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周,2组创伤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且VSD组创伤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创伤面积比较 cm2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VS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8%, 低于对照组的27.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4 2组治疗后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情况

对照组33份创面封闭面标本中, 27份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1.82%; VSD组47份创面封闭面标本中, 22份培养阳性,阳性率为46.81%。2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2,P=0.002)。对照组与VSD组分别检出病原菌27、22株,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情况见表5。

表5 2组治疗后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情况[n(%)] 株

2.5 2组治疗后主要病原菌耐药菌分离率比较

2组治疗后1周感染主要病原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组均对克林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具有分离率, VSD组对红霉素的分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分离率比较[n(%)] 株

3 讨 论

四肢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机械意外致伤等情况的增多,四肢创伤发生率亦增高[7]。对于四肢创伤患者而言,受高能量损伤的影响,其皮肤软组织通常会产生较严重的挫伤、缺损,使得临床治疗和处理变得复杂[8]。既往的方法是对创面进行换药、清洁,去除坏死的局部组织,观察炎症状态。若患者炎性反应明显减轻,则依据实际情况行游离皮瓣或皮片移植。但这些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需要多次换药,加重患者疼痛,且创面出现水肿的可能性较高,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缓慢,感染概率升高,创面愈合延迟,最终导致治疗效果欠佳[9]。

VSD技术是指利用负压原理,将负压吸引装置连接特殊创面中的敷料,对创面分泌物与坏死组织进行引流,持续性或间断性地在创面的位置形成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可弥补既往常规引流方式的不足,从而促进创面的血供,使创面肉芽组织更好地生长,从而促进创面愈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0-11]。本研究发现, VSD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组治疗后创伤面积均小于治疗前,且VSD组治疗后创伤面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上述结果表明, VSD技术可更好地改善创面肉芽组织,其促进作用的相关机制主要表现有[12-13]: ① VSD技术可对创面渗液、细菌进行负压引流,从而明显抑制创面细菌的增生,进而降低创面感染的发生率。② VSD技术可加快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并进一步促进毛细血管增生。③ 采用VSD技术可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抑制修复细胞的凋亡情况。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 VSD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VSD组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VSD技术可充分引流创面渗液,对创面进行清洁,使创面肉芽组织能够在良好环境下得以快速生长,从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另外, VSD技术可使开放性创面转变为闭合性创面,从而抑制细菌的侵入。

VSD技术在临床上操作简单方便,可快速吸取创面渗出物,对创面进行有效清洁,既可减少人工干预、材料损耗,亦可实时观察引流物的情况,减少换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14-15]。本研究中,对照组与VSD组分别检出病原菌27、22株。受伤和各种手术操作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升高。对病原菌所致的感染,临床上需及时进行药敏试验,同时行规范的细菌培养,尽可能减少病原菌对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在治疗期间,多次行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可更好地确保标本的准确性。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建议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状况,有效避免滥用抗生素,以更为合理、安全的方式使用,减少术后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较大耐药性。

综上所述, VSD对四肢创伤修复皮肤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缩小创伤面积,同时对创面细菌耐药性较低,可作为该类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引流和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于负压是否有效,因此临床中需加强防护,确保创面封闭严密,对创面内的渗液和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同时注意无菌操作,使材料置入创面后可与整个创面进行充分接触,确保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渗液肉芽四肢
芪榆油纱布外敷对糖尿病足患者肉芽生长及创面愈合的影响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体会
防漏膏在PICC置管术渗液中的应用
高渗盐水纱联合优拓对肉芽组织水肿创面的效果观察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4
美容点痣扫斑笔
庆大霉素高渗盐水在手足外科感染性肉芽组织创面换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