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志 刘旭辉 刘庆乐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卒中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患者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脑血管损伤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以及预后效果差等特点[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各种基础疾病的影响,使得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脑卒中对广大的中老年人群产生严重威胁,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对于脑卒中患者,一经确诊后需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以缓解患者的病情进展。目前临床对其治疗以溶栓、外科介入手术治疗为主,但这些常规治疗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肢体活动功能的改善欠佳[3-4]。依达拉奉是一种常用的脑保护剂,可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进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5-6]。依达拉奉虽能一定程度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症状,但对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欠佳,仍需联合相应的辅助干预措施,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Brunnstrom 技术是一种经典的针对中枢神经损伤引发的运动障碍的康复理疗方法,通过分阶段、分模式的规律康复训练指导,逐步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干预效果[7]。本研究中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了Brunnstrom技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干预,观察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诊断确诊为脑卒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发病;(3)患者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正常;(4)患者对主要治疗药物无过敏反应;(5)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并发其他脑血管疾病者;(2)病情严重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者;(3)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者;(4)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恶性肿瘤疾病患者;(5)伴精神疾病者。
脱落剔除标准:(1)自愿退出者;(2)未按计划服药者;(3)基础资料、临床资料缺失或不完善者。
纳入2017-08—2019-08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接诊的80 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two groups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国药准字H20031342,规格:5 mL:10 mg)15 mL+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滴注30 min,2 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Brunnstrom 技术干预,具体干预内容包括:(1)治疗早期患者首先进行体位摆放和床上康复训练治疗,患者可选择仰卧位、侧卧位等体感舒服的体位摆放,同时进行床上翻身训练,患者难以完成时可帮助其翻身,待患者活动度逐步恢复时协助其完成坐起运动。(2)待患者能够下床时,进行坐位训练,首先训练患者的坐位平衡感,重点对健侧、患侧躯干肌的控制力进行训练,以提高躯干平衡反应,改善坐位平衡。当患者的坐位平衡得到有效控制后,对其躯干旋转、头颈运动、肩关节活动度、屈髋肌群收缩力等进行恢复训练,通过各项功能的恢复训练,使得患者能够熟练地进行坐起运动。(3)训练引导患者进行联合式运动,由理疗师指导其进行患侧上肢的曲肘、伸肘运动,患侧上肢功能逐步恢复后,联合健侧上肢进行相互交叉前臂再握手做类似划船时推拉双桨的动作,进行两侧的共同运动,提高肢体运动的协调性。(4)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首先由理疗师或护理人员辅助进行步行训练,与患者手交叉握住,与其一起步行,辅助控制身体重心,并控制步态和步频。待患者行走较为熟练后,可借助拐杖、扶手进行独立步行,在患者独立步行期间,指导患者如何控制身体重心、起步、步幅,待步行较为熟练后,可尝试摆脱辅助物步行。(5)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的基本活动训练与恢复,如刷牙、洗脸、穿衣、穿鞋、进食、如厕等,使其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1.3 评价方案对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估。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满分3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0~100 分。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约3 mL,经离心分离的血清样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仪器为Vidas-209B 型全自动放射免疫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检测试剂盒由上海阿拉丁试剂公司提供。采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2 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定,包括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四大项,分值分别为66 分、34 分、14 分、88 分。
1.4 疗效判断标准疗效判定参照《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1)显效:患者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基本消失,MMSE评分>24分;(2)有效:各项症状均减轻,MMSE评分20~24分;(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MMSE评分<20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以SPSS 22.0 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s)、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2 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对比 [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n(%)]
2.2 2 组认知功能对比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分,±s)Table 3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表3 2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分,±s)Table 3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40 40 MMSE评分治疗前18.23±2.90 17.70±2.87 0.822 0.414治疗后26.78±2.62*25.31±2.51*2.562 0.012 MoCA评分治疗前17.52±3.10 16.54±3.03 1.430 0.157治疗后27.12±2.79*25.69±2.64*2.355 0.021 ADL评分治疗前58.60±6.72 56.97±6.67 1.089 0.280治疗后83.12±6.80*78.21±6.09*3.402 0.001
2.3 2 组血清学指标对比治疗后观察组NSE、MMP-9、Hcy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血清学指标对比 (±s)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4 2组血清学指标对比 (±s)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n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0 40 NSE(ng/mL)治疗前109.34±10.34 108.03±12.09 0.521 0.604治疗后77.34±7.80*82.20±8.17*2.721 0.008 MMP-9(μg/L)治疗前80.92±7.93 79.43±7.83 0.846 0.400治疗后44.23±6.01*48.01±6.15*2.780 0.007 Hcy(μmol/L)治疗前25.09±4.35 23.78±4.23 1.365 0.176治疗后12.82±2.98*16.09±3.14*4.777 0.000
2.4 2 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观察组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分,±s)Table 5 Comparison of Fugl-Meyer limb motor functio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表5 2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分,±s)Table 5 Comparison of Fugl-Meyer limb motor functio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n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0 40上肢运动功能治疗前36.27±5.34 35.54±5.11 0.625 0.534治疗后55.93±4.98*51.41±4.89*5.872 0.000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18.23±4.21 19.13±4.06 0.973 0.333治疗后29.38±4.49*25.83±4.90*3.378 0.001平衡功能治疗前8.10±2.19 8.72±2.45 1.193 0.236治疗后12.78±2.23*10.23±2.65*4.657 0.000关节活动度治疗前43.90±5.98 44.67±5.79 0.585 0.560治疗后78.89±7.03*72.34±7.12*4.140 0.000
2.5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Table 6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8-10]脑卒中会使患者出现视觉空间、失语、失声、记忆受损等知功能障碍,部分严重患者还会出现痴呆现象[11-12]。神经功能缺损持续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并会导致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行走困难,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13-16]。目前,对于脑卒中的治疗通常是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调血脂等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干预。依达拉奉由作为强效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清除脑内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17-20]是一种良好的脑保护剂,对于脑神经损伤有改善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临床应用显示其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欠佳[21-26]。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适宜的辅助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依达拉奉治疗基础上增加Brunnstrom 技术治疗,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表明Brunnstrom 技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Brunnstrom 技术是由瑞典著名康复专家Brunnstrom 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着重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康复治疗的“恢复六阶段”理论,即肌张力由低逐渐增高,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状态逐渐显著,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直至完全恢复正常,即患者由床上运动,然后坐位训练、下床训练、步行训练、日常活动训练等循序渐进的康复过程,也是一个康复训练过程由易到难,视患者耐受能力逐步加量的科学训练方案[14]。在此康复治疗方案中,由理疗师全程干预引导,初期患者运动能力较弱时协助其完成各项训练,随着患者的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由患者独自进行康复训练[27-2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Brunnstrom 技术的联合应用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有重要作用。早期的系统康复训练干预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脑内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支配运动功能的神经功能得以完全恢复,因此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显著提升[29-30]。患者通过不断的康复训练运动,反作用于神经组织,使得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进而使认知功能进一步改善[31-33]。本研究中观察组MMSE、MoCA、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Brunnstrom技术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NSE 是参与糖酵解途径的烯醇化酶中的一种,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NSE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外周神经和神经分泌组织的活性水平居中,最低值见于非神经组织、血清和脊髓液,是患者脑损伤的重要标志物。MMP-9在肿瘤侵袭转移及炎症损伤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从而在肿瘤浸润转移及炎性介导反应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该过程中主要的蛋白水解酶[34-36]。Hcy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中间产物,日常生活中由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因会影响血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导致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堆积升高,大幅增加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血同型半胱氨酸是一项重要的人体健康指标。观察组NSE、MMP-9、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从分子学角度证实Brunnstrom 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效性。观察组加用Brunnstrom 技术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提示该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良好。
Brunnstrom 技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清学指标,提高患者的各项肢体康复功能评分,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