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更像是人们交流的语言.而小学数学学科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因此这就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主要以教师讲授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得.本文针对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结合奥苏伯尔所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探讨我们应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应如何看待“有意义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和布鲁纳是同时代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们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着根据学习的材料以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最后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学习者没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而是只掌握了字面之间的联系,死记硬背某些词语或者段落组合,这便是机械学习.
通过了解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我们知道有意义学习所产生的条件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二是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来看,在有意义学习中,所学习的材料自身要具备逻辑意义,此种逻辑意义是学习者自己能够理解的.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多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主,多数都具备逻辑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从主观条件来看,学习者自身应具备实现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这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第一,学习者应有从事学习的欲望和心向;第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应该具备能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旧知识,这强调了原有旧知识要起到固定的作用,应具有稳定和清晰性,以免产生混淆;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真正理解新知识的逻辑意义.以上条件必须全部满足才能够进行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的学习材料主要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已成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通过教材或者教师的指导,教给学习者学习材料的定义,使学习者接受这些已有的知识,并能掌握其意义、理解其概念.另一方面,接受学习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学习者在接受学习过程中仍然处于主动状态,因为学习者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新的知识,最后理解并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由接受学习而产生意义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完全主动的,而是靠着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技巧完成学习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尝试记住课本给出的结论,按照所给定的程序去解答一些问题;二是记住结论和在解题过程中试图理解数学结论.在这两种典型的学习方式中,第一种属于数学机械学习,其主要靠联想机制来实现,其数学语言和符号都是字面上、感觉上的刺激,而学生此时是习惯性的、机械的;第二种是指数学有意义学习,其主要靠同化机制来实现,数学的新知识将纳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此时数学的语言和符号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观念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
当今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主要采用接受学习的有效形式,虽然现代新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但接受学习的有效性仍然适合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实情.总之,接受学习仍然是我国当代学校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上数学课时,不注意接受学习的使用程度,很多时候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2.受应试思想的束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教育思想一直延续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在各种考试的影响下,还存在着一些数学教师采用“复习、学习”的循环教学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对一些知识点机械记忆.
3.教学形式单一.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是改革的重点,但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还是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模式.
奥苏伯尔强调,知识和能力应统一起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将新的学习内容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简单记录,而是在记录的同时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其认知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以下是针对上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应用的不足提出的建议:
1.教师应注意创设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一方面,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让学生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指导作用,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注重数学教学的逻辑性,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真正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具.小学数学课堂应对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教学内容更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应注意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能够用来同化的旧知识,再去钻研教材内容,开展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将接受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相结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将多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不能片面地理解接受学习,也不应该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每个学科教学实践中都应注意的一点.
首先,要正确使用“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与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相一致,在数学课堂中,“双主体”主要是指教师为教的主体、学生为学的主体,每个主体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当然确立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学生的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稳定发挥.
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过程并不是使学生单纯地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或者仅仅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在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和熏陶.另外,教师也应该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利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心向,使数学学习内容具备潜在的意义,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让学生享受课堂,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真正热爱数学知识和理念,养成数学学习习惯,从小奠定数学思想基础.
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程之前,应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同化新知识的旧知识,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的基础情况、学习潜能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这样才能够找到学生的起点,并对其进行精准定位.教师还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思考答案,注重区分新旧知识的不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新知识充分地呈现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理解公式、定义等数学法则.
有意义学习的主要心理机制是同化,而同化主要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不断主动地充实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尤其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完善程度,其认知结构主要是指学生现有知识容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这些都是由学生自身能够回想出的事实、概念、理论等构成的,因此不管是学习公式还是认识图形,都要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同化,时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实际上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接受学习方式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就促使教师彻底地转变“满堂灌”的教学做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享受学习,享受课堂.总之接受学习的合理运用,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作用,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